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邯山文旅
-
2 # 穀神不死
這一章有兩個關鍵字“兵”和“喪”。
兵,用在人體機能方面上,是比喻氣血太旺。氣血太旺,中醫和現代醫學都有個“炎”字來表述。
各種炎症,症狀是紅、腫、熱、痛、功能障礙。
對付炎症,對付“兵”,需要“喪”。喪禮上人會悲傷流淚。而悲傷會引起深吸氣,正是這個深吸氣,會對付“兵”,對付炎症。
原理是這樣的。深吸氣會充分擴充套件胸腹腔的內部體積,這就是三焦。擴充套件胸腹後,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就輕鬆多了,並且體積也會跟著擴充套件一些,然後擴充套件後的空間,自然需要血液來填充。這就會讓四肢、頭部等身體部位的血液迴流到內臟。然後四肢、頭部等部位的血流過旺現象就消除了。炎症也就逐漸被消除了。
因此,深吸氣可以對付炎症。喪可以對付兵。這一章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
3 # 山澗一清泉
一、原文解釋
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戰爭,是會帶來災禍的東西,萬事萬物都不會喜歡它,所以得道之人一般不會採用。
2.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左代表陽,意味著生;右代表陰,意味著死。所以君子居則貴左喜生,而戰爭是殺戮,意味著滅,戰爭就是要殺人的!
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戰爭是個會帶來災禍的東西,不是君子應該採用的方法,只是不得已而總之(比如別人打上家門了,不得已還擊。毛主席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意思一樣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就算戰爭也要恬談為上,恬淡意思是告誡我們用兵不可怒而興兵,要沉著冷靜,要運籌帷幄,最佳的狀態是談笑間強弩灰飛煙滅!
4.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戰爭勝利了,並不值得讚美。如果讚美戰爭,那就是讚美殺戮,這不符合華夏文化,我們的文化歷來是主張以戰止戰,而不是像蠻夷一樣樂殺人,屠城。如今的美國也是樂殺人的理念,因為他們總是以戰養戰,企圖用戰爭來榨取利益,這條路是長久不了的!
5.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那些喜歡用戰爭的方式索取利益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獲取天下的!興於戰爭也必將亡於戰爭,恆古未變。中華幾千年為何成為唯一沒有滅亡的文明,與我們不以樂殺人(戰爭)為獲取利益的手段有莫大的關係。
6.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古時有尊左貴右之意,尊就是把他放到檯面上來以示尊重,這是一種禮儀。然貴則不一定,我們認為什麼東西貴重,總會把他藏起來。個人理解這句話意思就是吉事我們就應該大勢操辦唯恐天下不知,反過來戰爭這種事就需要反過來,要隱藏著,虛虛實實唯恐天下人知曉,孫子說兵者,詭道也,意思大抵如此!
7.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這句話與上面大抵差不多,就是說偏將軍(非主力部隊)帶的軍隊可以顯露出來,而上將軍(主力部隊)要隱藏,不讓敵人搞清楚。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若自己的實力都被別人搞清楚了,何以百戰不殆呢?!示敵以虛是一種軍事手段!
8.言以喪禮處之。
戰爭勝利了,不管是自己的人還是敵人,都應該以喪禮祭奠,各為其主都應該得到尊重。祭奠敵人也可以從心理上瓦解敵人,古時候戰勝的一方都會將敵人的頭顱砍下來堆在一起,叫做“京觀”,這樣做通常都會激發起敵人更大的仇恨!這也是戰爭中的一種手段!
9.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
如果戰爭激烈,自然屍橫遍野,殘陽如血,怎能不悲泣!
10.戰勝,以喪禮處之。
戰爭勝利了,要以喪禮祭奠死去的人。天安門廣場上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何?就是告訴我們如今的和平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這是祭奠亡魂,更是教育活著的人要珍惜。吃水不忘挖井人,也不能忘記如何挖井。忘戰必危,嗜戰必亡!
二、給我們什麼啟示和道理這一章老子在論述戰爭。開始說戰爭是不好的,有道者不處。但戰爭不可避免,人無傷人意,可狗要咬人,那就要戰爭,戰爭就要殺人,所以叫用兵則貴右!接著說戰爭謀略:要恬淡(成竹在胸)、不樂殺人(樂殺人不可取天下)、要虛虛實實、戰爭也要配合仁義之禮來配合等等。道德經是百科全書,後世兵家從中可悟出兵法,誠不欺我!
