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胡說三農

    當然記得!

    我們家住在山區,交通條件很差,所以就是包括現在也是手工割麥子。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4點鐘起床,草草地吃一些早飯,然後帶上水和乾糧就往地裡奔。

    可能有人會問,幹嘛起得那麼早啊!?其實,起得早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趁涼快多割一些小麥,否則,就會頂著烈日割麥子。

    一般到了中午11點的時候,不管割了多少麥子都會回家休息。否則,就會被烈日曬爆皮。我已經說了,我們這裡的交通條件不好,所以我們運麥子全靠板車。不管割麥子有多累,上午割掉的麥子一定都要運回家,否則,割掉的麥子會被太陽暴曬後“炸籽”,造成損失。

    別想著用板車運麥子很簡單。其實,這可是“技術活”!僅將麥捆全部綁在板車上的活兒就難倒許多人。因為綁麥捆既要講究平衡和裝得多,還需要綁得緊。否則,要麼在路上翻車,要麼會掉捆“散架”。一般情況下,我家裝麥捆的活兒都以我父親為主,我的技術至今也沒有多大提高。

    麥子割回來後要放在打麥場上晾曬。晾曬的過程也非常繁瑣,原因就是要不斷地“翻場”,只要這樣才能將所有的小麥秸曬透、曬乾。我記得我們沒打一次小麥,都需要“翻場”十多次。累得胳膊疼不說,還需要頂著烈日,曬的頭皮疼。

    “打場”一般在下午兩點鐘進行。在沒拖拉機的時候,我們會套上牲口,用“石滾”碾麥子,在一遍又一遍的“石滾”碾壓中,小麥粒便會脫殼。當碾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會停止“石滾”碾壓,然後用木(鐵)叉,將麥秸挑起並堆放在一邊。這樣,脫過粒的麥子就露了出來。

    雖然說麥子露了出來,但麥子和麥殼是混在一起的。這就需要進行“揚場”。“揚場”需要藉助風力將麥殼颳走,但有時候沒有風,沒有辦法進行“揚場”的工作。於是,我和父親就守在麥場上等風來。有時候需要守一宿,有風就“揚”,沒風就等著。

    麥子“揚淨”後需要晾曬。如果天公作美,一般曬兩三天就可以收倉入庫了。如果天公不作美,下了雨,那可就麻煩了。記得有一年剛打過小麥後下了連陰雨,從而使小麥無法晾曬,最後導致小麥發黴生芽兒,一年的辛苦算是白費了。

    一般情況下,在曬乾小麥並收倉入庫後會“打麥秸垛”,因為麥秸是牲口的飼草,不能扔。“打麥秸垛”可是標準的技術活兒,如果打不好,“麥秸垛”會倒掉。我們家的麥秸垛都是我父親與鄉親們共同打的。反正我是沒有參與過,因為我幹這活兒“不中”。

    打好麥秸垛後,算是完成了整個收麥工作。這個時候才會有骨頭散架的感覺。因為這個時候“散了勁兒”,鬆懈了精神,所有的“累”才真正“釋放”出來。

    骨頭雖然散了架,但還不能真正停下來休息。因為還等著種玉米、大豆、穀子呢!所以,我們不得不打起精神,重新走向田間地頭。

    唉!做農民苦啊!

    總之,我對當年割麥子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甚至這輩子都不會忘。因為這是我人生中反覆經歷過一二十年的事情,並且,“場景”都基本相同,所以我怎麼能夠忘掉呢!?

  • 2 # 鄉村關中
    第一,農村青壯年力“掠”散麥。

    過去,農村收割小麥時,沒有收割機,一些身強力壯的青壯年農民,他們有力氣,就在太陽正午時分提著“掠”進入麥田,這種農具關中方言叫散子。“掠”是用竹編、繩索、刀片和手把組成的收麥工具,使用它一晌能收2~3畝小麥,效率是人工用鐮刀收割小麥的5倍以上。

    當然,農民使用“掠”這種農具,不但要身強力壯,自己有力氣,還需要相當的技術才行,使用時要“穩”“準”“狠”。如果動作不熟練,或者分心了就會散到腿上,導致嚴重受傷。前面的人把小麥散倒後,後面的人立即就把小麥捆成起來,然後七八捆圍成一跺,晾曬在太陽下,到時用架子車往場地上拉時就會輕鬆很多。

