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起風了ii

    這是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制度,天子穿龍袍!五爪金龍服飾!而作為臣子也就只能依次遞減三爪四爪的!封建王朝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這個道理!作為臣子穿這種蟒袍這是不嚴謹的!這是一種屬於臣子官服!這也就是比皇帝那個龍服的五爪金龍少了一個或者幾個爪!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蟒袍!這是皇帝賞賜給臣子的一種代表其身份的一件服飾!!一般不是宗室王公,那麼基本上就是有赫赫戰功,為國家有巨大貢獻的人才有如此殊榮!!如清末的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這些人都是晚清的股肱之臣!!具有享受如此待遇!

  • 2 # 囚龍棒主

    清朝官員穿朝服的時候,需要先穿蟒袍,然後外邊罩上顯示等級的補卦。無論什麼等級的貴族和官員,都有蟒袍。為何要大面積普及蟒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顯示清朝的威儀。雖然大家都穿蟒袍,但顏色、樣式和圖案都有很大的差別。首先,明黃色屬於皇帝專用。除了皇帝,只有太后和皇后才能使用。

    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曾經外邊穿了一件黑色的五爪團龍補卦,裡面穿著一件明黃色的“蟒袍。”在康熙、雍正時期,清朝的蟒袍還沒有形成制度,出現了比較混亂的情況。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為了整治蟒袍形制混亂的情況,特意頒佈了《欽定大清會典圖典》。在此以後,所有的服飾都必須按照會典的要求推行。按照要求,官員和貴族蟒袍定製為:袍料用藍及石青諸色,袍為四開裾,袖端為馬蹄袖,袍緣鑲織錦片金。

    至於蟒袍上的圖案,則也有嚴格的規定:蟒袍,親王、郡王,通繡九蟒。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額駙、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皆九蟒四爪。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將軍、縣君額駙、二等侍衛以下,八蟒四爪。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由於蟒袍的色彩和紋飾都很有特點,也被俗稱為“花衣。”按照光緒皇帝時期頒佈的《大清會典事例》規定:“官員、貴族過三大節,參加告捷、出師之典禮,宴會、迎鑾等嘉禮時都必須穿用蟒袍。”

    蟒袍一般都有護領,而且顏色也不一樣,被俗稱為“牛舌頭。”其實蟒袍並不僅僅在穿著朝服時使用,穿用禮服、吉服、朝服、行服時,都能夠使用蟒袍。除了明黃色以外,對於蟒袍的顏色,並沒有過分的約束。官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制定不同顏色的蟒袍,符合朝廷規制就沒有問題。

    除了官員和貴族們以外,朝廷嬪妃、命婦穿用禮服的時候,也必須穿蟒袍,按照爵位和品級使用。此外,中高階太監和一等、二等侍衛也需要穿蟒袍。由於太監工作的特殊性,太監的蟒袍可以外穿。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期,大將傅恆喜歡穿天藍色的蟒袍,天藍色蟒袍成為了乾隆在位中前期的流行趨勢。到了嘉慶皇帝在位時期,玫瑰紫又成了主要顏色。

    蟒袍的造價比較高,因為到處都是刺繡。因此,對於很多中低階官員來說,自己通常只有兩三件蟒袍,僅僅是日常維護就需要很大的開支,只有那些高階官員和貴族們才能不斷的換花樣。其實蟒袍穿上去並不舒服,官員和貴族們回家以後,一般會摘去頂戴和朝珠、脫下補卦和蟒袍,換上比較舒服、寬鬆的衣服。清朝滅亡以後,蟒袍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由於清朝是宗主國,蟒袍對各個藩屬國的影響很大。尤其是越南,越南貴族的常服上,充滿了清朝蟒袍的影子

  • 3 # 史海甄客百曉生

    下面透過五個方面來具體進行一下講解:

    一、蟒袍之名由來

    蟒袍,顧名思義,因“著蟒紋於上”得名為蟒袍。起源於明代,稱為“蟒衣”,是皇帝賞賜有功之臣的一種賜服,因數量少,所以是明代入仕者所畢生追求的目標。

    到了清朝,改名為“蟒袍”,並且上到皇子王公、下到文武百官(不入流者亦算在內)和命婦都可穿之,從性質上屬於吉服(禮服)。

    明代蟒袍

    二、此“蟒”非彼蟒

    前面說到,蟒袍是因繡有蟒紋而得名,難道此蟒紋來源於我們熟知的蟒蛇嗎?其實不然,蟒袍是相對於皇帝的龍袍而存在的,是在龍袍龍紋的基礎上而改造的。眾所周知,皇帝龍袍上的龍紋所繡之龍為“五爪(趾)”,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真龍紋飾,而蟒袍上的蟒紋,依舊以龍為樣本,只不過在龍爪(趾)數量上做了處理,去掉一爪(趾),稱之為“蟒”。

    龍袍(九龍五爪)

    三、蟒袍補褂是否同時使用?

    那麼,蟒袍到底是否與補褂同時使用呢?答案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在皇子王公當中,他們的爵位要比一般文武大臣高出很多,即使一品大吏也望塵莫及,這類人在乾隆年間在品級上做了定製——超品。超品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者”。而我們所熟知的補褂,不論文武京職外職,都只明確了一品到九品的樣式,所以超品這與皇帝一樣,不存在補褂一說,也就不可能與蟒袍同時使用了。

    另一方面,在文武百官當中,依次按照品級有對應的補服,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按例是需要補褂與蟒袍同時配套穿戴的。

    一品(文)仙鶴補子

    四、做工繁瑣與常服不同,且非慶典不得穿

    說完與補褂的關係,我們再來講講蟒袍應該在什麼時候穿。皇家對於衣服的種類和使用時間都有詳細的規定,而朝臣命婦當然也不例外。

    就拿皇帝來說,根據《清史稿.輿服志》中的記載,皇帝的服裝有常服、袞服、朝服、吉服等多種,龍袍作為皇帝的吉服,只有在遇到慶典之時,才會使用。同理,王公百官命婦所穿蟒袍亦如是。

    清代蟒袍(四爪)

    而清朝的慶典,分為固定慶典和非固定慶典,固定式慶典一般特指“花衣期”,例如皇帝、太后萬壽節的前三後四七天之內,上到皇子王公、下到文武百官命婦等人都是必須穿蟒袍的,因蟒袍又稱之為“花衣”,所以這段時期被稱為“花衣期”。非固定式慶典,比如打了勝仗亦或是皇帝心情好宴請群臣,在此期間大臣們也是需要穿蟒袍的。

    所以,蟒袍並非是與常服一般每天都必須穿的服裝,並且,因為蟒袍作為吉服的特殊性,所以在包括製作工藝、保養等方面也十分繁瑣,如果當作常服來穿,那必將是一筆價值不菲的開銷。而且作為吉服,長時間穿蟒袍也會感到束縛感,這有違製作之初的本意。

    清代蟒袍

    五、與等級劃等號,層次感分明

    除了在使用時間上有明確規定之外,王公大臣們在蟒袍顏色以及蟒紋樣式上又有明顯差別,當然這與古代封建社會明晰的等級關係是分不開的。根據史料的記載,皇帝的龍袍用的是明黃色,而且龍紋是“九龍五爪(趾)”;皇子蟒袍為金黃色,蟒紋為“九蟒五爪(趾)”;親王郡王蟒袍為藍色或石青色,蟒紋為“九蟒五爪(趾)”;貝勒至文武正三品官員蟒袍除金黃、明黃、杏黃色之外,“餘隨所用”,蟒紋為“九蟒四爪(趾)”;文武四至六品,顏色同上,蟒紋為“八蟒四爪(趾)”;文武七品以下(包括未入流者),顏色同上,蟒紋為“五蟒四爪(趾)”。

    總結:

    蟒袍作為明清時期興起的產物,以明晰的等級制度為準則有具體的劃分型別,從而顯示地位的尊卑。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我說到的第五點當中,皇子、親王、郡王等人作為皇家宗親,其蟒紋也可以用“九蟒五爪(趾)”,這就充分說明了龍和蟒的差別也並非全如史料當中所提到的“相差一爪(趾)”那麼簡單。畢竟皇室宗親還有被皇帝特賞之臣依舊可以享受“五爪(趾)”這等同於龍的待遇,只不過在稱呼上只能稱之為蟒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航空自衛隊擁有多少F-15戰鬥機?其作戰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