-
4 # 詩驀詩書畫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與第三十章類同,都是主張戰爭之道。眾所周知,老子身在春秋戰國時期,戰亂動盪,殘酷殺戮,禍國殃民,所以,老子當時也是懷著沉痛的心境寫下這章節告誡於天下。解釋:在古代君子居處於左邊,以左邊為貴,而用兵打仗時就以右邊為貴。這左右之分是以道的陰陽論法。左邊吉象,右邊則兇象。這個大家不懂可以去看看年曆。打仗難免要用到兵器,說到兵器大家都知道不祥之物,所以,有“道”的君子打仗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用的,即使用了也不要得意忘形,那就已經嗜血成性,喜歡殺人。凡是喜歡到處殺人,那就違背了天理,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只要用兵器交戰,兩兵各有傷亡,還要強忍哀痛戰爭,勝利了,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哀悼戰死計程車兵。可謂是:悲哉,痛哉也!道理:天地萬物無不在爭鬥,人也無能倖免。小到家庭鄰里,大到企業、集團、黨派、國家……無不存在著爭鬥。怎麼爭怎麼鬥也就在文明與野蠻之間。比如說,崑山紋身男反殺案,多大個事啊,不就是車與車刮擦,犯得著拿刀砍人嗎?死於刀下,是自作孽不可活。電動車車主不要以為防衛過當就沒事,他畢竟殺了人,他這輩子還是要活在哀悼之中懺悔。所以,在這個爭鬥危機四伏的世界上,兇器是你死我活助紂為虐的產物,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用它。啟示:善爭者靠文明智取,得天下;野蠻者靠兇器不得善終。這是大道無行的真理。
-
5 # 清林讀書
貴右尚右居右,主要說的是慈不掌兵,要避免婦人之仁。
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說的是驕兵必敗,看項羽的例子。
不祥之器,恬淡為上。就是字面意思。
-
6 # 木槿各類教學影片
打仗是不好不祥的事情,大家都怨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以左為貴,用兵則以右方為貴。打仗,是不祥的,這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美化宣傳,那些大肆宣傳的人,就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就不能夠管好天下。
吉慶的事情以左方為上,兇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這是說出兵打仗用喪禮的儀式來處理。殺人眾多,帶著哀痛的心情去對待,打了勝戰要用喪禮的儀式去處理。
【需要注意一下的是,老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這時候社會階層只有奴隸和貴族兩個階級。《道德經》的主要閱讀物件是管理者或者說統治者,不是普通百姓】
這一段的核心是“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心懷殺機以博取自己個兒的名譽為樂的人,不能夠管理好天下,不能做好統治者。代表——漢武帝的《罪己詔》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恬淡為上”老子不主張用武力解決問題,那不是君子應該做的。有道的君子恬淡寡欲,把重心放在建設上,用自己的德行感召大家,而不是個人私慾(比如什麼什麼第一人之類的光環、名譽、地位等)……實在不行,動用武力之後,要清楚知道是因為自己(統治者)的德行不夠,導致最後用武力來解決紛爭。
-
7 # 戒定慧2
這章是說有道者的和平與慈悲。
刀、槍這些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有道者應該厭惡、遠離。
有道者與好兵者立場往往是相反的。
兵器是不祥之器,不屬於有道者,萬不得已才使用,有道者追求恬淡、平和。
想戰勝別人是不美好的,如果認為戰勝別人美好的,相當於認為殺人也是有樂趣的。
而以殺人為樂者,是不會受天下人擁護的。
事有吉凶,當求吉祥。
不得已在戰爭中殺了人,當心懷悲哀,即使取勝了,也要妥善掩埋敵方死者。
《道德經》這一章表明瞭有道者對於戰爭、刀兵等的態度,即有道者是不好戰、不樂殺人的。有道者心懷慈悲,救人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支援殺人?而兵器是殺器,所以不祥,君子當遠離。毛澤東一生不摸槍,看官們知道為什麼嗎?
