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感節度使
-
2 # 蜀北一
雖然說實話並不招人喜歡,但還是要說句實話,就算是崖山海戰南宋贏了,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結局。
原因很簡單,歷史上,南宋休養生息的時間很多了好嗎?有人說南宋多麼厲害,一個國家能夠抗住蒙古人近五十年的瘋狂進攻,但這樣的說法並不嚴謹,這五十年裡,有近一半的時間,南宋是在休養生息的,也就是說宋蒙之間並沒有爆發戰爭。
從1235年宋蒙戰爭爆發,到1279年南宋滅亡,這中間蒙古對南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第一次1235年-1241年,第二次1253年-1259年,第三次1267年-1279年。
可以看到,四十五年中,有一半的時間,兩國是處在對峙狀態的。也就是說南宋是處在一個休養生息的階段。在蒙古國進攻南宋的近五十年裡,蒙古國統治階級內部也爆發了多次爭奪權力的內亂,1259年蒙哥汗戰死於釣魚城後,阿里不哥與忽必烈就展開了汗位之爭,蒙古內部出現分裂。
於是蒙古的第二次南侵也隨之而停止,南宋獲得了長達八年的時間來休養生息,然而,也沒有能挽救南宋的結局。
而此時的南宋還佔據中國半壁江山,都無力迴天,更別說釣魚城之戰後,南宋已經沒有控制多少土地,就算是勝利,也是險勝。而崖山之戰,蒙古派出的幾乎都是張弘範率領的漢人軍隊為主,即使戰敗,也沒有傷害蒙古軍隊主力,因此,崖山之戰,不論勝敗,南宋的結局,沒有任何不同。
這是實話。
-
3 # 種花家的白胖子
那你得看蒙古人手下的漢奸願不願意,崖山海戰的主將是金國漢人張弘範,我們可以說他是幾代金國貴族,對南宋沒有感情,滅宋也是應該的。可他手下那三萬如狼似虎的水軍,全是南宋投降的!這些漢奸,不給他們的新主子表現出自己有用,蒙古人會留下他們浪費糧食?
-
4 # 小川讀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就算崖山海戰南宋取得了勝利,得到了足夠的時間來修養生息,還是沒有辦法復國的。
沒有陸地力量的支撐,飄在水面的海軍只是泡影。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任何一次海戰的勝利,都離不開陸地力量的支援。而在崖山海戰爆發之前,宋末三傑之一的文天祥丞相所組織的反元勢力,已經在廣東海豐附近的五坡嶺被元軍所擊敗,文天祥被俘,在押送被俘途經零丁洋之時,寫下了千古留名的《過零丁洋》。在這之後,南宋在陸地上的軍事存在已經徹底被元軍所抹除。只剩下由陸秀夫和張世傑所統領的海軍主力,孤獨的在崖山一帶與元海軍對壘。
取得勝利之後的海軍,究竟要何去何從。歷史上崖山海戰南宋慘敗,數十萬軍民投水自盡,素有“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的說法。而假使崖山之戰,南宋海軍在與元海軍的對壘當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時候的南宋軍民,將何去何從?
