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誠信請教。從諸葛亮勸阻劉備罰吳知道,諸葛亮是知道要先修國力的。為什麼不等蜀國強大呢,曹魏也好,東吳也好,後來都是自己亂的不得了。
6
回覆列表
  • 1 # 嬌羞帝老師

    諸葛亮是聰明人,深知經過襄樊之戰和夷陵大戰的蜀漢已然成為曹孫劉三方最弱的一方,這個時候若不抓緊北伐,內憂外患的矛盾遲早會吞噬了蜀漢,那麼蜀漢到底面臨了那些內憂外患的矛盾,促使諸葛亮急於北伐呢:

    1,縮小差距,人口數量、兵力數量和素質,曹魏遠勝過只佔有益州和漢中的蜀漢,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諸葛亮再怎麼逆天,也絕對沒有可能戰勝曹魏。所以諸葛亮必須透過北伐來牽制曹魏的發展,以減緩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因為蜀漢在發展,曹魏也在發展,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會越來越大。

    2,以攻為守,蜀漢和曹魏對比,是弱者,若是長時間不打仗不北伐,等曹魏強大起來了遲早被反殺,所以諸葛亮數十年堅持北伐,就是為了消耗對手,歷次北伐,客觀上起到的結果,就是牽制和削弱魏國,好讓魏國疲於應付,客觀延長蜀漢的壽誕。

    3,緩和內部矛盾,蜀漢自劉備入川開始,就一直有益州派和荊州派的矛盾,諸葛亮堅持北伐也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否則蜀漢一旦陷入兩個派別的內亂中,滅亡的更快。

    正是基於以上三個因素,諸葛亮才不斷北伐,希望透過北伐來為蜀漢續命,畢竟蜀漢國情和曹魏不一樣,曹魏可是雄踞中原的大國,只需要發展國力,十年以後南下滅蜀滅吳都是碾壓式的。而蜀漢地狹民少,只能透過強行北伐,用進攻代替防守來尋找一線生機。

  • 2 # 葉飄刀

    這裡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說。

    魏蜀對比

    三國鼎立大局確定之後,曹操得中原,孫權據江南,劉備佔巴蜀。

    在這三個地方中,曹操雖然地盤最大,但實際上在前期爭霸中消耗也是最大的。

    中原是諸侯爭霸的主戰場,董卓、呂布、袁紹等等豪傑先後在此崛起,相互之間攻伐不斷,曹操雖然最終統一了中原,但連年征戰,中原已經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狀態。可以說人口,生產損失巨大。

    此時的魏國雖然擁有著最好的地盤以及當時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但因為連年征戰卻是內在消耗最嚴重的,所以急需穩定以恢復人口、生產等能力,這些才是魏國的戰爭潛力。

    也就是說當時魏國擁有最大的損失,但一旦恢復,那麼魏國也就擁有了最大的潛力。魏國當時的局面就像一隻受傷的猛獸,需要安靜的療傷,一旦傷勢恢復,那麼他的實力將超過其他兩方。

    反觀蜀國,先說說,諸葛亮阻止劉備伐吳,主要原因不是為了先修國力,而是為了吳蜀聯盟的戰略大局。

    然後再說蜀國,蜀國佔據巴蜀,巴蜀向來稱之為天府之國,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再加上在早期的戰亂之中,包括後期劉備佔據巴蜀的過程之中,都沒有經過太過劇烈的戰爭,使得蜀國的整體的人口生產力保持的相對完好。

    也就說,如果說魏國的人口生產力因為連年征戰已經跌落谷底的話,那麼蜀國的人口生產力卻因為相對的和平正處於接近峰值的狀態。

    再加上蜀國雖然是天府之國,但畢竟面積有限,此時的狀態已經接近於蜀國的峰值了,很難再有大的提升,反過來說,此時的魏國卻正在谷底的時候,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也就是說,如果蜀國不再新開疆擴土,其國力很難再有大幅度的提升了,畢竟巴蜀這塊土地,再肥沃,限於面積其承載力也是有限的。

    所以相對於魏國需要恢復實力來說,此時的蜀國更需要的乘著魏國的實力還沒有完全的恢復,而自己的實力尚在巔峰給予魏國沉重的一擊。

    這個就有點好比中國和日本的情況,當中國國力衰弱的時候,日本可以凌駕在中國國力之上,但如果日本不抓住這個機會擊敗中國,一旦中國重新發展經歷幾十年的崛起,因為國土,資源,人口等各方面的優勢,最終將趕上並遠遠超過日本的國力。(這和當時魏蜀兩國的情況很像,魏國需要修養恢復,而處在近於巔峰的蜀國卻需要儘可能利用國力短期內的優勢,獲得更大的利益)