-
8 # 朋悟
有些人自以為是,歪理邪說一套一套,拉幫結夥,掠奪無辜,造成社會極壞的後果,人人恨之,有真正本事的人與這些人沒有辦法勾通,講正道。民意的正確性是潛伏在人們的心中,而用兵顯而易見。
只要用兵,就是戰爭,必有死傷,只有在危難面前發動戰爭,平時還是以平常心過日子。
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正義戰爭,贏了也不到處吹,為了私利而到處吹噓民主,發動戰爭就是在濫殺無辜。
到處為了慾望與貪婪發動戰爭,還樂在其中,因其背離了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支援,還是要失敗。
人民擁護的領導者,皆大歡喜,而靠武力(怒氣)鎮壓來維持社會,是極不穩定的。
對於自己的百姓減輕稅負,以文治之,以得民心,對外有大將軍威之。告之天下百姓,慾望與貪婪,會給百姓帶來災難。
戰爭結束,當兵的回家種田,過與世無爭的生活,打贏了戰爭,殺光了敵人,也就失去了對手,就默默的回家吧,過去的,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後的現在,實際有所不同)
-
9 # 乳虎嘯谷
第三十一章主要論述的是戰爭。老子是反對戰爭,厭惡戰爭的,交戰雙方是輸是贏,都是不吉利的,戰爭的兵器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戰爭是要死人的。懂得“道"的人都不願接近它。君子平時以左為貴,只有打仗時以右為貴。戰爭是不吉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需要的,不得已而為之。平時還是遠離戰爭。打了勝仗也不要讚美戰爭,如果讚美戰爭,說明王者以殺人為樂,那他就失去民心,不能真正得到天下民心的,因而吉利的事情以左為貴,兇險的事情以右為貴;偏將軍站在兵車的左邊,上將軍站在兵車的右邊,是表示用喪禮來對待戰爭。殺死的敵眾,人們悲哀地哭泣他們,打了勝仗則用喪禮來對待。
-
10 # 毛彥民
打仗是不吉祥的。不是君子用來治國的主要方法。戰爭只有在不得己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平常應該以恬淡為上。所以打了勝仗,不要得意洋洋。打了勝仗得意洋洋,這是好戰。好戰,就是好殺人。好殺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很多人被殺了,應該為他們感到悲哀,為他們哭泣。打了勝仗,應該為被殺的人舉哀致喪。建設家園應該積極進取;用兵打仗,則應該保守謹慎。吉祥的事兒應該積極進取;兇險的事兒則應該保守謹慎。執行命令的輔佐者應該積極進取,發號施令的主帥則應該保守謹慎。
-
11 # 布衣閒人10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如何解釋?對我們有那些啟示?
先看原文:
夫為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譯文(大意):
武力是個不吉祥的東西,令人厭惡。因此,有“道”的人不用它來解決問題。有“道”的人以左為貴,而用兵時則以右為尊。
武力這個不吉祥的東西,不是有“道”的人所使用的東西,有“道”的人動用武力,是因為不得已,即使不得已動用了武力,也會淡然處之。即使打了勝仗,也不會認為這是件美事。認為打勝仗是美事的人,是樂於殺人的人。把殺人當作樂趣的人,把發動戰爭當作有趣的人,天下是不會歸附於他的。
吉慶以左為貴,兇喪以右為尊。作戰時偏將軍在左,上將軍在右。用兵打仗應遵循兇喪的禮儀。殺人過多令人悲泣,即使取得了勝利,也應該以喪禮來對待戰死的人。
簡單解讀:
這一章老子進步闡述了對便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態度。從總體上來說,老子是厭惡武力和厭惡戰爭的。他非常明確地說:“夫為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還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君子不到萬不得已決不會動用武力,即使動用武力也會淡然處之。君子打了勝仗,也不會認為是美事。認為打勝仗是美事的人,是以發動戰爭為樂和殺人為樂的人,靠殺人征服天下,天下不會歸附。
老子認為,君子不得已而使用武力,也要遵守兇喪的禮儀。殺人過多,令人悲哀,即使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來對待戰死的人。在古代,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動用武力是最大的凶事,為了遵守兇喪的禮儀,作戰時副將居左,主將則居右,這祥有利於用喪禮的儀式來理處理用兵打仗的各種事物。
老子反對戰爭的思想,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告誡人們不要輕易使用武力,發動戰爭,以避免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把兵者定義為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有道者不處,也是有一定的侷限性的。這種侷限性主要表現在不分戰爭性質,把戰爭統統說成是“不祥”的東西,主張回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的小國寡民的社會中去。這種消極、保守、倒退的主張,是不可取的。
回覆列表
先看看譯文!
大丈夫手持的兵器,是不祥的物品,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居處就以左邊為貴而用兵打仗時就以右邊為貴。兵器這個不祥的物品,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如果自以為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凡是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吉利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兇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這就是說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戰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戰死的人。
戰爭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禍,這是人所共知的。從古至今的學者一致認為《道德經》是反對戰爭的。因為在這一章裡,老子說"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這裡顯然沒有主戰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時又說,對於戰爭"不得已而用之",這表明老子在咒詛戰爭的同時,也還是承認了在"不得已"時還是要採用的。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普遍的,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規模日益擴大,動輒數萬、數十萬的兵力投入戰爭之中,傷亡極其慘重,而在戰爭期間受危害最大的,則是普通老百姓。每逢戰爭,人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四處逃亡,嚴重破壞社會正常的生產,也造成社會秩序的動盪不安,戰爭的確是帶來災難的東西。所謂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戰爭的手段,這是為了除暴救民,舍此別無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應當"恬淡為止",戰勝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為是,否則就是喜歡用武殺人。這句話是對那些喜歡窮兵黷武的人們的警告。所以,我們認為《道德經》不是兵書,不是研究戰爭問題的,尤其不是為用兵者出謀劃策的。老子談論戰爭問題,目的在於反對戰爭。文章參考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