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涼風秋月n

    早年的伍德羅·威爾遜

    有新思想就有舊思想,新思想之所以誕生,往往就是因為要打破舊的思想體系。巴黎和會上的威爾遜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他嘗試向當時的歐洲大國首腦們推銷“十四點原則”,以取代已在歐洲國際關係領域統治兩百餘年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下的歐洲是一個叢林社會,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本質是“強權政治”,武力成為衡量國家力量的唯一標準。

    在這種兇險如原始叢林般的國際環境中,各國維持和平的核心就是“均勢體系”,即透過維持各國力量的均衡來保持國與國之間的和平關係,處於一種你強我也強,雙方只好乾瞪眼的生存狀態。這種各自都心懷恐懼的生存狀態會催生秘密外交與軍備競賽,而均勢體系運作的後果往往是以犧牲小國的利益來滿足大國的胃口告終,如在18世紀末,波蘭的領土就曾被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殘忍瓜分。

    歐洲均勢體系的第一次被打破是因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和拿破崙的出現,經歷了反法同盟的六次圍攻後,拿破崙最終被流放聖赫勒拿島。這位不可一世的軍事天才還是沒能用他的戰爭才華改變歐洲的國際關係狀態。戰爭結束後,歐洲各國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上組建了進一步強化均勢的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雖然引入了同盟機制、國際會議制度和歐洲公法,但這種法律和制度設計的目的在於維護和鞏固歐洲的均勢,以強化後的均勢來繼續維繫歐洲的和平。換言之,歐洲的政治首腦和外交領袖們,除了均勢理論之外,再無其他醫治歐洲糟糕國際關係狀態的靈丹妙藥了。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再一次打破了歐洲的均勢。

    參加巴黎和會的美國代表團成員,從左到右依次為總統密友兼顧問愛德華·豪斯上校、國務卿蘭辛、總統威爾遜、

    維也納體系保障了歐洲將近百年的和平,轉折點出現在1890年。這一年,俾斯麥告別了德國政壇,德皇威廉二世將俾斯麥的“大陸政策”轉變為“世界政策”,開始建立強大的海軍並同英法爭奪海外殖民地。在大戰將近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程序的深化,世界上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開始謀求海外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國家形態演變,國際社會中出現了“帝國俱樂部”。

    帝國主義成為這一時期重塑歐洲國際關係狀態的巨大力量,它使維也納體系分裂為德奧意同盟國集團和英法俄協約國集團。本來多個國家之間的均衡均勢變為了兩個大型軍事集團的脆弱均勢,在薩拉熱窩事件的催化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1918年1月8日,時任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在美國國會山針對國會議員的演說中,首次提出了關於一戰戰後安排的“十四點和平原則”。一年之後,舉世聞名的巴黎和會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威爾遜親赴巴黎並在巴黎待了6個月之久,這不僅使他成為任期內首次出訪歐洲的美國總統,還使他獲得了6個月的“十四點原則宣傳推廣期”。

  • 2 # In街頭塗鴉

    十四點原則提出的背景是歐洲各國、各民族間矛盾重重,隨時可能爆發另一場大戰。十四點原則的提出為解決民族、領土、政治等問題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方向,給飽受戰爭困苦的法華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十四點原則分:1 對一戰後續事宜的安排;2 建立國際間有約束力的和平組織;3 對未來國際關係的展望。

  • 3 # 魚貓說

    1918 年美國總統 T.W. 威爾遜提出的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綱領及戰後世界的藍圖。1918年1月8日威爾遜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十四點原則作為“建立世界和平的綱領”,主要內容是:1.簽訂公開和約,杜絕秘密外交。2.平時和戰時海上航行絕對自由。3.取消一切經濟壁壘,建立貿易平等條件。4.裁減軍備到同國內安全相一致的最低點。5.公正處理殖民地問題,在決定一切有關主權問題時,應兼顧當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當要求。6.外國軍隊撤出俄國,並保證俄國獨立決定其政治發展和國家政策,歡迎它在自己選擇的制度下,進入自由國家的社會。7.德軍撤出比利時,並恢復其主權。8.德軍撤出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9.根據民族分佈情況,調整義大利疆界。⑩允許奧匈帝國境內各民族自治。11.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的領土予以恢復。12.承認奧斯曼帝國內的土耳其部分有穩固的主權 ,但土耳其統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礎上不受干擾的發展機會,達達尼爾海峽在國際保證下永遠開放為自由航道。13.重建獨立的擁有出海口的波蘭,以國際條約保證其政治經濟獨立和領土完整。14.根據旨在國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特別盟約,設立國際聯合機構。1918年10月,美國官方對“十四點”作了註解,將美國的意圖說得更加明確。 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實質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建立美國世界霸權的綱領。威爾遜曾經講過“戰爭一結束,我們就能迫使他們(指英法)附和我們的意見,因為到那時它們在財務上將為我們所控制”。“十四點原則”就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制定的。巴黎和會的召開,對美國是一個有利時機。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在西半球繼續鞏固和發展在戰爭中取得的對拉美國家的控制;在西歐竭力扶植德國對抗英法;在東南歐要建立由它支配的巴爾幹聯盟;在東半球,美國則要利用門戶開放政策,爭奪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霸權。透過這次會議,美國想爭得在西歐的領導權,進而稱霸世界。 1918年8月 , 德國在戰敗前夕向美國提出願在十四點基礎上和談。10月,英、法同意以“十四點”為和談基礎。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英、法操縱會議程序,猛烈反對美國旨在建立世界霸權的綱領。所議定的和約條款大多不符合十四點的初衷,新創立的國際聯盟也成為推行英、法兩國政策的工具。美國國會拒絕批准《凡爾賽和約》,不參加國際聯盟。這標誌著十四點的失敗。 馬歇爾計劃 (Marshall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援助歐洲的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首先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的方案,故名馬歇爾計劃。他說,當時歐洲經濟瀕於崩潰,糧食和燃料等物資極度匱乏,而其需要的進口量遠遠超過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沒有大量的額外援助,就會面臨性質非常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危機。他呼籲歐洲國家採取主動共同制訂一項經濟復興計劃,美國則用其生產過剩的物資援助歐洲國家。1947年7月至9月,英、法 、意 、奧、比、荷、盧、瑞士 、丹、挪、瑞典、葡、希、土、愛爾蘭、冰島16國的代表在巴黎開會,決定接受馬歇爾計劃,建立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提出了要求美國在4年內提供援助和貸款224億美元的總報告。1948年4月,德國西部佔領區和的裡雅斯特自由區也宣佈接受1948年4月3日美國國會透過《對外援助法案》,馬歇爾計劃正式執行。計劃原定期限5年(1948年至1952年),1951年底,美國宣佈提前結束,代之以《 共同安全計劃 》。 美國對歐洲撥款共達131.5億美元,其中贈款佔88%,餘為貸款。 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西歐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5%。馬歇爾計劃是戰後美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最成功的計劃。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對西歐的聯合和經濟的恢復起了促進作用。所以透過以上不難看出威爾遜條約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上雙11,810或者730處理器,有NFC,手感不錯,哪個手機價效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