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破天

    相聲是與時俱進的藝術,必須要緊緊貼近百姓生活,走在時代的前列腺(劃掉)最前沿,否則只能被觀眾所拋棄。

    相聲前輩留下來的傳統是表演的方法,創作的技巧,作品的框架,更是對待這門手藝的態度和精神,而不是一字不變的相聲文字。

    郭德綱及德雲社對於相聲的復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依賴的就是對傳統相聲的繼承和發展。現在德雲社相聲演員所表演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傳統相聲的框架,然後透過自己的二次創作,新增新鮮的內容和包袱,最終形成一段基於傳統又高於傳統的作品。

    題主說德雲社偏離傳統,我認為德雲社不是偏離傳統,而是太拘泥於傳統,導致創新不夠。我們這個時代,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太多了,雖然有諸多限制,但是一個用心的相聲演員肯定不會缺少創作素材,關鍵在於是否有創作的能力,以及勇於挑戰自我的心。

    德雲社的演員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創作方面有客觀困難,畏難情緒比較明顯。大部分演員一年也創作不出一個新作品,更是有演員演了多少年了也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作品,這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相聲演員能夠拿得出手的成績。

    所以德雲社演員現在相當於走進了一個怪圈。現實逼著他們要對傳統相聲進行創新,但是能力所限,在創新上只能小打小鬧,很難創作出類似於盧鑫、玉浩那樣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表面上看是忠於傳統,實際上是不得不這麼做,真是怪尷尬的。

    既然在內容上難以創新,就只能在表演方式上試水,於是就有了武打型相聲、唱跳式相聲、騷浪賤式相聲等等,也算是一種創新吧。雖然得不到大部分同行的認可,甚至被認為是在糟踐相聲,但是觀眾很認可,市場一片繁榮,這也是德雲社最大的底氣。

    相聲說到底是語言的藝術,但是單純的語言已經很難滿足觀眾的欣賞需求,這就逼著相聲演員不斷的尋求改變,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摸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至於各種各樣的相聲能否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被留下,就交給歷史去判斷吧;現在的演員還是活在當下吧,先吃飽飯再說!

  • 2 # 讀你千遍客觀判斷

    什麼是原汁原味,要聽原汁原味的相聲,那只有找錄影了。那是不是傳統相聲呢?不是,聽聽德雲社相聲裡繼承了幾項傳統藝術呢?說學逗唱四項基本功體現在哪呢?說,像灌口,繞口令,評書快板這些藝術形式都體現不出來。學,學方言,學唱學口技有幾個能行的?所以說,德雲社只能說是新相聲,至於好壞,那要看觀眾的口味了。

  • 3 # 抬手間風起雲湧

    德雲社的未來何去何從?

    德雲社可謂是風波不斷,人民日報曾發聲痛批:相聲不僅是一種通俗藝術形式,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應當比藝術本身更值得珍重。相聲雖不追求高雅,但接地氣並不意味著就要低俗。一句話,相聲要接地氣但決不能低俗不雅。

    從此“低俗不雅”這個詞,便結結實實的扣在了德雲社的頭上

    可所謂的“主流相聲“到底是什麼?

    首先主題明確,帶著主題任務、使命,諷刺社會不良現象,要歌頌生活中的美好,鞭撻生活中的惡念,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還得有個首尾相連的故事……

    而有人批判,郭德綱的相聲就是“信口開河“的三俗段子,沒有完整故事,沒有主角人物,沒有生活的美好歌頌,搞一些只逗樂,無內涵,缺少時代特徵的段子,甚至低階庸俗,看似開心,經不住推敲,更不入流……..

