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言身寸
-
2 # 赫連一航
楊士奇可稱得上盛世能臣的典範,超長待機不說,而且每朝均有建樹,從建文帝、永樂、洪熙、宣德加上正統初年一共五朝,在內閣四十三年,創造了大明王朝從政時間最長,實權最大的內閣大臣,內閣四十餘年,為歷任皇帝所倚重。並且輔佐了大明史上唯一的一個盛世,仁宣之治。
說楊公力主放棄大片領土,大概指的是當時的交祉,現越南。
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十八年頒佈十五不徵之國,裡面就有這個交祉國,老爺子深謀遠慮,參照古今,這些地方雖在歷史上一時為中原所統,但均不長久,且治理頗耗力氣,於是為了警示自己的子孫將來萬不能走了隋煬帝的老路,最後落得國破家滅。
朱棣這小子覺得自己得位不正,需要大功績才能遮住自己奪親侄皇位的事實,所以想挑戰一把他老子。你朱老小子牛逼,打得交祉臣服,俯首做兒子,可是沒想過兒孫的負擔啊,以下摘自百科,大家可瞭解緣由:
自明成祖攻佔交阯(現越南)並設定交阯布政使司後,該地區屢次叛變。明朝屢次發兵征討均戰敗。交阯黎利派人偽請立陳氏後人。明宣宗也厭惡兵戰,預備答應其請求。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蹇義等大臣以下數人都稱:“賜其無名,反而只會示弱於天下。”明宣宗於是召見楊士奇、楊榮商議,兩人力言稱:“陛下體恤百姓,不是無名之舉;漢朝放棄珠崖郡,史書都以此為美談,不是示弱。請許其方便。”於是明宣宗下令命選擇使者出使交阯,蹇義推薦善於口辯的伏伯安。楊士奇則表示:“善於言辭的人不忠信,雖然交阯是蠻貊之邦也不可派遣。伏伯安是小人,去的話只會辱國。”明宣宗贊同其言,改派他人。從此,明朝放棄交阯並罷兵,每年省出軍費上億兩。
孰輕孰重一目瞭然,楊公無愧千古。
-
3 # 秋風拂檻
明朝放棄安南(今越南),是有當時的歷史原因的,並不能因為楊士奇贊同放棄安南就否定其對大明王朝的貢獻。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出兵討伐安南,並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建立府州縣,移風易俗,推行儒教,正式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但是安南並不臣服於明朝的統治,經常發生叛亂,朝廷多次派兵鎮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到了明宣宗宣德二年,明朝在安南軍事失利,越人黎利建立了後黎朝,國號“大越”。明宣宗從安南撤軍,次年正式廢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而後,終明一朝,明朝與越南之間常有反覆,但交趾,實際上正式脫離中原王朝。
明朝放棄安南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一、明朝的國策的變化。明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被趕出了中原,但還是經常侵擾明朝,明成祖朱棣不斷北伐,且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至此,明朝的戰略中心完全北移,對漠北的作戰,動輒就是50萬大軍這樣的規模,明朝元氣受損。到了永樂後期,國家已經出現了民生凋敝的現象,朱高熾繼位後,馬上下令停止了一系列的擴張行動,開始休養生息,明朝的國策開始趨於保守。
二、財政入不敷出。明朝每年對安南用兵耗費白銀將近300萬兩,然而安南每年賦稅僅區區20萬兩左右。
三、明朝在交趾的統治不得人心。當時的安南自然條件惡劣,民風剽悍,來到這裡的中原官員與兩廣出身官員自恃高人一等,處處欺壓當地被認為是“蠻夷”的越人。放棄安南,免除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也為明朝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去除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
