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摯守靜篤
-
2 # 火器工坊
並沒有不見。
明代的火器並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先進,在明初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說明軍的洪武鐵銃是當時非常優秀的火銃,但這種優勢並沒有保持很久。換句話說,明朝的火器在大多數時間是落後於西歐和西亞的。
明朝最得意的三種本土火器:快槍、三眼銃和碗口銃。其威力在16世紀初期和當時的西歐火器相比,真的是弱的不能再弱了。快槍是一種銃管長度在66cm左右的火門槍,在洪武至永樂年間,這屬於威力極強的火槍,可以說是輕火槍之最。然而在16世紀和銃管超過一米且有著方便的龍頭扳機操控的火繩槍相比,就成了渣渣一般的存在。
三眼銃是一種笨重的多管火門槍,不得不說這是早期火槍加強火力好辦法,但是明朝一直到嘉靖年間才開始批次裝備這種武器,而在一百年前,歐洲軍隊就已經在大規模的使用了。此外三眼銃作為遠端武器,其威力不足30米的射程,破甲能力也不佳,常常被當作錘子使用。關於這點,在戚繼光鎮守薊門的時候,也曾多次吐槽過三眼銃的屬性。
最後說一下碗口銃,這是一個尷尬的存在,說他是火銃,可是又笨重不宜攜帶。是火炮,威力又小的打不到別人。跟同時期歐洲的加農炮相比,碗口銃已經很明顯是一種落伍的軍武器械了。
而明軍中的先進火器,諸如魯密銃和紅夷大炮,卻因為政府的經費不足,根本不能批次生產,大規模裝備入軍。明軍後來特別仰仗的鳥銃和佛朗機炮,雖然威力要遠遠大於先前的本土火器,但是其威力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佛朗機炮因為尷尬的氣密性,其威力只能算做輕火炮範疇,而且當佛郎機進入東亞的時候,已經是它在歐洲快要淘汰的時候了。
鳥銃的結構精緻,明政府還專門規定了相關的製作工序,但是它也是輕火槍範疇的火器,雖然優於快槍和三眼銃,但是卻難以擊穿八旗軍的重甲和盾車。
可以說明末的火器是既繁榮又殘缺的。繁榮是它有各個時代的火器,跨度包括了近代早期和中世紀,在這其中還有一些突破性理念的水雷和地雷。但是明朝的火器系統卻又是殘缺的,批次裝備的火器只有輕型火槍火炮,而重型裝備卻處於一個尷尬的劣勢地位。
至於清代,它的火器水平是要遠遠高於明代的。第一點,它摒棄了明代落後的中世紀火器,像火門槍這一類,你在康熙往後的清軍中是看不見的。
第二點,清帝任用傳教士為官員,協助大清統一了火器規格。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統一的規格保證了火器可以統一釋放威力。這點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就有充分的體現,當時革命民兵的火槍因為規格不統一,所以根本不能發揮出火槍齊射的威力,從而一度被英軍的火槍齊射壓著打。
此外,清軍一直在進口和仿製西歐的火槍和火炮,只不過因為東亞的格局太過安逸,還有工業水平不達標,所以清軍沒有批次裝備燧發槍,也沒法仿製歐洲工業革命之後精工生產的前膛加農炮。
至於水雷和地雷,這個在清代也是有的。但是運用規模要少於明軍,一方面是因為清初大清水師力量薄弱,因此根本沒機會繼承明代的水雷技術,只能後期自己摸索。在這也是因為水雷這種武器在清中期能用到的規模和次數太少,無法引起政府的重視。至於地雷,清軍在鴉片戰爭中就有使用,但是根據英方的記錄,這東西威力不大,以至於當時的英軍就以為這是個劣質開花彈。
子母炮嗎,其實就是清代對佛朗機炮的叫法。
-
3 # 拒馬河畔劉保勳
