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緯34度
-
2 # 愛看歷史的泡泡
首先漢唐時期長安一直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而且到了唐朝的發展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
可惜自從唐代宗因吐蕃攻佔長安開始,長安就開始了它一生困苦的日子。
唐朝後期,爆發農民起義,農民軍主帥黃巢攻佔長安,後來被唐朝重新收復,這時發生戲劇性變化,唐軍進入長安進行洗劫,黃巢乘機又奪回長安,黃巢因為先前失去長安是因為城裡的百姓與外面唐軍內外夾擊才失敗,於是黃巢下令血洗長安,長安城被洗劫一空,隨後黃巢因為迫與形勢退出長安,下令放火燒掉宮殿,長安城損失慘重。
後來黃巢失敗,藩鎮互相爭奪,藩鎮中朱溫最強大,逐漸奪得中原,佔領長安,挾持唐昭宗。朱溫因為要鞏固權力,將昭宗遷都洛陽,放火焚燒長安城,長安慘不忍睹。
隨後又經歷了五代十國,長安城已經不像是個城市了,長安居民大多逃離,長安經濟十分差。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隨後統一全國,據說趙匡胤在選擇都城的時候考慮過長安,只可惜當時長安已經沒有能力再成為養活百萬城市的都城了,無奈只好把都城定在汴梁開封,從宋朝開始長安就再也不是中國曆代王朝希望選擇的首都。
-
3 # 大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1.宋明清的首都都不在長安
2.經過戰亂,長安是一片廢墟
3.經濟重心南移
4.環境的原因,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環境沒有江南水鄉好,以前作為首都全國經濟肯定供應,不是首都了,自然也好不了。
-
4 # 葉飄刀
其實實在的說,是兩個原因:
原因一:關中平原因為唐宋的過度開發,使得周邊的生態遭遇到了極大的破壞,從而使得關中在居住等各方面的條件下,已經不如江南,故而長安的地位也就是從全國的中心,淪落到了地方的中心。
原因二,成也絲綢之路,敗也絲綢之路。漢唐長安的繁華,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當時聯通中國和中亞、歐洲的貿易的始發地,全國各地的商賈貨物彙集在長安,而同時各國的商旅也彙集在長安,人員的流動貨物的交通形成了長安的繁華。而漢唐之時,國力大盛,往往軍威可以遠達西域,保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這就好比現在的上海,各地的商品彙集到上海等著裝船發往世界各地,而上海,就從一個xiaoyuc
然而到了宋元明清,宋北方都沒有統一,無法保證絲綢之路,所以改為走了海路,元時間太短,明清則在沒有遠達西域的時候,所以長安也就無復當日的輝煌了。
-
5 # 英雄悲歌
因為糧食漕運的問題,作為首都,長安漸漸地被放棄!
一個朝代的都城,首先是安全問題,要能守能攻,有安全屏障。其次是吃飯問題,京城是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人口肯定是很多的,每個人都要吃飯,大量的糧食要有保證。長安作為中國十三朝古都,曾經繁華如夢,大唐盛世時期的長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沒有之一),甚是繁華,有許多外華人在此居住,他們都感嘆長安的規模如此之大,真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喧。”那是穩穩的世界超一流城市!
然而,唐以後,輝煌無比的長安卻逐漸衰落了。大宋建立後,建都東京汴梁(開封),沒有再選擇長安,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唐朝末年,國家動亂不堪,經過五代十國的戰亂,長安逐漸衰敗,幾次大規模的戰爭,長安城遭到破壞,長安城屢次被攻破,每次勝利者佔領長安,都要燒殺搶掠一番,長安屢遭磨難,人口銳減!潼關也不再是長安城的天險,也守不住!其次是吃飯問題,關中地區連年遇災,糧食產量已不大,不能滿足眾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朝廷都是透過漕運把江南的糧食運到長安。而黃河三門峽的擋路,使得水運只能到達洛陽,需搬上岸用騾馬車再往西運,過了三門峽再搬上船,再走渭河到長安,相當麻煩,運費成本高,當時平均運一斤糧食的費用甚至超過了一斤糧食的成本,這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困難!而開封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船可以直接到達,江南糧食經黃河直接運抵開封,這個便利是遠遠大於長安的!所以,宋以後的都城都放棄了長安。至於元朝,大都(北京)本就是蒙古族的首都,選擇大都做為京城太順理成章了!明清也都選擇了北京(還有南京)作為首都,也正常不過,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逐漸東移,沿海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經濟發展迅速,早非西部內陸城市所能比,西安這個曾經輝煌無比的城市,落寞也就在所難免了!
