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逐風木馬

    沒專門進修過高能物理,只用學過普通物理學的感覺,簡單回答一句:宇宙中拆力是本質,吸引力是隨維度而存在的枷鎖。

  • 2 # 丹讀

    恭喜題主!題主和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思考的差不多是同樣的問題。

    在1803年左右,英國科學家道爾頓首先提出了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球體,化學反應就是原子結合或分散的過程。

    到20世紀初,人們發現原子中包含電子,在此基礎上,英國科學家湯姆遜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電子“鑲嵌”在原子核上,像一個葡萄乾布丁蛋糕,被稱為“葡萄乾布丁原子模型”。

    後來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透過實驗發現:原子應該有一個極小的核,但幾乎集中了所有的原子質量。他在1911年提出了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的模型,很像太陽系行星圍繞太陽轉動,被稱為“行星軌道原子模型”。

    (插一句,這可能是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原子模型了,很多人到現在都以為原子內部是這樣的。)

    但科學家很快發現了和題主所說的差不多的問題,如果按照這個模型,電子很快會因為失去能量而“墜毀”在原子核上。

    隨後,尼爾斯·玻爾上場了。玻爾是誰?是後來被稱為“量子力學之父”、功力絕不輸愛因斯坦的神級人物。

    玻爾在普朗克量子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

    (這裡順便解釋一下量子的概念,就是說微觀粒子不能以連續的電磁波形式吸收或發射能量,而只能是不連續的、一份一份的。)

    簡單來講,玻爾的原子模型是這樣的:電子只能在一些固定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圓形軌道上運動。當電子以電磁波形式吸收或者發射能量,它就會“躍遷”到離原子核更近或更遠的軌道。

    注意這種“躍遷”是神出鬼沒的,它不是從這個軌道移動到另一個軌道,而是在這個軌道消失、又在另一個軌道出現。

    神奇麼?後來人們發現在微觀粒子的世界,神奇的事情多得去了,“躍遷”什麼的,根本就是小兒科。

    現在我們知道了,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和宏觀物體的運動完全不同,沒有確定的方向和軌跡,而是以一種“電子雲”的形式出現在原子核外空間,我們畫不出它的軌跡、也無法預言它在某一時刻究竟會出現在哪裡?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它出現在哪裡的機率。

    它甚至有可能出現在宇宙的盡頭,這個機率非常非常低,但並不為零。

  • 3 # 手機使用者3503570243

    現代量子物理已經不用軌道運動的概念描述粒子,正確的理解就是電子以一定的機率“出現”在原子核周圍(這個機率可以透過量子力學計算出來),電子在某些區域出現機率大一些,所謂“軌道”是對電子位置大量測量的統計平均結果。

  • 4 # 理性科普者

    世界運動的過程,就是矛盾統一的過程,有陰必有陽,有正必有負,有正物質就有反物質,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

    分子運動理論告訴我們,分子之間靠吸引力的作用維持物質的一定形態,使分子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如果只有吸引力,那麼分子之間肯定是沒有間隙的,如果沒有間隙,那麼水和酒精混合後體積為什麼縮小?蠟燭、豬油凝固後為什麼會凹陷下去?體積縮小,說明分子之間有空隙,引力不能維持分子之間的空隙,只有排斥力才能使分子之間有空隙,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分子運動是吸引力和排斥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愛因斯坦創造了"統一場理論",基本解釋了四種相互作用。引力,所有物體之間都具有的力,除非大質量天體之間的引力較大外,基本上很微弱。這是物質粒子之間的弱引力的合力。

    電磁力,是帶電粒子之間,帶電和不帶電的粒子之間的作用力,比引力強,兩個電子之間的電磁力是引力的10^41倍,所以,電磁力是原子和分子微粒之間的主要作用。

    弱核力是物質粒子衰變過程中產生,因為與本問題關係不大,就不說了。

    強相互作用,又叫強核力,將質子、中子、夸克束縛在一起,其作用機理是核子之間相互交換介子而產生的。

    "統一場理論"說,物體之間的力的作用是透過場來實現的,通俗易懂的"場"有:"電場"傳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磁場"傳遞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重力場"傳遞地球對地球表面物體的吸引力。在一個場中,同一個物體受到的力,不是單一的。天體之間,各個星球都處於其它星體的引力場中。據現代物理學研究,本人推測"場"是一種由引力波、暗能量組成的物質世界,無處不在,無處沒有。

    討論問題的本身,電子繞原子核轉動,電子和原子核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力也不是唯一"異種電荷相互吸引"的力,一方便,電子處於原子核形成的場中,另一個方面,也處於自己的自旋場、其它電子和原子核形成的場中,場是有方向的,場的疊加必然帶來力的合成,所以,電子的運動是多個力作用的合運動,不能孤立的看一個問題。

    大自然,物質的運動包括社會的運動都是一種"合運動",這個"平衡"那個"平衡"都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本人給這種現象也起個名字,叫"統一場理論",同意我的觀念的舉手。

  • 5 # 人擇原理

    我們都知道,一個原子是有若干電子和原子核構成,原子核佔了原子總質量的99.8%,其中電子帶負電荷,原子核帶正電荷。按經典力學理解,正負電荷相吸引,電子將會被原子核吸引並捕獲,顯然這事並沒有發生,不然,我們這個世界就不會存在了哈。

    為什麼沒有發生?這需要從量子力學角度來解釋,首先,電子沒有軌道,電子並不是像太陽系模型一樣圍繞著原子核運動,準確的說應該是電子雲。個電子擁有一定的能級,不同能級之間包含能量是不同的,原子外層電子具有較高的能級,內層電子的能級較低,當外層電子發出電磁波,喪失部分能量後將躍遷至內層較低能級,反之,內層電子吸收電磁波將躍遷至外層較高能級。根據量子力學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性原理,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粒子,因此任何電子都具有最低能級態,保證了電子一直處於運動狀態而不致於落到原子核中,1925年,泡利提出的電子不相容原理指出:沒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費米子粒子處於完全相同的狀態,使得原子中的多個電子不能同時都處於內層低能級上,如果有外力施加於電子直上,將產生一種電子簡併壓力,對抗外力。這就保證了原子的穩定性。

    不過,在外力足夠強大的作用下,電子簡併壓力不足於對抗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被壓近原子核中去的,例如恆星死亡之後,引力塌縮,當恆星質量大於1.4個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時候,原子內電子的簡併壓力不足於對抗引力,電子將被壓進原子核,和質子結合形成中子,使得整個恆星成為一個超大的完全有中子構成的“原子核”,這就是中子星誕生的原理。

  • 6 # ooO孫悟空Ooo

    因為電子是運動的,如果是靜止就會被吸入原子核。

    電子一直在運動,從低能量級軌道吸收能量躍遷到高能量級軌道,從高能量級軌道躍遷到低能量級軌道釋放能量。根據海森堡不確定原理我們無法同時知道電子的位置和動量,和電子在不停的約遷所以電子的軌道不是像行星一樣是連續的,而是承雲狀分佈,一會出現在這裡一會出現在那裡。

    原子核對電子的弱力也就只能將電子束縛在一定範圍內,就像萬有引力一樣使行星圍繞著恆星運動,不管是電子還是行星,如果靜止那麼電子將墜入原子核,而行星將墜入恆星內。

    所以因為電子是運動的才使其不會被吸入原子核,如果靜止我們的世界就將是另一種世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速寫眉毛的畫法,怎麼畫動速寫的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