4 # 施耐德林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大致瞭解一下楊士奇,其次在探討放棄國土這一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一:政治生涯
《明史》載:楊士奇,名寓,字士奇,江西吉安(確實是名人輩出的地方)人,建文初年,朝廷集合儒生修撰《太祖實錄》,楊士奇已經因為舉薦被徵召授予教授,應當前去赴任,王叔英又以其史學才華推薦他。於是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編纂官。隨即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歷任禮部侍郎,拜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先後歷經五朝,身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史書中說他行事謹慎,舉止恭敬,善於對答,議政總能合乎皇帝的心思。由此可以看出,長年執掌內閣,楊少奇是古代官場不可多得的肱股之臣。
二:勸諫撤兵
明成祖攻佔當時的交址(現在的越南)後,設定了布政使司,然而該地區常年發生叛變,明朝也多次派軍隊進行清剿不過效果都不盡人意。在這個時期,交址的領導人是黎利,家世挺不錯,但是此人不滿明朝的統治,起義稱王,與明朝開展了十年的對抗。最終的結果是雙方議和,戰事停止。
從明朝的角度出發來看待這場冗長的戰爭,不難發現,從北京到現在的越南地區指揮派兵打仗,勞民傷財不說,戰事的指揮,糧草的徵調,人員的排程等都是令政府頭疼的問題。加上明宣宗不太喜歡戰爭,現如今戰事又拖的如此之久,是時候拿出最終的解決辦法了,即:黎利黎利派出使節入明,要求冊封陳皓(黎利所立的傀儡君主)為王。 明朝隨即封陳皓為"安南國王",整個交址地區的戰亂算是平息了。
那麼身為首輔的楊士奇都做了什麼呢,作為一個宰相不可能不發聲吧。史料中記載君前奏對的話他是這樣說的:“陛下體恤百姓,不是無名之舉;漢朝放棄珠崖郡(今海南部分地區),史書都以此為美談,不是示弱。請許其方便。"大概的意思是勸諫皇上,體恤民情,戰略放棄,有史可照,未嘗不可。
三:是否棄土
根據以上回顧,可以看出楊閣老的意思並不是出讓國家土地,也不是建議國家這些土地咱就不要了,而是根據當時的國情和他執掌中樞多年以來對國家的瞭解所應該做的。
首先,北京距離交址,幾千公里,管理和教化本身就是一大痛點。其二,戰事歷經多年,打仗是要花銀子的,勞民傷財。第三,此次議和不等於割讓,更不等於無故舍棄,明朝戰後還是 規定黎利每隔三年嚮明朝貢一次。
總結:楊士奇為官一生,可以說得上是,上正其品,下正其行,身為重臣,為國操勞,是一代賢相。
-
5 # 遙望西伯利亞
大部分人讀歷史,只能讀個大概或者個別事件的詳細資訊,就比如現在是2019年,五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你能知道詳細情況嗎?當然有史官會記錄但當代的人看不到,你可以問身邊經歷過的人,但他們因為自己的一些侷限性,你也不能從他們身上得到全面的瞭解。
至於明朝放棄疆土是對是錯,我舉個例子,西漢經歷文景之治的奮發圖強到漢武帝的厚積薄發再到漢宣帝的極盛,可以說西漢自武帝始就一直壓制著匈奴,控制著西域。華人最怕什麼?最怕內亂!經歷了王莽新朝,光武帝立國,戰亂不少年,被西漢打跑的匈奴又在西域興風作浪,西域很多國家都跑來叫東漢給他做主,可光武帝的態度是我們剛建國需要發展經濟,無力西顧,若不是班家父子,東漢對西域的主導權就會完全丟失。但漢光武帝的歷史地位和評價並沒有因此而削弱。
所以是否賢要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來看,就像蘇聯解體,我們非但沒能拿回連北洋政府都未承認的東北西北失地還以法理形式確認那就是別人家的土地,沒人罵沒人叫,唉,一時比一時,不能一概而論(雖然我一直認為這是嚴重失策),但不得不說時勢也,飛人力可能及。
待我們強大,我不敢預測以後會是什麼樣,但只要我們強大,必將也能遠邁漢唐,萬國來朝!
回覆列表
是的,放棄了安南。
主要是話語權掌握在文人手中,而三揚又門生無數。
看楊士奇人品怎麼樣,只看他怎麼包庇犯罪的兒子就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