首頁>Club>
宋軍在第三次宋夏戰爭中有沒有達成戰略目標?西夏又是如何應戰的?
5
回覆列表
  • 1 # 趙劉果兒

    宋夏戰爭,歷時三年,先後爆發的戰爭“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也稱是為宋夏陝西之戰,宋夏陝西三大戰役。

    宋夏戰爭:第三戰"定川寨戰役"

    公元1041年(慶曆元年)年末時,北宋重新安排軍事部署,將陝西地區劃分為鄘延、環慶、涇原、秦風四路而分兵駐守。啟用韓琦為知秦州、王沿為知渭州、范仲淹為知慶州、龐籍為知延州,共調集重兵二十萬餘眾,雖說部署略顯得當,但是還是經常被揍捱打,處於一個被動的局面。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李元昊和西夏眾臣們幾經籌劃後,獲悉道北宋精銳之兵多駐紮於沿邊各軍事重鎮,而關中之地兵力略顯空虛,決定採用暗渡陳倉之計,乘隙而入。

    王沿腐敗無能,因循守舊,無所作為,因此這裡就是陝西四路中最薄弱的一環,李元昊第三次發動大規模入侵的矛頭就對準了他。

    所以,李元昊在以東之地留置諸部藩兵阻擊潼關,以圖斷絕兩川之間互相馳援之兵,此計目的就是為了一舉掠奪關中要地。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九月,西夏大軍兵分兩路,圍攻鎮戎軍(寧夏固原附近)。時任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兼知渭州的"王沿"調遣涇原路招討、經略、安撫副使葛懷敏等大將統兵禦敵。

    "聞元昊徒軍信壕外,乃議質明掩襲。趙明謂懷敏曰:"賊遠來,利速戰,其眾數倍,銳甚。為今之計,且以奇制之,宜依馬欄城布棚扼賊歸路,固守鎮戍以便餉道,俟其衰擊之,可必勝,不然,為賊所屠,懷敏不聽,命諸將分四路趣定川寨。"《續資治通鑑長編》

    葛懷敏等將率領的大軍行至定川寨附近時,因判斷失誤遭到西夏大軍的圍殺,定川水源被西夏軍切斷,故無法堅守待援,然而葛懷敏率眾欲突出重圍未果,以葛懷敏為首的數十位將軍殺身成仁,北宋九千餘將士陣亡。

    西夏大軍一鼓作氣、武力掠奪了渭州及周邊七百餘里的疆域之地,北宋關中諸地在西夏大軍的踐踏之後呈現出一片"尺椽片瓦、滿目瘡痍"之景。

    隨後,李元昊妄圖向東挺進,在渭州潘原地區被宋軍狙擊而潰敗。元昊欲組織反擊,但獲報范仲淹調撥的重兵正在前來馳援的途中, 迫不得已打道回府,退回西夏境內。

    最後,李元昊謀劃攻克關中之戰的陰謀未能計獲事足。

    "長驅抵渭州,幅員六七百里,焚蕩盧舍,屠掠民畜而去。"《宋史.葛懷敏傳》宋夏之戰,北宋軍事失利原因,我認為主要集中在以下觀點: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我們透過試析領導這三次戰役的地方軍事統帥來看,範雍、夏竦、韓琦等人都有一個雷同的弊端,那就是文官帶兵。

    人盡皆知,自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之後,就奉行"重文抑武"的國策,間接顛覆了戰亂紛爭時期以武為主的用人綱領。史曰:

    "儒臣委西路,不能身當行陣,為士卒先,至於選擇大將,乃其職也"。《續資治通鑑長編》

    可以說,特別是範雍、夏竦二人簡直就是"尸位素餐"志大才疏。

    範雍在延州,屢貪小利,賊遂激怒其眾,執以為辭。《續資治通鑑長編》

    我們暫且不論範雍因為貪圖小利而製造邊境事端的出發點是為了什麼,單就這個問題而言,元昊則是有理有據,從而佔據了話語權,也為西夏興兵侵擾北宋有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和藉口。所以說,範雍就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庸才。

    那麼,作為三川口之戰的最高統帥範雍對宋軍戰場失利又要負有哪些責任呢?

