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起愛上內蒙古
-
2 # 抒宇研數
飲食文化是人類幾萬年文明進化歷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代表了人類生命程序,到達一定高度的某些表象,具有了與普通動物決對差別的諸多特徵,而這些特徵主要表現在進步,秩序,規矩,文雅,健康,高尚,博愛,慈悲,關懷……等等方面。
自從人類懂得了用火,人們的飲食結構就具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至此,飲血茹毛的時代就此告一段落,也代表了人類從原始階段步入文明旅程,同時,也是人類統領地球的開始。 火的應用,讓人類擁有了強有力的生存武器,同時,也讓人類的營養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保障。 我們知道,人先天的基本慾望包括:衣、食、住、行、性、玩樂…等等,其他動物除了對衣服的需求與人類不同以外,別的需求專案,基本是相同的。當然,食物對人來說,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生活的質量、品質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食物的數量、質量來決定。食物如果豐富,調配均勻得當(有些食物透過高溫的加工製作),可以讓食物充分的釋放和轉化出各種營養成分,來補充人的身體能量和需求,連古聖人孔子都說過:“食色性也",其中的食,也是在說明食物的重要。 可見,飲食文化當然是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於過去人們在飲食文化中的不妥也就不提了,要重視的是現今飲食文化中,的確有些地方,人類飲食行為不但沒有體現出文明,反而是野蠻和殘忍!這不但不是對人類文明建設的推進,反而是對文明的抹黑,褻瀆和倒退。 比如某些地方活燒驢肉,活吃猴腦,還有些更讓人恐怖的食物及做法……等等,這些絕對不是人類文明的象徵。
當今,飲食文化進入了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中國除了傳統的八大菜系以外,又增加了許許多多的飲食形式和內容,甚至有東、西方飲食文化合璧的新格局、新花樣出現…。 我認為,人是具有高等智慧的生命,應該具備高等生命的一些基本道德和文明素質,否則外形雖然為人,但習性和內心反而比動物還兇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禽獸不如),缺少悲憫心,同情心,肆意地弱肉強食,增長貪婪,那麼,人類所謂的文化也不是健康的文化,文明也算不上是什麼真正高尚的文明瞭!所以,飲食文化既是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象徵;同時也可能是損毀文明的一個指標。
據科學資料分析,目前地球上每天都有幾個物種滅絕,這些都與人類有關!若人只為了自己的口欲而採用對其它生命無節制的殺戮和蠶食,毫無高階生命的慈悲心可言,那麼,人也僅僅只是一個普通的動物種類而已,"文明“的外衣也只是《安徒生童話故事》裡"皇帝的新裝“罷了。 希望人人都有顆慈悲善良的心,在人類發展經濟的同時,應該保護好自然及其它物種的和諧發展,而非是惡性迴圈,做到人類真正的文明。 以下影片可能會有不適,慎看!
-
3 # 完美E弧度
這個問題的提法有些問題。飲食文化,本就是人類文明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透過不斷的積累變化,和融合才形成的,其本身和人類文明是沒有衝突的。主要衝突也是相對於不同文化差異間的衝突,而其本身具有的,我認為包容要大於衝突。飲食文化中包含著幾個大方面的分類,一就是生活習慣,二是環境差異,三是信仰差異。當然,我的看法不見得就對,僅供參考罷。生活習慣上的飲食文化差異,其實也可以分為地域性差異和種族性差異。中國典型的地域性差異,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南米北面”了,南方人到北方,沒有米飯的話,感覺自己像是沒吃這頓飯一樣。北方人到南方亦是如此。這是典型的地域性習慣差異。而種族性差異就是容易牽扯到宗教和信仰問題,拋開宗教和信仰不談,就可以看到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也基本是該民族獨有的了,就如貴州苗族的一種美食“牛癟”,倒不是說人家的不好,只是其他的人就相對難以接受。再看看中外飲食的種族差異就更加明顯了,說實話,我對外國所謂的大餐,欣賞不來,簡單的牛排而言,很多華人去西餐廳點餐時,不說出個什麼七成熟,四成熟之類的,都顯得老土。我去,就要全熟!其實更多的華人也適合吃熟透的牛肉,這個除了和口味和生活習慣有關在,好像也是個人種基因有關係的(好像聽說過這方面關於基因差異的研究)。環境差異就不用說了,作為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酒文化,其中的差異就是最明顯的了。華人的白酒,從南到北的度數變化依次升高,並非說南方人就不能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環境氣候越冷,人也就對高度白酒的需求越多罷了。東北人,新疆,西藏人,多數都比內地人更能喝高度數的白酒。在說說中外對比,法國作為優質葡萄酒產地,其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獨特的緯度和氣候,造就了他們擁有全世界最好的能用於釀造的葡萄生產地。這個學過世界地理的應該都知道的。這也是典型的環境差異。再看看信仰差異,這個在中國來說,就是個很淺顯的現實了。就如回民不吃彘肉,苗、傣不吃牛肉一樣,都是信仰問題,還有就是和尚不吃一切肉(假的除外,他們喝人血)。還有外國的,西方雖然基本就兩個大的宗教教派,但其中還有包含很多派別,對飲食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
說了這些,再看看飲食文衝突。其實也基本離不開上面說的三大類了。就拿豆腐腦的甜鹹黨掙來說。基本上都是和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係,其中也包括地域因素和環境因素在內。也是因為各自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的不同,站在他們各自的立場上,誰都說服不了對方。還有就是老外不喜歡皮蛋,臭豆腐,豆腐乳這些一樣,我們也有不喜歡他們所謂美食的東西,比如什麼法國藍色大蝸牛之流,就真的呵呵了。
但是,飲食文化有一個最明顯特點,就是如果大家都認為是美食的時候,就又變得非常的包容。就比如,從西方傳進中國的西點,蛋糕,還有當初從中國傳去西方的麵條,現代傳入外國的西紅柿炒雞蛋。也都是飲食文化包容的體現了。
暫時就說這麼多吧!如有疏漏的地方敬請指正,但不接受噴子。
-
4 # 李志勇LZY
宙銀日月地物空間,
要想保障人的生命,
總需做妥四項八事,
才好答對您求邀問。
依天空氣氧吸呼;
靠地水土給飲食;
適物然性身收放;
應進活好體勞逸。
場適分子間細胞命,
水生卵昆蛋動恐龍,
日新月異陳新孕人,
人首獸身始爬立智。
無知逐暫明白後,
勞作才形成畫寫,
隨著地質認知高,
蓋渾宣夜多文化。
古今中外存認不足;
全新時代困求多元;
建議資訊續正棄誤;
黨政教派共同躍遷。
以上認為;只試予測;
若能發表;謝請參考。
-
5 # 歐比旺羅克
飲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分枝,是人類文明的子系統和組成部分。
兩者是整體和區域性的關係,不能構成衝突。正如手腳是全身的一部分,不能和全身構成衝突。
回覆列表
飲食文化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並無衝突。
人民日報海外版做過調研:在全世界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排名第一的是“中餐”,然後才是長城等,全世界有60萬家中餐店,這才是中華文化的真正傳播實體。
世界各國也以餐飲為先鋒,輸出文化。人們可能不知什麼是美國文化,但是,一定知道什麼是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這就是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凡是重視飲食文化的國家,文化一定繁榮,經濟一定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