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心寶媽育兒日記

    你好,我和孩子並無這種不安全依戀理論關係。

    目前孩子是從小我一直陪伴在身邊,從小即很注重依戀關係的培養。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感

    1.提供充滿愛心的、敏感的細心照顧

    父母要善於識別嬰兒發出的各種需求訊號,及時滿足他們的身心需要。擁抱寶寶,與寶寶談話,逗寶寶笑,讓寶寶有真實的被愛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經驗。這種互動能使寶寶順利有效地與外界溝通互動,產生對母親角色的信任與依賴感,並將這種信任感推及到其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寶寶跟媽媽在一起就必定能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感。寶寶先天氣質型別的不同需要不同的迴應速度與方式,而速度與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必然會給不同性格特點的媽媽造成一定的難度。所以,即便是媽媽,也需要認真學習並把握好寶寶身心發展的規律,練就敏銳的覺察力,才能透過寶寶簡單的外在行為表現,讀懂寶寶內在的心意,並且給予準確及時的迴應。

    2.保證有比較固定的依戀物件

    依戀關係的產生會經歷一個過程,而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成年人持續照顧寶寶是他獲得安全感的途徑。也就是說,媽媽總是會因為有事需要離開的,一個家庭裡最好要有至少兩個人能同時擔當起母親角色。在確實需要突然替換時,寶寶能有心理上的順利過渡。

    如果父母不帶孩子,或總是變換保育人員,很難使寶寶建立穩定和安全的依戀。例如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媽媽、老人或保姆突然離開,由另一個陌生人替代,如果沒有事先了解清楚,區分好寶寶的氣質型別與個性特徵,就會形成寶寶安全感的缺失。

    3.積極迴應不等於立即滿足

    有的父母擔心事事順著寶寶,會養成他任性的壞習慣。科學的做法是,不要把“積極迴應”理解為“立即滿足”。當嬰兒產生各種需求時,父母先用聲音和肢體動作迴應,讓他意識到父母已經知道他的呼喚,讓他在有希望的等待中忍耐幾秒鐘。這個時候,可以抱起嬰兒,把奶瓶搖晃給他看,或者用其他物品逗引,跟他說簡短的話語,如“寶貝餓了,該吃飯了,媽媽餵你”之類的話,然後再讓他喝奶喝水。這種短暫幾秒鐘的忍耐和等待,並不損害嬰兒的健康,但對他心理健康、智力發育以及交往潛能,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陪伴但不干預寶寶的活動

    1歲半後,寶寶的獨立性大大發展,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限制,自己鑽鑽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比較強烈。這時,父母為寶寶提供安全感,但是不要過度保護。也就是說,陪伴但不過分干預。不要以為陪寶寶遊戲就一定得為他“做”什麼,他需要時,大人及時參與;不需要時,大人就坐在旁邊乾點兒自己的事情。漸漸地,寶寶就能獨自玩耍,只要聽見大人的聲音或者知道大人在另一房間做事,就放心了。這是寶寶的安全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水平提升的表現。

    通俗地講,父母想讓孩子有心理安全感,就是要做到“一哭就抱”。因為,在嬰兒掌握基本語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他哭時,父母置之不理,讓他自己閉嘴,美其名曰培養獨立性,這其實是阻礙了嬰兒和父母的交流。一哭就抱,則寶寶感到自己唯一擁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父母鼓勵他頻頻使用這一工具,增加了嬰兒和父母的互動。嬰兒和外界互動得越多,獲得的迴應和刺激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長就越快。孩子哭大人抱,這是嬰兒級別的討論班。父母從小鼓勵嬰兒“發言”,他長大以後才會願意和他人更多交流。

    總之,當寶寶的心裡需要關愛時,父母如果能夠及時給予,就好似在他的心裡築起一個安樂小窩,使他心靈充滿安定感,身心健康地成長。

  • 2 # 大貓生活錄

    因為我老公上夜班的時候多,家裡就剩我和我兒子,我兒子今年7歲了,馬上上小學,因為孩子上學問題,我們三口人就擠在50平的小房裡,說句實話,兒子長這麼大從來晚上沒離開過我。孩子膽子很小,晚上爸爸上夜班,家裡的燈都要開著,說話聲大一點就害怕,所以就一直沒有和孩子分床睡,我覺得孩子有點越來越依賴我了!但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我覺得與其說孩子還不如從另一方面,我感覺是我不想讓孩子那麼快的長大,因為孩子長大了就要離開我們,所以什麼事情都不讓他自己去做,適當的可以放開孩子的手,孩子其實要比我想象中的要勇敢!