明朝雖也推行海禁,但小批次的貿易還是允許的,而且到了隆慶年間,因為海防問題,海禁是時斷時續的,武器的引進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明朝也確實有和外國學習的典範。 ——————澳門 ———————————明海軍在和葡萄牙人戰鬥後,繳獲了他們的艦載火炮,因明時對葡萄牙人稱佛郎機,繳獲來的武器也被稱之為佛郎機。 —————————根據佛郎機原型,明朝製作出瞭如下東西。 ——————小佛郎機,手持 。 ——————大佛郎機,類似火箭筒那種小炮 。 ———————騎兵用佛郎機,大約70cm長。 ————————另外,遼東地區,關寧鐵騎裝備了一種叫三眼神銃的東西,可以三連發,三連發完輪著就能打,戰鬥力較強。後期還引進了葡萄牙的紅衣大炮,大約三十門,在遼東戰場立了大功(確信) ————————還有一個東西叫火龍出水,可以說是艦對艦導彈的雛形,抗倭援朝時用過,射程百步有餘。 ————————至於,其他科技文化方面,天啟時,地球儀就已經傳入宮內,後期的徐光啟和利瑪竇。 —————————綜上,16世紀,明朝略落後於西方,但不至於被全面碾壓,但到了清,全面閉關,才徹底落後於西方
回覆列表
我們先來看下明朝的火器有多先進。
明朝的火器大致可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小型的以手持點放為主的火銃和鳥銃。一般口徑都比較小,射程大多數只有數十步到二百步左右;
另一類是安裝在架座上發身的形體較大的火炮。這種火炮形體都較大,射程較遠,一般使用內裝填有鉛、鐵、石頭等的實心彈,少數也裝填爆炸性的球丸。明朝後期引進西方技術製造的號稱“將軍炮”的遠端大炮,重達1.9噸,射程可以達到1900米。這種炮還有瞄準鏡,可調節射擊角度,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明代火器的品種繁多。叫得出名字的火器有神槍、大將軍鐵炮、二將軍鐵炮、大將軍銅炮、小將軍銅炮、神銃、大銅佛郎機、神炮、飛炮、銅銃、鐵銃、馬上佛郎機、神箭、鐵宣風炮、纓子炮、鐵佛郎機、鐵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鐵蒺藜、新置的器械有九龍盤槍、鐵鞭槍、火箭盤槍,子母炮、火箭等。
從以上所列舉的明代火器的品種來看,明朝的熱兵器製作已經達到了很先進的程度。這些火器在明朝的後期大量裝備軍隊,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戰術。明軍的戰鬥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後金努爾哈赤攻打寧遠時,明守將袁崇煥就準備了12門大炮在城牆上,其中包括11門紅夷大炮。當天凌晨,後金軍利用牌車與後盾作掩護猛攻,袁崇煥就利用城上的12門大炮向攻城後金軍猛轟。後金軍的攻城器械在大炮的轟擊下盡皆報廢,攻城士兵死傷慘重。激戰三日,後金軍傷亡近2萬,努爾哈赤不得不撤離軍隊回瀋陽老家。這就是史家所謂的“寧遠大捷”。由此可見有熱兵器的大炮對軍隊的戰鬥力意義的重大。
清朝在取代明朝的戰鬥中,確實認識到了火器的威力,加上早期國家動亂,征戰不斷,也是非常注重火器的製造的。特別是大炮,清朝可是狠狠的造了一段時期。比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製造的"武成永固大將軍"銅炮,口徑15.5釐米,口壁厚16.5釐米,全長3.6米。此炮鑄制精美,遍體飾有蓮花文、蕉葉文、迴文、乳釘文,尤其可貴的是雙輪鐵質炮車儲存完好,連同火炮重達1萬斤,是現存最大的清代火炮。
可是後來隨著國內的叛亂平定,邊疆也逐漸趨於穩定,到了康熙年間,就不再重視研發新的火炮,對外國火炮的仿製也不再積極。火器的製造也受到了一定的壓制。特別是號稱是清朝的“機關槍”的發明者戴梓被流放到瀋陽後,火器製造甚至一度停止。
清人來自關外,更崇尚馬術騎射和弓箭,文化上也重視“八股文”,學者們對自然科學不重視。而火器的研發又是物理、化學等多個學科的綜合運用,因此,清代對火器的研發和製造缺少學科理論的支撐。等到後期洋人打進來時,發現了火器在戰爭中的巨大好處,想要研發製造時也力不從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