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驛客

    在茶馬古道的演繹中, 鹽和茶形影相隨。 在文人的詩詞歌賦中 ,茶有了陽春白雪的標籤。 鹽卻成了下里巴人 。鹽與美景無緣 ,更與美女無份 ,歷史上古人把最知名, 的醜女喚作無鹽 。

    在人與動物的生命裡 ,鹽是必須的,茶或有或無。 鹽的文明比茶古老的多,“”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 群猴舔地,羝羊舐土 ”,彷彿是鹽和動物的淵源。 鹽的生成是痛苦的, 在暴曬和火淬中成型, 鳳沙氏使鹽重生 。鹽與生命息息相關 ,鹽與戰爭古今相連 上古阪泉之戰,涿鹿之戰 有鹽的影子 ,歷朝歷代與鹽糾結。

    鹽與美味不離不棄 ,鹽多為害,鹽少寡淡 鹽量和人生的度量 多麼的契合 鹽和;石油是難兄難弟, 總和戰爭脫不了干係。 鹽的往世今生 和人的命運同轍 。

    2019年秋於黃驊鹽場

  • 2 # 愛心167

    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年人每天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市面上的鹽勺,一勺就是2克,每人每天就是3勺鹽。按做一個菜放一勺鹽計算,對一個三口之家來說,每天每餐如果做3個菜,就可以計算和控制好每個菜的用鹽量。

      每個人每道菜最多吃1/3,才可保證鹽攝入量不超標。同時提醒,醬油、味精等調料也含鹽或鈉,若放了就應減少用鹽量,以免鹹味疊加。

    食鹽,又稱餐桌鹽,是一種礦物結晶,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是人類和動物生存必須的物質,但過量的情況下也會對動物和植物造成損害。鹽是最古老最廣泛的調味料,用鹽醃製也是最早的儲存食物的方法。鹹味是舌頭對鹽的感覺,是基本味覺之一。中國有句俗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食鹽的作用很廣:殺菌消毒,護齒,美容,清潔面板,去汙,醫療,重要的化工原料,食用

    食鹽在人體內的作用:1.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

    Na和Cl是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的主要離子;K和HPO4是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的主要離子。在細胞外液的陽離子總量中,Na佔90%以上,在陰離子總量中,Cl佔70%左右。所以,食鹽在維持滲透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人體內水的動向。

    2.參與體內酸鹼平衡的調節

    由Na和HCO3形成的碳酸氫鈉,在血液中有緩衝作用。Cl與HCO3在血漿和血紅細胞之間也有一種平衡,當HCO3從血紅細胞滲透出來的時候,血紅細胞中陰離子減少,Cl就進入血紅細胞中,以維持電性的平衡。反之,也是這樣。

    3.氯離子在體內參與胃酸的生成

    胃液呈強酸性,pH約為0.9~1.5,它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鹽酸和粘液。胃體腺中的壁細胞能夠分泌鹽酸。壁細胞把HCO3輸入血液,而分泌出H輸入胃液。這時Cl從血液中經壁細胞進入胃液,以保持電性平衡。這樣強的鹽酸在胃裡為什麼能夠不侵蝕胃壁呢?因為胃體腺裡有一種粘液細胞,分泌出來的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層約l mm~1.5 mm厚的粘液層,這粘液層常被稱為胃粘膜的屏障,在酸的侵襲下,胃粘膜不致被消化酶所消化而形成潰瘍。但飲酒會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往往增大引起胃潰瘍的可能性。

    此外,食鹽在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上也有作用。 當細胞外液大量損失(如流血過多、出汗過多)或食物裡缺乏食鹽時,體內鈉離子的含量減少,鉀離子從細胞進入血液,會發生血液變濃、尿少、面板變黃等病症。 人體對食鹽的需要量一般為每人每天3 g~5 g。由於生活習慣和口味不同,實際食鹽的攝入量因人因地有較大差別,中國一般人每天約進食食鹽10 g~15 g。

    或將食用鹽危害很大: 1、高血壓

      飲食過鹹是導致高血壓的直接危險因素,高血壓又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兇。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每年因為吃鹽過多引發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病例多達165萬。

      2、傷胃

      胃部疾病與不良飲食關係密切,高鹽食物會損傷胃黏膜,引發胃炎或胃潰瘍。尤其是醃製類食品或加工食物含鹽更多,而且其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亞硝酸鹽,長期食用易誘發胃癌。

      3、腎結石

      “世界食鹽健康行動”釋出的資料表明,吃鹽太多會導致尿蛋白升高。而持續尿蛋白偏高是腎病的一大主要風險因素。另外,高鹽飲食會增加腎結石的發病風險。腎結石患者應及時就醫,並遵醫囑改用低鹽飲食。

    所以適量食用食鹽,注重身體健康!

  • 3 # 湘村林妹子

    每日食鹽的用量6克以內,對健康是最合適的。吃入過多鹽對血管和心臟不利。西漢時期,東臺先民煮海生鹽,開始撰寫鹽文化的燦爛歷史。

  • 4 # 陶小丁

    食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它最直接的作用是刺激人的味覺,增加食慾和提高食物的消化率。

    但它還有往往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更重要的作用,調節血壓、維持人體內滲透壓和酸鹼平衡。

    雖然食鹽有這麼多積極的作用,但並不是多多益善。

    高鹽飲食會增加人體血容量,導致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大大升高。

    同時骨質疏鬆、胃癌、腎臟疾病、肥胖、哮喘和糖尿病都和高鹽飲食密不可分。

    那麼食鹽的安全使用量是多少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正常成人每日攝入量為6克,而今年最近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將正常成人每日攝入量更新為5克。

    鹽不過5,大概就是一瓣大蒜頭的量。但需要注意控鹽不單單是食用鹽,大多數調味料中都含有鹽比如醬油、黃豆醬、辣椒醬等。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物果脯蜜餞、掛麵、麵包、堅果餅乾、香腸培根等肉類加工品等,它們都含有高鹽。

    所以鹽的安全使用量不單單只是食用鹽的攝入量,也要計算調味品,生活中食物的含鹽量,最直接辦法就是要成分表中鈉含量。

    知道了高鹽的危害還食鹽的安全使用量,那麼鹽的歷史是什麼呢?

    食鹽的製作起源於中國,繁體字“鹽”《說文解字》中記載:“鹽,鹹也。從滷,監聲。古者,宿沙初作煑海鹽。”

    關於鹽的起源,傳說黃帝時期有個諸侯叫夙沙,創造了將海水煮乳,煎成鹽。而在20世紀中期福建出土了用做煎鹽的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初期鹽的製作採用刮取海濱鹹土,淋滷煎鹽。有天然滷水的地區,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製作方法。到了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滷、煎鹽。

    因為製作費時費力,產量小,所以皇家早早的就把製鹽銷鹽掌控在了手上。對於製作販賣私鹽的鹽販子都施以酷刑。

    鹽不但是烹飪調味必須品,清代書籍《調鼎集》說:“凡鹽入菜,須化水澄去渾腳,既無鹽塊,亦無渣滓。”做菜時要讓其他食材先放,最後的時候放鹽。如果放鹽太早,食物難以煮爛。

    同時古人也很早就發現了吃鹽過多的危害,元代養生學家賈銘的《飲食須知》記載:“喜鹹人必膚黑血病,多食則肺凝而變色”。所以要在元代時,就發現了攝入過多鹽會得血液方面的疾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抗挫能力差,自尊心、好勝心強的孩子讀公立還是讀私立寄宿學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