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森先生

    戲劇節舉辦到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到第五次,在烏鎮重啟當代藝術展也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烏鎮身上的不只是江南水鄉的標籤,也是全球化的縮影。

    首屆展覽的藝術家陣容堪稱夢幻,諸如奧拉維爾·埃里亞松、弗洛倫泰因·霍夫曼、荒木經惟等,策展人馮博一向第一財經坦言,首屆強調利用甚至消費這些大咖的資源為藝術展創牌子:“就是讓大家知道在戲劇節、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之後,烏鎮開始做當代藝術了。”從最終的反饋來看,他們實現了訴求。

    烏鎮毗鄰上海與杭州,藝術活動與美術館形態已經非常豐富,在激烈的競爭和紛繁複雜的展覽當中,烏鎮需要在當代藝術領域中尋找屬於它的座標和位置。

    馮博一說,當下流行的許多展覽,大眾覺得太好了,藝術圈認為很差。在大眾趣味和專業鑑賞之間尋找恰當尺度非常困難,他們盡力而為。

    雅俗共賞

    跨圈層的對話和碰撞,將成為烏鎮藝術展上的尋常樣本。同時欣賞一部藝術裝置的觀眾,可能是休閒旅遊的都市白領,烏鎮當地居民,也可能是藝術愛好者、從業者。那些陳列在烏鎮各個角落的藝術作品,隨時等待遭遇各種型別的觀眾。

    不同於美術館、畫廊、博覽會等藝術機構的展覽,觀眾是誰,他的興趣是什麼,一直是烏鎮藝術展策展團隊需要思考的問題。

    與同樣以文化為指引的戲劇節相比,一個是為期十天的嘉年華,一個是持續三個月的展覽,如果說戲劇節更多吸引了文藝青年為主的戲劇愛好者,藝術展需要面對的是複雜多元的觀眾。

    馮博一認為,展覽是給人看的,而觀眾群如此不同,感受的深度和程度也有所差異,展覽的責任是相對充分地將資訊傳達出來,讓不同圈層的觀眾都能被作品所感染。通俗而言,要“好看”。

    “我們希望它雅俗共賞,既能夠讓來烏鎮旅遊的觀眾感受藝術的特殊魅力,同時也要考慮從業人士、藝術家、藝術愛好者的需求。”

    他們的解決方案是提供更加豐富的當代藝術的表達方式,拓展當代藝術的邊界意識。聲音、氣味、影像裝置、互動設計、行為藝術、網路藝術……傳統的和前沿的藝術品共同指向一個主題:“時間開始了。”透過展覽,表達對變動的世界局勢和社會轉型的觀察和思考。

    站在過去與未來的時間拐點上,策展方希望提示一些問題,給人的慣性思維和審美帶來觸動,不僅僅是好看和炫酷。“當代藝術展最大的特點是帶有知識分子的思考和質疑,揭露和批判,而不是唯美,唯美是豔俗藝術。”馮博一說。

    拒絕“搭臺唱戲”

    一位藝術家以“烏鎮藝術展是商業展覽”拒絕了策展團隊的邀約。與這位藝術家持相似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在文旅小鎮做當代藝術,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利用大師作品達到盈利目的成為暢行的商業邏輯。尤其是國內當下民營美術館中,流行迅速生效的網紅展的時候,烏鎮的選擇被藝術圈密切關注著。

    第一次到烏鎮考察場地的時候,藝術家王魯彥覺得有些困惑,烏鎮是美麗的水鄉古鎮,但在這裡實現當代藝術的思考和實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當代藝術展覽更多發生在美術館、藝術中心、畫廊等藝術空間,烏鎮,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如何與當代藝術發生關係,對藝術家本人也提出了挑戰。

    王魯彥嘗試在開放的公共空間做一個在封閉空間的作品,一方面,它能夠與烏鎮西柵露天影院發生關係,同時還能夠和相鄰的作品展開對話,甚至形成對峙。

    在西柵露天影院空闊的場地中,他將地下六十塊灰磚取出,替換成與灰磚同樣大小的小型玻璃盒子,裝置中擺放著數量不等的模型小人。這一展品過於隱形而不易察覺,觀眾的目光將迅速被同屬一個場地的另一件作品吸引——安尼施·卡普爾的《雙眩》。