    諸葛亮的內政能力

    諸葛亮的實力到底有多強,智慧到底有多高,一直是爭論的話題,其中爭論焦點不外乎三國演義到底把他神話了多少。

    但質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有之,質疑諸葛亮智謀的有之,唯獨幾乎沒有人質疑諸葛亮的內政能力,在三國說到內政能力,估計諸葛亮如果認第二就沒有人認第一。

    修國力的關鍵,不外乎就是發展內政。而這一塊在蜀國,一直都是諸葛亮自己在負責的,也就說,諸葛亮自己在掌控,並無太多向劉備建議的需要。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蜀國是三國中最晚站穩腳跟的,蜀國如果沒有穩固的地盤,拿來發展內政,加強國力的條件。其實諸葛亮在隆中對說過,取得荊州,益州等到天下有事,才發兵二路攻曹,這說明當時諸葛亮策略也是先發展自身,等待曹魏內部出現亂局,才出兵。之所以後來否定了這個局面,在於失去荊州的蜀國,國力大幅度下降,土地嚴重縮水,可以說是等不起了,也就是前邊第一點的原因。

    而站穩腳跟不就劉備就死了,諸葛亮主持蜀國,就更不需要建議了,自己執行就行了。

    從諸葛亮平南蠻,六出岐山,你把他說成窮兵黷武都行,但這樣的連年征戰非但沒有拖垮蜀國的國內內政,弄得蜀國民不聊生。還使得諸葛亮死後百姓追思,千年祭奠不絕,為何,諸葛亮出神入化的內政能力功不可沒。

    正因為諸葛亮自己就是內政的絕頂高手,對於這方面有著近乎完美的把控,當時蜀國的國力又幾乎在巔峰,諸葛亮就真沒有什麼建議在發展國力的必要了,因為他可以做到在出兵的同時完美的化解出兵的負面影響。

  • 3 # 使用者8013806633648

    看了一下眾多的評論。都是建立在諸葛亮為國為民的公心之上。其實很簡單。兩個字 兵權。以實力而論,如果諸葛亮沒有兵權,早已經死無葬身之地。當時荊州淪陷後,荊州的實力大不如前,已經比不上本地派了。讚美的是諸葛亮的手腕心機都不同凡響。一直牢牢把握住了兵權。其實很多攻打魏國和東吳的機會都是在最後放棄了。

  • 4 # 天外村藥房

    賈詡建議曹魏先修國力,是因為曹魏的潛力大。當時東漢天下十三州,蜀佔一州,吳佔兩州半,魏佔了九州半,基本是三分之二個天下。只是因為北方之前戰亂更加激烈,人口損失嚴重,所以曹魏的實際優勢沒有地域那麼大(然而依然等於吳蜀之和)。如果休養生息,等待一兩代人後,曹魏實力恢復了,就可以碾壓吳蜀。

    那麼反過來,對於吳蜀而言,如果不趁著曹魏現在實力受損的空檔抓緊北伐,縮短雙方差距,等到曹魏國力恢復了,就是死路一條。你能夠修養蜀漢國力,人家曹魏的修養速度比你更快啊。

    對於諸葛亮執政的蜀漢,除了本身實力恢復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蜀地的人通常來說不夠尚武。從先秦時代算起,直到諸葛亮時代,巴蜀之地沒出過什麼了不得的名將。劉備稱帝時候的部隊,主要是劉備征戰四方蒐集來的天下英雄。這批人雖然在關羽失荊州和劉備敗夷陵中損失不少,但在諸葛亮時代還剩下一些。如果等二十年,這些人全老死了,光靠蜀地本身的新生人口,就更不是北方的對手了。

    所以諸葛亮必須抓緊北伐。

    至於說,後來曹魏自己鬧了內亂,這事兒一個不是諸葛亮能預料到的,二個諸葛亮也未必能等到那個時候,三則那時候曹魏雖然鬧了內亂,整體實力卻已經更加強大。淮南三叛時司馬昭等於是在同時對付吳蜀兩國,就這樣吳蜀還打不過去。

    所以,等待、修養、發展是對曹魏有利,而對吳蜀不利的戰略。諸葛亮選擇抓緊北伐,無可厚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一戰時期的聖誕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