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秋歌988之女

    這個很簡單吧 她希望兒子忠孝國家 刻字當然是為了讓他深刻銘記 我引用聖經雅歌篇的一句話說吧 打在臂膀如戳記 刻在心間如印跡 愛如死之堅強 如陰間之殘忍 看見吧 古今中外在身體上針刺是一種普遍現象 並不特殊 連戰馬都打號 刺字 就是為了深刻銘記 另外是紀錄和展示 當代人針刺似乎多是為向世人展示他的所愛 岳飛那個年代 是國家積弱的時侯 所以 這種做法是一種莫大的激勵 並且以他為榜樣 號召更多少去英勇抗敵 古代戰爭更殘忍 戰敗一方意味著被屠殺 所以保家衛國 戰死沙場沒什麼可說的 那時候男人的戰爭功能還是很強的 當然 岳母的深明大義才是重點 有這樣的母親 兒子一定不會差的 可敬可賀 所以一個文學家說 沒有母親即沒有詩人也沒有英雄 我們要讚美婦女 是的 想想宋朝竟然有那樣的女性 真的是了不起 她理所當然也是母親的榜樣 我想 這就是岳母賜字的意義吧

  • 2 # 史娛善終

    母親對岳飛的諄諄教誨,希望孩子為國盡忠,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刺的不是大家熟知的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

    身體髮膚,授之父母,斷不可損。但是自己媽給自己刺字哪有什麼不行的。岳母的教育也對岳飛起了關鍵性的影響。

  • 3 # 我不是魚肉

    岳母刺字無證可考。

    在以前的史料中,並沒有記載有岳母刺字的資訊,只有《宋史》中有記載,岳飛背後刺有“精忠報國”四字,但也不能證明是岳母刺的字,只有在清初的《說岳全傳》中提到岳母刺字。所以,關於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從清朝開始的。

    在宋朝,為了防止士兵逃跑經常給他們背後刺字,讓他們好好服兵役,報效國家,刺這四個字也正常,所以證明不了是岳母刺的字。

    《說岳全傳》是一本小說,為了增加情節的精彩,都會編纂一些東西,不能作為史料來考。且不說,在古代婦女的地位很低,會讀書認字更是少,就說刺字也是個技術活,就像紋身一樣需要功底的。

    所以,關於岳母刺字是一種精神的渲染,為了突出岳飛的英雄形象和愛國精神,而進行的一種藝術手法,弘揚了岳飛的愛國主義精神。

  • 4 # 論實事道心聲

    因為那時金兵經常攻打中原,老百姓沒有安居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所以岳飛從軍前,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岳飛終生不忘母親教導,所以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 5 # 唐風宋月

    這個問題一般人回答不了。

    作為傑出女性的曠世楷模,岳飛母親為激勵兒子報效國家刺字的故事流傳古今。只是很少有人去琢磨,岳母為什麼要為兒子背上刺字,一個普通農婦會刺字嗎?她就忍心拿兒子練手啊?

    按宋代軍制,岳飛身上有刺字是情理之事,但按照規定應該是刺在臉上的。戰友們臉上刺字,岳飛一個沒背景的農家子弟搞特殊化背上刺字?這個,道理上似乎講不通啊。

    岳母刺字應該是實情,但為什麼要在背上刺呢?原來一切與宋代軍制有關。

    歷代封建王朝按照罪犯所犯罪行的輕重程度給以笞、杖、徒、流、死等五種懲罰。宋王朝不但沿用了五刑制度,而且創立了刺配法,並且進行了廣泛應用。最早刺配只適用於死刑犯,後來流罪、徒罪也開始用刺配法。

    為了使流離失所的壯年男勞力不會聚集造反,宋政府實行荒年募兵制。當兵雖然可以勉強餬口,卻是份低賤的職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必須要在臉上刺字。在當兵的臉上刺字始於五代,這麼做是為了防止新兵逃跑避服兵役。與罪犯享受同等待遇,顯然是種奇恥大辱,“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俗諺始於宋代。

    但統治者也不是傻瓜,他們也明白這個做法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軍隊戰鬥力,所以,不得不嘗試作一番改革探索。

