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德司契

    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在漢初的政治舞臺上只不過是牛刀小試了一下,就取得了“文景盛世”的巨大輝煌成就。但卻被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暴政所中斷了。從而盛極而衰的走向了衰敗!所以劉徹與孔儒學說就是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罪魁禍首與千古罪人!

  • 2 # 再來壺美酒

    漢武帝在思想上推崇儒家,以收納權力歸中央,對於皇帝的權威是大大增強,征討匈奴,起到了重要作用!

    廢除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獨尊儒術正是迎合了漢武帝對內要求集中中央權威,對外抗衡匈奴侵略的戰略舉措。

    漢武帝取儒家學子作為朝廷官員,一方面提升了儒家的地位,另一方面打壓了黃老之學乃至其他璀璨的文化學術,使羸弱的漢朝廷能夠擁有足夠的力量針對遊牧民族--匈奴的屢次侵擾。

    漢武帝實施推恩令,分化瓦解了劉姓番王的地盤和實力,使得地方劉姓番王對中央的威脅大大降低。

    綜上,漢武帝思想上獨尊儒術,鞏固了漢武帝的權威,是有功績的!而獨尊儒術的結果是使百家學說逐漸消亡。

    華夏文化中百家爭鳴的景象再也沒有了,在文化多元化上是一種災難!

  • 3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使西漢出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

    西漢初年,諸子百家各派人物非常活躍。漢初統治者為了休養生息,鞏固政局,以道教思想為核心,信奉老子的無為而治。諸王門下聚集許多賓客,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漢武帝為改變這種局面,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在長安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學。從而使漢武帝完成了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儒家學說從此被作為封建正統思想而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推崇。與此同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局面,因而不利於學術交流和文化發展。

    為了鞏固劉氏江山,漢初統治者實行分封制,分封同姓王到各地做諸侯。到漢武帝時,這些諸侯國的勢力仍然相當強大,嚴重威脅到中央的統治。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武帝還找藉口,逐漸削減侯國,將權力收歸中央。這樣,逐漸解除了諸侯國的威脅,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漢武帝時期,在財政經濟方面也採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是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的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而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的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經濟勢力,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漢初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部隊,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反擊。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經歷了較長時間,其中大規模的戰役有三次,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戰役,具有決定性意義。經過這次戰役的打擊,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從而實現了軍事上的大一統。

    漢武帝時期,外事“四夷”:南平兩越、北伐匈奴、經營西域、通西南夷、東定北韓,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是漢帝國的極盛時期,奠定了中華的疆域版圖。

  • 4 # 大家不知道的歷史

    凡事情沒有絕對,但是就當時環境來說功大於過。

    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思想上的大一統。

    《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贊》中,記載了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概括來說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時候的儒家思想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

    為什麼要思想上大一統?

    漢初,由於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統治階級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恢復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武帝即位時,社會經濟已得到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因此,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大一統思想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它必然代替道家思想。

    大一統思想的影響

    這一政策幾乎為以後各代統治者所遵奉,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使漢代儒家經學得到重大發展,並從此成為後世歷代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桎梏民族思維,使學術自由從此成為後代士子的奢望,中華民族為此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

  • 5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論一下,中國的理論)

    無有泊語敬祖宗,宗主國裡儒家崇。

    道家荒唐不知禮,孔子近人華夏風。

    ——):註解。泊語,指,泊來品的理論,即外幫的治國思想。

  • 6 # 看不見的角落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任務,國家大政方針上的決策往往不是功過可以說得清的,只能說適不適合當時的國家發展需要。

    漢代初年,百業凋零,實行黃老無為政策可以固本培元,休養生息。到了武帝時期,需要全國上下加強統治,一致對外。所以,漢武帝需要思想領域的統一。漢武帝明面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是“外儒內法,漢家舊制”。從根本上說漢武帝在思想上的統一,實際上就是一種皇權的深刻貫徹,是要在思想領域確立起自己的強有力控制。

    自從董仲舒向漢武帝進言,儒家思想就在國家的上層確立了崇高的地位。但是,漢武帝在日常行政當中卻並沒有遵照儒家的全部思想去制定政策。西漢王朝到了漢元帝時期才真正實現了政治思想的儒家化。武帝對外窮兵黷武,對內嚴刑峻法,武帝時期酷吏橫行,即使是高居丞相也難免被殺的命運。這都不是儒家所講求的仁政,漢武帝放大的是儒家宣揚的等級觀念,也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妾妾”,為國家內部的各個階層制定了相應的規則和地位。從而緩解竇太后、王太后的家族勢力影響和各路諸侯王的法統威脅。到了宣帝時期,漢宣帝更是直言表面上實行儒家的仁義,內在實行法家的專制才是漢王朝的一貫行事作風。簡單來說,儒家思想表面上非常光鮮,但是要完全實行,對於國家的負擔太重。而法家雖然能夠富國強兵,但是表面上看起來太過殘酷。漢武帝將二者融合,不僅實現了思想上的統一,更兼顧兩家的優勢,加強了國家的管控力度,有利於集中權力,樹立權威。

    從當時的實行效果看來,漢武帝對於思想上的統一還是卓有成效的。西漢王朝也是因此才能夠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擊潰匈奴。解決了這個自漢初便始終困擾國家邊境安全的主要矛盾,客觀上是有利於國家的前進與發展的。但是,歷史的車輪前進的很快。西漢自元帝開始,儒家色彩越發濃厚,法家思想不斷衰弱,百姓固然可以從中享受到國家施行的仁政,但是也削弱了國家的控制力和向心力。以至於內部出現了王莽一類的亂臣賊子,而國家內外卻沒有足夠的實力剷除奸邪,這也是致使西漢滅亡的重要原因。

    文:經典守望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時代即將來臨,我們如何把握住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