    其責之一、時任延州知州、環慶安撫使的範雍作為一方統帥,卻是一個膽小如鼠、只知道自保的一個"不舞之鶴"之輩。因此負有病態固執、領導不力,一意孤行、指揮不當之責。

    其責之二、由於範雍的軍事部署毫無章法可言,又加上其錯誤的戰術,間接地導致了一連串的軍事失誤,也直接加快了北宋邊境駐軍的慘敗。因此負有決策不明、行為導向雜亂和執行不力之責。

    其責之三、由於範雍的誤判,讓元昊的詐降諸蕃族順利的進入了金明寨。當時,李士彬建議其將這些西夏投降部落族民悉數遷至南疆,而範雍獨斷專行致使這些人留在了邊境各寨,留下了一顆顆定時炸彈,為李元昊順利攻克金明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負有遇事不查、獨裁專斷、督查不力之責。

    其責之四、範雍在調遣劉平、石元孫等將馳援延州的決策上發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援軍奔襲土門,卻在範雍的錯誤指揮下,捨近求遠奔赴至保安,結果導致這支部隊鑽進了西夏軍的口袋,讓元昊玩了一場請君入甕的遊戲。因此負有情況不明、決策失誤,主觀臆斷、朝令夕改之責。

    說完範雍,我們反觀夏竦。乃是一個平庸懦弱之輩,更還是一位貪慕美色和及時享樂主義者。

    "竦在陝西畏懦苟且,不肯盡力,每論邊事,但列眾人之言,至遺敕臨督,始陳十策。嘗去巡邊,置侍婢中軍帳下,幾致軍變。"《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真可謂"手下將士在戰場上與夏軍打得是慘無天日,生死未知,而夏竦躲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優哉遊哉,逍遙自在地縱情女色。

    作為一方統帥,時任涇原、秦風路安撫使的夏竦來說,面對諸戰如此慘烈的戰事,竟然為了自保而不施援助之力,由此可見其是一位膽小懦弱之輩。還有縱觀以往來看,夏辣更是一個無勇無謀、缺乏主見和魄力之人。

    我們還可以從前沿陣地上,看那些"摧鋒陷陣"的將領,諸將雖是"金刀鐵馬、久經沙場",但同樣也是一些戰功平庸,沒有啥大能力的"志大才疏"之輩。

    例如:參加三川口之戰的宋將劉平則是個英雄主義者,雖"膽大心雄"卻心無謀略。古往今來,任何一場戰爭拼的是智謀而不是看誰的膽子大。

    "元昊寇延安,劉平、石元孫敗沒,鈐轄黃德和遁還,延州不納,又走鄜州。"《宋史》

    而指揮好水川一戰的宋將任福"論其將帥之智,與士卒相雷同"。究其失敗的原因,無非有二。一是任福過於自大,注重現實利益,中了元昊誘敵之計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

    二是違背大將韓琦既定的軍事戰術部署,擅自變更作戰計劃,從而直接導致了好水川之戰的失敗。再多說一點,作為任福的直接領導韓琦在戰略上也犯了兵家大忌"輕敵"的絕對性錯誤。

    "方元昊傾國入寇,而福所統皆非素撫循之師,臨敵受命,法制不立,既又分出趨利,故至甚敗。"《續通志》

    我們反過來再看指揮宋軍激戰定川寨的大將葛懷敏,則更是一位"軟弱無能,奸偽狡猾"之輩。葛懷敏戰敗的原因,似乎是一目瞭然。一是,源自其戰場指揮失誤所致;二是,源自於各路馳援之軍未能及時伸出援手所致;三是,其不聽部將的良言,也是導致戰敗的元素之一。

    "涇原副都部署葛懷敏與元昊戰,沒於定川寨,曹英、李知和、趙、王保、王文、劉賀、李嶽、張貴、趙璘、許思純、李良臣、楊遵、姚奭、董謙、唐斌、霍達皆遇害,餘軍九千四百餘人、馬六百餘匹悉陷於賊。"《宋史全文資治通鑑》

    縱觀北宋三次軍事失利,武將因素佔據了主導地位。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在宋朝"重文抑武"的影響下,各別武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自保思想在作怪;二是由於參與宋夏之戰的北宋軍事指揮者大多屬於是"空洞淺薄"之徒,因而爆發戰爭時失敗也就是一種必然之事。

    "朝廷用空疏闒茸者為偏裨,以遊惰怯懦者備行伍,故大舉即大敗,小戰輒小奔。"《宋史列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暑吃什麼營養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