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英聯學庫
-
2 # 散木17
口語習得的關鍵音素就是豎起耳朵和張開嘴巴。
豎起耳朵是為了聽懂別人說的話,張開嘴巴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要豎起耳朵?
要想聽懂別人說的話,就得適應老外的發音方式和習慣。你的正確讀音不是來自音標或自然拼讀。這些只是輔助你記單詞的手段。獲取讀音的唯一正確的方式是透過聽錄音,或者聽老師讀,然後你去模仿。學語言最困難的不是詞彙,不是語法,而是記住大量詞彙的讀音。但讀音又是最不好記憶的。因為讀音在大腦中轉瞬即逝。不會存留很久,只有透過長期的,反覆地聽和讀才能把讀音記住。但是,透過這種方式記住的讀音也能保持很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始終能流利地使用母語。因為母語就是在不斷地聽和說中完善的。沒有長期聽的訓練,不可能說好。
那麼為什麼還要張開嘴巴呢?
我們學的是外語,不是母語。外語的發音和我們是不一樣的。有些發音可能和我們的相同或相近,但有些發音和我們的完全不同。這就意味著我們根本發不出來這樣的音。你連音都發不出來,還怎麼流利地說話?比如俄語的大舌顫音р。不經過訓練你是發不出來的。再比如英語的字母th代表的發音,齒音[θ],它就要求把舌頭放在上下齒的中間,這就要求你把舌頭往前伸一點點。但就這一點點,不經過訓練你也做不到。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把單詞that讀成lat或zat。就是因為不會往外伸舌頭。或者說不習慣伸舌頭。
要想和老外流利交流,就必須刻意訓練自己的發音。每天拿出一兩個小時進行訓練,嚴格按照發音要領朗讀,而且要模仿錄音朗讀,當然,如果有老師在旁邊糾正就很理想了。因為我是自學的,所以我告訴你的都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辦法。不過我學習的時候是沒有條件,滿屯子找不到第二個比我英語還好的。沒人給我糾正發音。我只能自己摸索。不斷感知老外的發音(聽錄音)。然後自己模仿。
現在條件好的太多了,太方便了所以,你們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來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
-
3 # 御林子
習得口語的關鍵因素,我認為有三:
01 聽力的輸入想要與外國友人交流無礙,首先最重要的前提條件當然是你要聽懂並且理解對方話語所要表達的內容,這也是雙方能否順暢交流的基礎。如果你連說話方想要傳達的意思都理解不透徹,這樣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02 語言的輸出口語表達當然也是口語交流的關鍵因素之一。想要口語學得好,那麼就必須摒棄傳統式的啞巴英語學習方式,必須大膽說出口,更要創造各種環境去說。只有堅持勤奮練習,才能做到自信開口。
03 習慣英語思維有很多人在進行相應的模擬對話或者真正跟外國友人交談時,都會現在腦海裡構思中文自己應該怎麼說,然後再在中文的基礎上進行翻譯後才能開口。這種思維方式大大阻礙了我們學習好口語的程序。因此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英文思維,可以嘗試著用英文思維解釋一切。
比如,英語這一語言中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重點先行。
英語表達「榮幸」可以這麼說:
It is such a great honor to meet you here.
而中文思維更偏向於“在這見到你我很榮幸”這種表達方式。
當習慣了英語思維,我們跟外國友人交談也會逐漸習慣省略對「中文過濾」這個程序。
-
4 # 馮佔江
我們都知道,與老外自然交流的前提是你得有足夠的英語口語的積累。那麼,怎樣才能積累到足夠的英語口語呢?
作為長期從事英語教學的小編來說,每天不可或缺的聽與朗讀英語至關重要。我們聽的素材最好集中在跟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話題上,這些素材我們從哪裡來呢?小編在此建議大家多收集些中考英語聽力資料。每天反反覆覆聽,最好跟著大聲朗讀。等到你覺得這些交際英語口語沒有難度時,你再接著高考英語聽力訓練。要知道,所有這些中考與高考英語聽力材料都是日常交際的好素材。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利用好這些很有價值的英語口語素材,你的英語口語很在短期內就可以得到較大的提升。
與此同時,我們每天還應該多學習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英語詞彙,沒有豐富的詞彙做後盾,那麼你的英語口語也只會是乾巴巴的。另外,大家還應該多瞭解些英語諺語與俚語,這樣既能聽得懂老外們可能說的,也可以在適當場合充分利用。
總之,要想習得英語口語並能自然地與老外交流,我們必須持之以恆地多聽、多讀、多說,不懼怕犯錯誤,抓住每一個機會把所學的口語充分利用起來,你的英語口語就會有個長足的進步。 -
5 # 孫啟耀英語教授
感謝你的回答。
習得“acquisition”是語言學中語言習得中的一個專用詞彙。它的關鍵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年齡。據專家研究,習得發生在七八歲之前。七八歲之後獲得的語言能力就不是習得了,而是學習。這個時候獲得的語言能力和七八歲之前獲得的語言能力是不一樣的。
我們有一個外教,是加拿大籍華人。他的祖父移民到加拿大,所以他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他長著一副東方人的面孔,但是他的語音、語調、所用的詞彙,方言土語和加拿大本地人並無兩樣。如果是七八歲移民去加拿大,他的英語和本地人(native speaker)是有一定差別的。
這種差別有的可能細微,外華人是聽不出來的,只有本主語的人才能聽出來。也有的差別大一些。舉個例子,山東人說普通話或者是江浙人說普通話,如果他是在七八歲之後學習的,那麼他或多或少都保留了一些他原來方言的音調。
我們在國內獲得的外語的能力,都是透過學習獲得的,即透過語法規則、句型操練、透過聽說讀寫譯的大量練習獲得的。這種語言能力的獲得,其語音語調再惟妙惟肖,也是外華人說英語。除非你本人具有學習外語的天才能力,比如大山。
說到大山也就談到了第二個因素:語言環境。語言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即使一個七八歲年齡以下的小孩,如果他沒有處在英語的環境之中,他也無法習得該門語言。你能設想出一箇中國小孩,沒有在英美等國家住過一段時間,卻能說一口地道的英語嗎?注意,我說的是“地道的”,並未說“流利的”英語。
所以說語言環境也是語言習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很多國內的學者到國外放訪學的時候,把自己的孩子帶到國外,去了國外的幼兒園。不出三個月,孩子就能說比較流利的英語了。但是回國之後,由於在國外停留的時間比較短,一般的只有一年,其語言能力還沒有固化。回國之後,由於語言環境的變化,不再使用英語,他的英語能力逐漸下降,甚至有的孩子很快忘掉了。
回覆列表
達到一般水準的口語交流很容易,尤其是跟老外隨意交流,背熟常用句子,以前有本叫做英語900句之類的,都可以。我們經常看到口語很熟練的,不知所云的,就是那類人。
要可以交流到一點內容的,那麼詞彙和閱讀內容很重要,因為就一個主題的交流要有深度,廣泛的交流要有寬度,詞彙和理解要跟上,不然又回到泛泛而談上了。同時要交流無障礙,聽力也要跟進,我們時常看到有答非所問,手舞足蹈或者一遍遍請人家重複的,就是這類。
我們有基本版的中學英語和高階英語兩部分內容,分別由文字版和影片領讀版本,相信跟進熟讀,對於口語和層次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