    第二,農民是用鐮刀收割小麥。

    一般的農民家庭,都用鐮刀收割小麥,那時家裡小孩多,大人全部趕時間收割。記得每年到了大忙天,農民都起得特別早,田地多的人家還在月光下收割小麥呢!雖然晚上小麥受潮了,收割起來費勁,這真是沒日沒夜啊,搶時間收割!有的農民喜歡在正午時分收割小麥,那時麥子曬乾了,割起來輕鬆,人們汗流浹背揮動著鐮刀,用衣服袖子擦把臉,就是搶抓最有利的天氣,及時把小麥收割完畢,以免遭到連陰雨天氣。如今,農民收割小麥的場景還記憶猶新。

    第四,在場地上解開麥捆開始碾場。

    農民把麥捆拉到打碾的場地上,第二天早早就在場上解開麥捆,抖散零亂,讓太陽曬乾水分,接著就用拖拉機開始打碾小麥了。打碾一遍後,然後用鐵叉翻一遍,讓太陽曬一會,再打碾……就這樣打碾三遍後,就開始起場了。麥草搭成麥草跺,打碾下的麥子就在場地上了,用農具開始城堆集起來。如果遇到雨天來臨時,場上的男女老少能拿農具的人,都緊張地幫忙收拾場上打碾的小麥,大家分工明確,幹得熱火朝天,直到把小麥推成像土堆一樣的大堆時,這時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才能稍稍喘口氣休息一會了。

    第五,利用自然風開始揚場。

    那時,農民利用自然風揚場,在農村可是個技術活,農民要靠風力把麥子和麥糠分開,沒有風,那就無能為力了。一般農民晚上拿著鋪蓋睡在場上,等半夜風來了,幾個青壯年“揚麥的把式”趁著夜色揚麥子,男的揚,女的掃去麥子表面的麥糠,小孩幾個人合作,把揚好的麥子裝起來,那時農民又忙又累。白天收割小麥,晚上拉麥捆,後半夜揚麥……每年都這樣,週而復始的勞作著。

    第六,揚好麥子後開始晾曬小麥。

    過去晾曬小麥地方緊張,沒有水泥路,只能在場裡曬,如果天氣好,三天就可以入倉;如果天公不做美,那就只能把麥子拉回家了,可那時家裡也沒有地方放置,農民一般就把麥袋子摞起來,等天放晴了再晾曬。有一年夏天,下雨時間很長,許多農民家裡的麥子因潮溼都發芽了,那一年,村子裡的大多數的人家吃了一年“芽芽麥”。那也是沒辦法啊!

  • 3 # 陌上花開靜等她來

    這個當然記得了。每天天不亮,趁著天氣涼爽,父親和母親就會拿著磨好的鐮刀,去地裡割麥子,母親為了讓我們多睡一會,都會做好飯,放在鍋裡熱上。早上吃過飯,我們姊妹幾個到地裡,幫忙捆麥、裝麥。割麥子的時間,是最難熬的,總會感覺這塊地,是那麼的長,沒有盡頭。炎熱的天氣下,還要穿上長袖的衣服,因為被麥芒刺到,面板就會被劃出傷口,還要小心手中的鐮刀,一不小心,就能割到腿上。沒有經歷過的人,看到滿地金黃的麥穗,是那樣的詩情畫意,農民的辛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麥子捆好後,需要拉到曬場,平板車是那個時候,幹農活的主要交通工具。現在這老物件,以後要到博物館才到看到了!

    拉到曬場的麥子,用牲畜拉著石磙來軋麥,在我們那邊用牛的比較多,也有用驢和騾子的,隨著吱吱呀呀的聲音,翻場、挑場、麥穗在經過上千次的碾壓,麥粒才能脫皮出來。

    脫好後的麥穗還要把秸稈挑出來,麥粒和麥糠揚出來。揚場是個技術活,這就需要一些有經驗的老人來做。對著風向,一木鍁揚上去,麥粒和麥糠就會分開。

    雖說後面漸漸有了小型收割機、脫粒機、拖拉機、農用三輪車、以及現在的大型收割機,漸漸取代了人力。但是那個年代發生的事情,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不會忘記。

    這裡是農村小娜生活日記、講述農村故事、記錄農村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字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