  • 3 # 熊娃大變身

    我跟我孩子是屬於安全型依戀關係。

    現在孩子是外婆在照顧,每天我們會影片聊天,孩子會抱著手機親親我,如果孩子正在吃東西,就會從影片對面遞給我吃。

    現在孩子1歲9個月了,1歲半前基本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照顧的,只是最近家裡忙,所以才請外婆照顧,不過孩子跟外婆關係也挺好,有時候外婆帶孩子回來,外婆說我要走了,你還去不去外婆家,孩子都不讓外婆走,當爸爸媽媽要出門時孩子也會表現得不願意爸爸媽媽離開,但是爸爸媽媽離開後孩子還是一樣很開心的在家裡玩,當再次看到爸爸媽媽時就一下子撲到爸爸媽媽懷裡來了,我學過兒童發展心理學,從整體來看我家孩子是屬於安全型的依戀。

    據依戀理論假設說,非安全型的依戀對將來孩子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不過也不是意味著非安全型的孩子就一定發展不好,更不能確定安全型的孩子就能夠發展得有多好,只是一個理論而已,沒有科學家對此更進一步的實驗證明解釋到什麼。所以家長們也不用太過擔心,但是也要好好的危害好在這種依戀關係。對孩子的需求迴應及時些,保持跟孩子進行有效的互動聯絡,保證孩子的安全感,對他人的信任感,自我認可的自信感,就可以促進安全型的依戀關係發展

    如果大家對孩子的依戀關係有興趣可以檢視下面的兩個“依戀理論”的相關研究說明

    —— 艾斯沃斯的兒童依戀型別分類研究

    —— 鮑爾比和佈雷斯頓的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型

    孩子的的安全型依戀對兒童後期的發展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原因可能在於嬰兒形成了對自己和對他人比較穩定的內部工作模型,而這會影響到他們對人對事的反應。父母的工作模型與其撫養方式共同影響嬰兒依戀的形成。父母要盡力使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

  • 4 # 火引冰薪698

    自認為我給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足月生產,母乳餵養,每天二十多個小時的陪伴,我從沒有打罵過孩子,大聲講話都沒有,我性格就是這種型別的。而且從孕期一直看各種早教,母嬰心理學,孩子的餵養和玩耍之類的書籍。孩子兩歲前我幾乎不玩手機,這樣可以更專心的陪他玩耍,也免得他太早接觸手機。我一直把他當成人一樣的看待,我會和他說話,以簡短的詞句解釋他看到的事情,幾乎每天帶他去外面散步兩個小時以上,去接觸大自然,給他看看摸摸花花草草,呼吸新鮮空氣,還小睡一會兒。我尊重他的意見,他自己的事情我都儘量讓他自己決定,所以他主見性很強,接觸的外部事物多了,思維能力和記憶力都很好,家裡發生一點小變化,他總是第一個發現,遇到事情喜歡自己解決,類似的問題懂得知識遷移。最重要的是他天天開心,聲音洪亮,總是喜歡唱歌,還自己編歌詞。出去玩給我帶路,自己會和喜歡的人很快打成一片,會常對我說“媽媽,我好愛你”,我感覺他特別可愛,哪哪都好,他也一樣喜歡著我,夢裡都不停叫媽媽。兩歲後爸爸陪他玩的時間增多了,我的體力不支,而且我喜歡玩娃娃,他喜歡車子,愛好不一致,我就適當放手了,覺自己更輕鬆了,他也開始知道即使不時時刻刻在一起,我們還是一樣的愛對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貧血人群一般集中在哪些群體,該如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