    可就這樣的德雲社,偏偏火的一塌糊塗

    首先,德雲社懂得順應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根據現代年輕人的喜好,順應市場規律,做“新時代”的節目。中國歷史悠久,很多新文化的產生,源於時代的發展變遷。而德雲社做到了這一點,傳統文化與現在文化的結合,將新的相聲帶到了大眾面前,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相聲。

    曾經爆料,郭德綱要求德雲社的演員在說同一個段子的時候,得有不同的內容。正是因為這樣的嚴格要求,才能把老活說出新意,說出新活新風貌、新特點,能夠適應的演員才是真正合格的相聲演員。

    德雲社抓住了時代的潮流,利用綜藝節目、網路流量,打造培養了張雲雷這樣的“偶像派”“網紅”讓粉絲拿熒光棒來看相聲。不得不承認,這種營銷的方法是成功的,成功的商演證明了新生代的相聲在市場中的價值。如今說到中國的相聲誰最有名氣,不管國內觀眾還是外國網友都會說是德雲社的相聲。德雲社似乎已經是中國相聲的代名詞。

    記得楊議先生曾經說過,“相聲沒有髒包袱,只是你心裡髒”。

    說郭德綱三俗也好,低俗也好,總歸是瑕不掩瑜!郭德綱德雲社把曾經遠離相聲的觀眾拉了回來,還把相聲藝術發展到了國外,這對傳統相聲藝術繼承與發揚,都是不可磨滅的貢獻。

  • 4 # 娛雷

    當然不是。如果德雲社現在還說的是“原滋原味”的傳統相聲,你覺得還有人聽嗎?德雲社也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蓬勃發展!

    尊重傳統,但不能墨守陳規

    (德雲社孟鶴堂、周九良演繹傳統相聲《大保鏢》)

    1. 相聲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誕生了諸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賣掛票》、《大相面》、《黃鶴樓》、《汾河灣》、《大保鏢》、《扒馬褂》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目前這些傳統節目留存於世的影像資料並不多,如果想追求“原滋原味”有點難,另外由於歷史原因和時代侷限性,現在的年輕一輩看這些傳統相聲估計很難理解…

    2. 作為一名80後,我十分尊重相聲前輩們的藝術作品。但是,我想會有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是看了德雲社的演出,才知道原來相聲還有“這麼些傳統作品”。不論是《賣掛票》、《黃鶴樓》、《汾河灣》還是《扒馬褂》,郭德綱及其徒弟們都有過各種版本的演繹。當然他們絕不是簡單的模仿、照搬原作品,而是在保留原作品核心精華的基礎之上,根據時代特點進行適當的改編和創作,力求讓觀眾沒有“理解上的代溝”。

    3. 郭德綱常說“相聲演員不能忘本、但更要與時俱進”。德雲社---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相聲團體”,我覺得在繼承、發楊傳統相聲方面的作為是有目共睹的---這是尊重傳統;對傳統相聲進行緊貼時代脈搏的“二次創作”,不墨守陳規,不固步自封,這才是真正的對傳統“負責”,對相聲負責!

    “百花齊放”下的虛假繁榮

    1. 其實不論是遵循傳統,還是追求創新,德雲社的最終目標都是弘揚傳統文化、振興相聲藝術。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德雲社是個合格的相聲團體。

    2. 現在的相聲市場看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實則仍是“一片虛假繁榮”(郭德綱說)。近些年大大小小、這樣那樣的相聲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四處開花,其實大部分團體都基本(功)缺失、傳統(技法)皆無,打著“新式相聲”的幌子,幹著“網路段子”的脫口秀…有些人老是強調德雲社“一家獨大”這件事,我想請問德雲社的“獨大”地位是靠壟斷權力造成的嗎?是靠行政命令賦予的嗎?都不是,德雲社的今天是郭德綱和一眾德雲弟子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幹出來的,是在某些“正派”人士的打壓下頑強挺過來的。與其埋怨別人“太強”,不如反思一下為何自己“太弱”!

    相聲藝術繁榮過、沒落過,如今再次興起“熱潮”,如何才能讓“藝術之花”持久“綻放”?答案只有一個:所有相聲同仁攜起手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國紙幣不翼而飛是因為電子支付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