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羊祜是魏晉名將,陸抗是東吳都督陸遜得次子。二人是對手。
6
回覆列表
  • 1 # 淡墨淺白

    羊祜和陸抗兩方只是前期進行了小規模的戰鬥,此後兩人幾乎都是和平共處,陸抗生病羊祜送藥,陸抗不怕有毒;陸抗給羊祜送酒,羊祜也不懷疑直接就喝。當時兩個最厲害的統帥為何做到惺惺相惜,為何要如此交往呢?

    羊祜和陸抗如此做不過兩個惺惺相惜的對手,彼此尋求利益的最大化,最終達到雙贏的局面。

    羊祜魏晉時期,他的關係網錯中複雜。姐姐是司馬師的老婆,自己的老婆是夏侯霸的女兒,司馬懿當權後夏侯霸又投靠了蜀國。他自己本人又多次拒絕曹氏和司馬昭的徵召入仕,就算後來入仕也是遠離司馬氏篡曹的漩渦。司馬炎篡魏以後,羊祜才真正的步入晉朝權力核心。可以看出羊祜屬於中間派遊離於司馬家和曹魏之間,審時度勢很厲害,最終能夠獲得名利雙收!

    羊祜對吳國採取懷柔蟬食的手段,就是逼不得已,滅吳不能為也不可為。鄧艾和鍾會滅了蜀國,就是鍾會有謀反之心,鄧艾卻是沒有的,但是兩人滅了蜀國,最終都死了。羊祜真滅了吳國,司馬炎最終怎麼對待他?司馬炎對羊祜也談不上絕對信任,此後羊祜因為“西陵之戰”被貶。所以羊祜不全力滅吳,是他不敢!

    晉國雖然繼承了魏的強大國力,畢竟滅蜀以後,需要穩固蜀地的統治。吳國此時又有陸抗坐鎮邊疆,又有長江天險,貿然發動滅吳之戰,未必能夠成功“西陵之戰”其實還是羊祜輸給了陸抗。所以羊祜也沒有能力滅吳。

    吳國君主孫皓顯然不是明主,吳國百姓活的並不幸福,吳國對晉的策略就是騷擾。羊祜反其道而行,你毀滅邊境百姓的生活,我就給他們安定的生活,長久以往人心必然歸晉。

    陸抗,孫權的外甥,陸遜的二兒子。陸遜因為太子和魯王爭位,收到牽連最終鬱鬱而終,陸遜的死孫權負有極大的責任。後來孫權想要重用陸抗,也是經歷了層層考驗,最後對陸遜的死假裝自責。陸抗內心對吳國有多少忠心就可想而知了。

    陸家本來就是吳地本土士族,尤其是門閥巔峰的魏晉時代,家遠遠大於國在當時的人眼中。孫吳經歷了孫權晚年的大清洗,又經歷了權臣諸葛恪、孫綝的亂政,傳到孫皓又是個昏君,吳國的國力日漸衰退。陸抗自然看得出吳國的頹勢,吳國的滅亡是遲早的事,為了家族,陸抗也要留條後路,所以和羊祜才會如此曖昧。

    羊祜和陸祜的交往就是明白人和明白人的交往,各取所需,互助互贏。

  • 2 # 歷史23區

    首先我們簡單瞭解一下當時的歷史環境,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已於公元263年被曹魏政權攻滅,與此兩年後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直到此時距離西晉統一全國面前的障礙只剩下三國之一的東吳。

    而之所以羊祜和陸抗之間會出現這種現象,開端還是基於西陵之戰。當時吳主孫浩解除步闡西陵督的職務引起步闡恐慌,導致步闡舉城投降西晉,吳國名將陸抗和西晉名將羊祜圍繞西陵展開了一系列的戰鬥,結果陸抗大敗晉軍成功收復西陵。

    經此一役羊祜發現滅吳不能操之過急,決定對東吳採取軍事蠶食和提倡信義的兩面策略,軍事上羊祜舉兵推進佔領荊州以東的戰略要地,並新建五座城池以城池為依託佔領肥沃的土地獲取吳人的資源,而在對吳國軍民羊祜以信義為先從不濫殺,以德服人以德感人,甚至每次作戰都與吳軍商定作戰時間,吳軍主將陸抗生病羊祜都馬上派人送來良藥。