-
6 # 超脫眾品化育群生
關鍵是古漢人往東南遷徙,經濟重心也跟隨向東南遷徙,若不是明君王骨子硬,天子守國門,造運河一直在疏通北方經濟,北京周邊的經濟可能也不如南方
-
7 # 三禽大地胡人建都地
還有一點就是受胡人影響,後世朝代主要是以發展經濟民生為主,跟遊牧民族的文化氛圍不同,肯定不會選擇偏遠的西北地區,當年西北長安城附近聚集近百萬胡人,曾有百萬胡人聚長安之說,唐朝時李世民家族大量啟用胡人兵也是被後世朝代所詬病的!
回覆列表
主要因為一下幾個方面:
1、戰爭的破壞
據文獻記載,在安史之亂以後的100多年間,宏偉壯麗的長安城雖遭到多次破壞,但尚能得到及時修復。
到了唐末,長安城破壞日益嚴重。中和三年(883),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與唐軍在長安一帶激戰,黃巢離開長安時,曾放火焚燒宮室,而諸道兵入城後,對長安城的破壞尤為嚴重。
據《新唐書·黃巢傳》記載:“自祿山陷長安,宮闕完雄,吐蕃所燔,唯衢弄廬舍;朱泚亂定百餘年,治繕神麗如開元時。至巢敗,方鎮兵互入擄掠,火大內,惟含元殿獨存,火所不及者,止西內、南內及光啟宮而已。”《舊唐書·僖宗本紀》亦載:“初,黃巢據京師,九衢三內,宮室宛然。及諸道兵破賊,爭貨相攻,縱火焚剽,宮室、居市、閭里,十焚六七。”唐僖宗逃到四川后,令王徽充任大明宮留守京、畿安撫制置修奉使,修復長安宮殿,“徽外調兵食,內撫綏流亡,逾年,稍稍完聚。興復殿寢,裁製有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兩年以後,王重榮、李克用與田令孜大戰於沙苑,令孜敗歸,下令焚燒坊市及宮城,導致“宮闕蕭條,鞠為茂草”,“唯昭陽、蓬萊三宮僅存”。其後雖有修復,但不久又遭戰火焚燒。
五代時期,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諸王朝更替的過程中,關中一帶又發生了一系列戰爭。
2、經濟中心的轉移
隋唐統一,南北經濟得到盛大發展,但唐朝“安史之亂”前,經濟重心還是一直在華北平原,北方經濟總的來說在整體上仍佔一定優勢。直到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才開始南移,從五代起,南方經濟才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3、環境惡化
關中地區本來是生態環境優美的“天府之國”,據文獻記載,關中平原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國”。
然而隋唐兩代三百餘年間,關中地區的人口大量增加,黃土高原開發過度,森林急劇消失,天然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導致環境汙染,水旱災害不斷出現,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而唐末以來的戰亂對關中生態環境的影響更為劇烈。經過長期的戰亂,關中地區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已不能和從前同日而語。
一方面,樹木植被大量減少。這種情況在唐末就已經相當嚴重。唐人韋莊在《秦婦吟》中寫道:“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採樵砍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華軒繡縠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破落園田但有蒿,摧殘竹樹皆無主。”
另一方面,水資源變得相當短缺。由於亂砍濫伐,森林減少,唐末以來,關中地區的水資源明顯減少。涇、渭、霸等水流量變小,龍首、清明等人工渠道相繼乾涸。居民生活主要依靠井水,但由於城市汙染,長安一帶已變為舄鹵之地,“井水焦鹹,凡闕膳羞烹飪,皆失其味,求其甘者,略無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