    宋神宗時,一種針對黥兵制度的軍事改革開始試行。

    效用,是宋代軍隊的一種名稱,也稱為效用士。北宋中期陝西一帶就已經有設定,效用的成分比較複雜,有壯健的罪犯發往陝西戴罪立功者,也有當地豪民富戶、官員子弟和門客、舉人在軍中掛名而領薪俸者。到宋神宗時,正式制定“勇敢效用法”,規定勇敢效用作為一種鄉兵,應以武技和勇力應募從軍,由國家發給錢、糧、戰馬、兵器、甲冑。平時住在家中,手上也不刺字。勇敢效用和平時期集中參加軍事技能培訓,戰時一同應徵入伍。北宋晚期,效用逐漸變成了禁軍中一種高等級士兵。

    效用士與普通軍兵的區別主要在兩方面:一、臉部不刺字。二、薪餉是普通禁軍的數輩。

    岳飛是南宋軍界冉冉上升的將星,但他卻有三次投軍的坎坷經歷。第一次入伍是在宣和四年(1122)冬,應募的是真定宣撫司的“敢戰士”,不久,父親嶽和去世,岳飛離開軍隊回家守喪,這一段從軍經歷時間短,從名頭上分析,大概屬於志願兵一類的,所以不屬於正式編制,岳飛並沒有象普通禁軍那樣被臉上刺字。

    宣和六年,金軍南侵、烽煙遍地,岳飛再次應徵入伍,這次他投軍東路平定軍(山西平定),被錄用為“效用士”。

    岳飛最初從軍,並非如後世宣稱的抵禦外侮報效國家那樣高大上。他不願意象囚徒一樣被人臉上刺字,自恃武勇過人去做一名“效用士”,不過是為了多拿一些薪餉而已。當兵和種地一樣,不過是一份職業而已。在榆次遭遇金軍,宋軍潰散後,岳飛回到了家鄉。

    上一次是為父親守孝,這一次就沒有了藉口。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國亡了,要家還有什麼用?深明大義的岳母並沒有責怪兒子,而是直接找來了專業刺字的人,為兒子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激勵他從此不要以家為念,移孝作忠。

    始於事親,終於事君,岳飛忍痛聆聽母訓。得知康王趙構在家鄉開大元帥府,招兵買馬號召勤王的訊息,立即舍家為國第三次前往投軍。

    岳飛孫子岳珂在《鄂國金佗稡編》一書中,雖然對其祖父有太多溢美之詞,但下述記載應該最為接近歷史事實:先臣天性至孝,自北境紛擾,母命以從戎報國,輒不忍。屢趣之,不得已,乃留妻養母,獨從高宗皇帝渡河……

    河北淪陷後,岳飛與母親失去了聯絡,岳飛派人往返南北,找了十八次,才將母親迎回江南奉養。

  • 6 # 俠之大者69愛國愛民

    之所以發生岳母刺字。這是一位博大胸懷、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偉大的母親!這樣的母親造就了岳飛。岳母這種人性的偉大,不亞於偉大帝王開創的建國事業。是華人巨大的精神財富。

  • 7 # 閒敘春秋

    另外在《宋史》中僅提到了岳飛背上有刺字,隻字未提是岳母所刺。而岳母刺字被廣為流傳是從明清雜劇、小說等開始的,可見設計“岳母刺字”這一故事是一種藝術創作,為了提升故事的藝術性,並不一定是史實。

    還有,岳飛背後所刺之字,在早期的史書中記載為“盡忠報國”,而“精忠”二字的由來是因為當時宋高宗曾賜給岳飛“精忠岳飛”四字的大旗,也許是後人在轉述時出了差錯,又或許是後人為了體現皇權至高無上,把“盡忠”變為了“精忠”,才有了今天最為熟悉的“精忠報國”。

    關於岳母刺字,在下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來看一看,有不足之處也請多提建議。

  • 8 # 俯瞰74402822

    你信嗎。那時的百姓是以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為幸福生命,讀寫家書都是外出幾里或幾十裡求人寫讀,那裡來的愛國情懷,離近代不遠的清未又有幾個人知道皇上是誰。愛國情懷是從解放後大面積掃盲後百姓們才知道什麼是國.什麼是家,怎樣去愛國家。不要把情感當真理,要認清自己是人不是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連喝一年的蜂蜜水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