    《雙眩》是西柵展品中“流量”最多的展品,每天吸引著遊客駐足拍照。兩面不鏽鋼曲面的映象,容納江南水鄉斑駁牆面和如織遊人,倒置、正向的鏡面,反射出的虛像向無限深處展開。

    展覽注重與觀眾的互動設計,使觀眾能夠與建築設計、影象傳播、大資料等專業議題展開互動。在新開闢的展覽場地北柵糧倉中,墨西哥藝術家拉斐爾的《識別》吸引觀眾互動,成為展品的組成部分。

    觀眾進入空間後,系統自動識別人臉,透過演算法分成兩類,左側是面部特徵最不相似的人,右側是最相似的人。觀眾透過人臉識別感受大資料的普遍存在。它所涉及的問題包括自由與隱私的邊界。馮博一認為,《識別》提示出警覺的同時,非常有趣。

    一些展品更多體現了與烏鎮人文環境的關聯。氣味藝術家西塞爾·圖拉斯透過與烏鎮居民交流和實地調研方式,捕捉烏鎮的老氣味,再透過實驗室合成,使這些老氣味附著在烏鎮的老物件上和3D列印的模型上,進而透過嗅覺喚醒和儲存人們對過往的回憶。聲音藝術家雅娜·文德倫透過探測器收集烏鎮水下的聲音,將人們對自然的認知從地上擴充套件到水下,在幽暗的空間中聆聽日常生活中無法獲得的自然之聲,她們的藝術品旨在探索拓展人們的感官體驗和思維邊界。

    又一個烏鎮模式?

    三十年的策展生涯中,獨立策展人馮博一和不同的機構打過交道,他認為烏鎮舉辦藝術展“條件充分”,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援,這是其他藝術機構難以匹敵之處。在他看來,目前當代藝術的困境中,一種是主辦方想做高質量的展覽但是苦於沒錢,另一種美其名曰藝術介入鄉村,實質卻是利用資源“禍害人”。

    所謂條件充分是指烏鎮水鄉特色和作為旅遊勝地的知名度,優於國內一般旅遊景點的管理和業態,與此同時,能夠為展覽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援,第二屆烏鎮藝術展的成本為一千多萬元,能夠保證展覽不需要過多為“流量”考慮。

    馮博一他們感慨的是烏鎮能夠不惜成本地滿足藝術家的需求,這種成本不僅僅關於金錢,也包括人力和技術的配合,布展過程中,藝術家們反覆提出各種嚴苛要求,譬如以攝影的色彩規格要求影像作品,不斷調整他們的方案,烏鎮全力配合。

    文化+旅遊的模式,烏鎮進行了超前的探索,背後的操盤手,文化烏鎮董事長陳向宏在為展覽寫的序言中引用黑格爾的話:“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烏鎮雖小,但有“巨心”,陳向宏從未安於只做好一個江南水鎮,而是“以藝術之名,興烏鎮之實”。馮博一記得,陳向宏說他“不算小賬”,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事兒,他絕不做。

    問題的關鍵在於陳向宏。馮博一以深圳華僑城為例,前董事長任克雷曾經把當代藝術做得風生水起,他卸任後,當代藝術在華僑城慢慢萎縮,放到烏鎮,多年後,陳向宏的繼任者是否還能夠秉持這樣的情懷和心態,沒有人知道。

    對於烏鎮當代藝術的未來,馮博一仍然抱有樂觀的態度,他的依據是擁有百年曆史的威尼斯雙年展,以及在二戰廢墟中誕生的卡塞爾文獻展,在初創時期,沒有人意識到他們能夠持續辦展直至今日。在日本,越後妻友的創始人北川富朗創立了一種展覽模式,並逐漸影響了中國。烏鎮在旅遊方面形成了它的模式,戲劇節用了六年時間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當代藝術的“烏鎮模式”未必沒有建立的可能。

    一個好的展覽能夠反映當代藝術的生態,透過作品提出問題,但更牛的展覽能夠預測未來。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有這樣的野心,但未來有諸多不確定因素。“藝術展覽是一件燒錢的事兒,它的持續性會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經濟情況不好的時候,最先砍掉的就是文化和藝術,如果當生存都成問題了,還談什麼藝術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稱為女版“周琦”的韓旭,已經結束了WNBA首個賽季的征戰,如何看待她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