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有道理的,但“捂”的位置很有講究,絕不是“不減衣服”這麼簡單。春季捂對4個位置,養生效果事半功倍!
1、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恆定溫度,因為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體保持恆定的溫度:
一是靠血管的收縮和面板的出汗來調節;
二是靠增減衣服來維持。
如果過早地減掉衣服,就會破壞人體恆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2、“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人體也同自然界一樣,在春天開始復甦,原先處於“冬眠”的面板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這時當冷風襲來時,就能長驅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3、“春捂”有利於適應季節的變化,在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的變化,許多人甚至可能會患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春捂秋凍”的意思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增加衣服。
“春捂”究竟應該捂多少天呢?
專家表示, 一般情況下,即使氣溫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體弱多病或高齡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
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不適應而受寒,從而誘發疾病。
醫學氣象學顯示: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
春捂講究“上薄下厚”
歷來,古代醫家都強調“春捂”,也就是“春不忙減衣”。民間所謂的“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孫思邈曾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現在的人也早已認識到,如過早脫去棉衣,極易受寒,寒則傷肺,易發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病。
春天還是流腦、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病多發季節。這些疾病的發生雖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感染後發病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理。不忙脫衣,“春捂” 得法,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
春捂溫度:15度
把握好氣溫,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有道理的,但“捂”的位置很有講究,絕不是“不減衣服”這麼簡單。春季捂對4個位置,養生效果事半功倍!
1、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恆定溫度,因為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體保持恆定的溫度:
一是靠血管的收縮和面板的出汗來調節;
二是靠增減衣服來維持。
如果過早地減掉衣服,就會破壞人體恆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2、“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人體也同自然界一樣,在春天開始復甦,原先處於“冬眠”的面板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這時當冷風襲來時,就能長驅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3、“春捂”有利於適應季節的變化,在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的變化,許多人甚至可能會患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春捂秋凍”的意思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增加衣服。
“春捂”究竟應該捂多少天呢?
專家表示, 一般情況下,即使氣溫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體弱多病或高齡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
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不適應而受寒,從而誘發疾病。
醫學氣象學顯示: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
春捂講究“上薄下厚”
歷來,古代醫家都強調“春捂”,也就是“春不忙減衣”。民間所謂的“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孫思邈曾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現在的人也早已認識到,如過早脫去棉衣,極易受寒,寒則傷肺,易發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病。
春天還是流腦、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病多發季節。這些疾病的發生雖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感染後發病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理。不忙脫衣,“春捂” 得法,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
春捂溫度:15度
把握好氣溫,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