    另一方面陸抗也深知羊祜的用意,但是也深為羊祜的品行折服,在羊祜攻心的策略下,陸抗也知道吳軍也需要以禮待之如以暴制德則更易彰顯羊祜之德失去軍民之心更於己無利,因此時常告誡部下要學習羊祜的品行約束部下行為,陸抗有一次甚至將自己釀的酒送於羊祜,以至於留下了歷史上有名的羊陸之交。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本質是兩位將領為了國家大局穩定當時的戰爭局面,並希望透過這種方式給自己的政權提升優勢地位形成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陸抗與羊祜對峙的這幾年他們成了最瞭解對方的人,也都成為了互相最敬佩的人,這種局面的形成也可以說是他們友情的一種體現吧。

  • 3 # 史娛善終

    羊祜魏晉名將,奉命消滅早以凋敝的東吳。當時的東吳君主孫皓極其殘暴,在他治下,百姓對孫皓早有不滿。在這種情況下,楊祜決定才去攻心的辦法,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所以他送禮。

    陸抗知道自己跟晉軍打肯定打不過,自己的軍隊素質本來就不行,再加上國主昏庸士兵都不想跟晉軍打,既然陸抗送禮,自己就接受。

    充其量是雙方認清雙方的勢力做的最優選擇。

  • 4 # Gurunding

    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說明的是:在歷來古代戰爭中,陽謀的運用遠多於陰謀,例如:

    《孫子兵法》中《謀攻篇》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不發動戰爭而讓敵人主動屈服或投降是最上乘的謀略,所以最上乘的辦法就是運用謀略取勝,其次是運用外交手段解決,再其次是對士兵下手,最笨的辦法就是直接攻城掠地。

    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身就是對於此最好的解釋。

    我們首先從當時的環境講起:該事件處於三國末年,晉朝已滅了蜀漢,為了加速統一,緊趕著發動了對吳戰爭史稱“西陵之戰”,結果晉軍一敗塗地,損耗錢糧無數。這時晉朝上下發現吳國雖然國力衰退,卻猶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時之間還無法滅了吳國,再加上吳國能人輩出特別是打敗了晉軍的陸抗更是不可小噓;吳國方面呢,他們發現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自己也無法消滅晉國,也無法主動出擊,於是雙方陳兵與荊州,互相虎視眈眈,形成了短時間的平衡。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羊祜的謀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羊祜運用了兩種陽謀:一種收買人心(雙方不再交戰,互通有無)、用更好地條件收買東吳方投靠(不論是士兵還是百姓);第二種就是和東吳方將領交好,造成一個假象,我和你們的領導一直都是朋友,戰爭不是我的本意,所以現在我停手了,你們安心吧。

    陸抗他明白羊祜的用意,所以他見招拆招:一、你好,我好,大家好:你開放市場我開放市場,你同意你們晉國的百姓來吳國採果子我也同意吳國的百姓去晉國砍材;二、既然你要以德服人,我們也不以德報怨,你要和我交好,我也和你交好,你大氣我也不小氣,咱們誰比誰耐得住氣。

    這其實是雙方謀略的較量,只是一般人看不出來(看得出來的估計不是謀臣就是智者)。

    另外,其實裡面還穿插著不算陰謀的陽謀,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反間計》嘍,怎麼反間呢?羊祜和陸抗的做派傳的沸沸揚揚,什麼友誼萬年啦、堅貞不渝啦,革命友情啊巴拉巴拉,不管怎麼說吧,他們的“友情”已流傳全國廣泛傳播了。那麼這事蹟怎麼傳播出去的,又為什麼傳出去我們先不深入探討,至少羊祜不怕傳出去,他還巴不得傳出去呢,他就這樣正大光明的展露給陸抗:看,我不知道你們領導(皇帝)信不信任你,但是我的領導(皇帝)可是一代明君啊,很信任我,什麼權利都敢交給我,什麼決定我都能先斬後奏,而且這麼幹也不怕被追究,怎麼樣?好不好?要不要來?

    陸抗一看,不怎麼樣,不怎麼好,難道只有你們有明主,我們領導一樣也是明主,OK?!who怕who啊~來啊,我們就比比誰的領導(皇帝)才是真正的明君、良木~誰才是良臣!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一個壯志未酬身先死,一個是含冤落地亡華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就是我的回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理解「你最討厭的人,一定最像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