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君孝19511951

    這是上善若水中的一句。水已經在最底層了,你還和它爭什麼?你幹什麼都需要水,而水沒有自己的要求。何人有水的境界?

  • 2 # 龍戰於野888

    老子崇尚自然,認為凡事順其自然,便可水到渠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便是說一個無慾無求的人,往往能避開紛爭的亂世,得到最後的成功,這是老子哲學的精華。

    西漢文帝劉恆,其母薄姬身份卑微,母子在呂氏掌權的背景下,謹慎做人做事,從未奢望過皇位。就在呂氏大殺功臣、而劉氏在功臣擁護下誅殺呂氏後,皇位便如水歸大海樣落在已經獲得溫順、謙和的劉恆身上,不爭,其實是最明智的手段;不爭,恰如螳螂捕蟬時,隱忍在後的黃雀;不爭,往往成為最大的贏家。

    大唐高宗李治,目睹過父親玄武門之變時的手足相殘,所以,做為李世民的一個不起眼的兒子,他懂得低調和隱藏,面對各位兄長對皇位的爭執,他從不表現出自己的渴望,鷸蚌相爭,李治成為最後得利的漁翁。

    所以,老子崇尚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為人處世的態度。

    老子的處世哲學,很值得我們去學習、體會和實踐。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我們要學會該低頭時低頭,該隱忍不發時絕不出手,這不是一種懦弱,而是一種智慧。司馬懿拖死了諸葛亮,並在隱忍中尋找一洩千里的機會,最終誅殺曹爽,為司馬氏家族取代曹家清除了障礙。如同水一樣,在一路坎坷中,尋找出路,正是抱著往低處流的姿態,終於贏得一片大海。

    因此,我們應該具備水的特性,即使世道坎坷,也能在別人的爭權奪利中,另闢蹊徑,贏來柳暗花明的那一刻,如同大鵬,會有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時候!

  • 3 # 歸槽山人

    智者不爭

    木秀於林摧易斷,

    草生窪處則常榮。

    聰明睿智愚為守,

    德裕謙恭莫與爭!

    《易經·謙卦》雲:“天道虧盈而益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天的規律是虧損盈滿者,補益謙虛者;人道的規律是憎恨惡盈滿者,喜愛謙虛者。中國的哲學是平衡的哲學,凡事講究陰陽調和,陰陽平衡,越是高亢,越是容易受損,越是低窪,越是能夠包容。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而,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越處於低窪的狀態,越是能夠彙集百川,而形成大海般的成就。故而,智慧的人,往往能夠透過事物的規律和本質,去把握人生,把握未來。

  • 4 # 楊章林555

    老子為什麼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得到《道德經》裡去尋找答案。這句話在《道德經》裡出現兩次,字略有不同。(物件不同,意思一樣。)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分析:

    老子在這一章,先用一個排比句,辯證地說明了退進少多的關係。得出有智慧的人,都是以退為進的,不爭的實質就是為了爭。(可見老子“不為”的實質就是為了“為”)

    譯:

    (表面的)退讓,是為了成就自己美好的品德(人),順勢而為的彎曲,是為了高大挺拔,(樹木),低窪的地方容易積水(地勢),破舊的東西就要換新(物品),少就容易積多,多反而不知所措(數量)。(前因後果)所以有遠見卓識的人,都諳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這一規律。不自我表現的是聰明人,不自以為是的人別人高看一眼,不自我吹噓的人,就會贏得他人的讚譽,不驕傲自大的人,就能博得別人的尊重。

    不是他們不爭,(正是他們的退讓謙虛虛懷若谷)所以普天之下難有同他們一爭高下的。古人說:委曲求全,不是說著玩的。只有懂得謙讓才能滿載而歸。

    第六十六章

    原文

    分析:

    比喻是《道德經》中用得比較廣泛的修辭手法,在這一章,老子把聖人喻作大海。

    大海容納百川,所以老子把它稱作“百谷王”,所有的河流都“馬不停蹄”投進它的懷抱。聖人包容所有的人,民心都向往政府,所以聖人成了人們的領袖。

    譯:

    之所以所有的河流都“投奔”廣闊的大海,是因為它海拔最低,所以所有的河都流向它。因此,有政治才能的人,想要統治人民,必須制定出老百姓心嚮往之的政策;想要成為人們的領頭人,必須(先考慮大眾的生存)把個人得失放在後面。因此統治者雖然·高居廟堂之上,而百姓卻能輕輕鬆鬆地過日子,在他的帶領下老百姓不擔驚受怕。於是大眾都心甘情願跟隨他沒有不情願。因為他事事為大眾著想,所以普天之下沒有對手。

    透過對以上二十二章的分析和翻譯,應該不難看出,老子的“不爭”不是不爭,是要講方式方法的去爭。

    例如:

    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曲,枉,窪,敝,少,是為了“全,直,盈,新。多是擔心惑。

    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為了明,彰,有功,長。

    3、結論:“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4、“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用古人的觀點進一步佐證了他的結論。

    有“策略”的去爭就容易成功。(這一章對民而言)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統治者為百姓著想,政權就會長治久安——不爭還是為了爭。(這一章對君而言)

    結論:《道德經》中的“不爭”,是指爭要講道德講修養講策略講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目的——“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5 # 寂語堂齋

    老子的哲學中心思想是,弱能勝強,柔能勝剛,上善若水,這是道的本原即自然。比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說人活著身體很柔軟,死了就僵硬,草木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就匯出了柔弱勝剛強的自然道理。

    另外老子又說,將欲歙之,必先張之,將欲弱之,必先強之,將欲廢之,必先興之,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是謂微明。這是老子的後發制人的思想,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所以後發制人的思想也是自然的道理。

    老子的哲學思想就是一個道字,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道的中心就是柔弱勝剛強和後發制人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也是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

    當我們瞭解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後,我們再來理解老子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本意。

    全段是,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說不要瞎折騰自己,則明,則彰,則有功,則長,夫唯不爭的爭字有鬥氣的意思,故天下誰也不會與你鬥氣。又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為不爭之徳。這是不爭的本意,就是不要動氣爭氣。就可柔弱勝剛強和後發制人。

    故此老子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還有若能平心靜氣,則天下又有誰能與你爭雄呢?故又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而取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歷對於每個人真的很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