趁著海戰大勝,士氣高漲之時反攻陸地?不妥不妥,就算海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元軍仍舊在陸地上具備絕對的優勢,以卵擊石,這是自取滅亡。
趁著元海軍元氣大傷,無力追蹤的時機,組織力量南下渡過大洋尋找新的根據地?這似乎也不是很穩妥,崖山位於珠江出海口附近,距離廣東等地很近,但是想要遠渡重洋尋找穩定的根據地,還是很困難的,這不是長久之計。
所以說,南宋就算取得崖山海戰的勝利,得到了足夠休養生息的時間,可是由於沒有陸地力量的支援,海軍孤掌難鳴,無法尋覓到穩定的根據地,復國還是希望渺茫的。
回覆列表
完全有可能,但是這裡需要有幾個必須的條件達成後才能實現這一設想:
首先南宋部隊與元軍的交戰必須是完勝,不能是不疼不癢的擊潰戰,必須最大程度地殲滅張弘範的有生力量,燒損其大量的戰船。這個結果可以直接導致元軍短時間內不能集結水軍或建造不出大量載兵的戰船,延緩其再次進攻自己的實力。
南宋部也會因為此戰信心大振一掃多年來的頹勢,別小看這種信心的力量,因為之前南宋對元的戰績都是完敗,使將士們的鬥志陷入低谷。勝利!南宋這邊太需要一次勝利來扭轉局勢並打破元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第二個條件大陸上的反元武裝牽制元皇忽必烈的大部分精力是其顧及不上南宋小朝廷,這個條件承接著第一個條件,陸地上的反元勢力得知南宋精神支柱沒有倒後,復國情緒高漲。原南宋各地反元志士高舉著“反元賊、復江山”的偉大旗幟,前赴後繼地投入到反元戰鬥中來。
當然南宋小朝廷這邊也要時常派欽差大臣什麼的去各勢力撫慰軍心,估計也沒啥錢財賞賜,可以搞些下旨冊封的把戲,用這種打白條方式口頭嘉獎一下下,可以振奮武裝力量負責人的虛榮心。詔上可以說,你們是國家的棟樑更是國家的希望,大宋江山是朕的也是你們的云云,估計看到這兒英雄們應該都能熱淚盈眶,誓死光復宋之江山。
第三個條件不要急於北伐,這個是最為重要的條件,南宋小朝廷不能因為僥倖一勝產生輕敵情緒,畢竟當時的半個世界都拿下的大元帝國勢力可不是遼金夏三國能比擬的。要有打持久戰的意識和準備,所以要先找個可以安頓十幾萬人的地方作為長久的根據地。
南宋餘部經崖山一戰後整頓部隊,陸秀夫思量幾天後終於悟得“報仇不可急,伐敵需要緩”的道理,代表趙昺同志召見張世傑等管理層召開臨時會議。會議上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說明了其中的利害關係,批評了目前朝廷內部的“順勢北伐,還我河山”的極端思想。
之後與會人員相互交換了意見,認為陸秀夫的觀點很正確,此時朝廷上下要居安思危,不能盲目地樂觀。最後商討了下一步的行動計劃,產生了西進和東進的設想。透過比較兩方向的優劣關係,最後選得東進路線為最佳方案。
經過多日的航行,南宋小朝廷終於來到此行的終點站流求島,登島之日起陸秀夫和皇上便帶領著人馬在這裡一邊開墾荒地一邊抵禦西面企圖亡宋滅國的元軍戰船。南宋十幾萬軍民家眷就這樣在這個“氣死忽必烈”的小島上繁衍生息著,大陸方面也經常有被打散的反元志士不遠千里渡海投奔,這個島上的小朝廷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軍事和經濟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元帝國經過多次渡海征討,因為國內本不太平和海上勢力在1281年討伐倭國時損失慘重,而無力對流求的南宋殘部進行有效打擊,只要放棄滅宋計劃把精力放在剿滅國內反元勢力上。南宋朝廷得到難得的和平時期,透過不斷髮展自身實力還經常派諜報人員去元帝國內繼續煽動反元人士開展復國活動。
這樣的局面一延續到1325年,河南的趙醜廝、郭菩薩在那年揭竿而起。起義沒多久他二人就派使者來到流求島請求南宋方面派出軍事顧問及物資方面的支援,當時已90歲高齡的陸秀夫致仕在家,得到此事後拄著拐來到皇宮對使者大加讚揚趙、郭二人的鐵血丹心。趙昺也很高興,立即宣旨派幾名資深顧問攜帶款項渡海去河南,可惜還沒到地方就傳來趙、郭二人被擒殺的訊息。趙昺和陸秀夫捶足頓胸,陸老也因年歲過大氣血攻心一命嗚呼了。
不過機會還有,轉眼1351年劉福通、韓山童領導的紅巾軍起義開始。南宋與紅巾軍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可以說是裡應外合,把元帝國攪和得翻天覆地。這時就是南宋最有機會滅元復國的時候,可以與後來的朱元璋、陳友諒合作先推翻大元的江山,再用自己前朝的聲譽招撫這兩個勢力。如果招撫不成的話可以先退避一邊兒,作壁上觀等二人勝負以分後再出來得漁翁之利可恢復失去近百年的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