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朝水師裝備,戰術,將領,編制等
7
回覆列表
  • 1 # 怪人童心

    謝謝悟空邀請!明朝的水師戰鬥力還可以,指揮也行,最出眾的地方莫過於裝備,大家都知道明朝軍事發達的一個標誌就是火器,其實不光是火器還有造船技術。這個我就要提到一個人,是誰呢?對,就是朱元璋的看對手陳友諒,陳友諒的水師可以說是明朝最強大的水師,當然我指的是裝備。 據說陳友諒當時與朱元璋決戰的時候他的旗艦有三層,下層是人力划船,中層是儲存空間,船艙,上層還能騎馬,而且船的外層用部分鐵皮包著,別說戰就是撞也是敗不了的。這個設計在當時肯定是最先進的。

    其次就是火力的強大,這就還要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偉大的Nautilus鄭和,也就是有名的“鄭和下西洋”。鄭和在一次行行過程中被劫,當然是海盜,結果就是鄭和全殲海盜,這完全得益於鄭和的戰船。

    明朝的水師強大的不僅僅只有火器,還有對造船技術的研究可以說是歷朝最發達的時候,只是沒有被繼承過來,清朝君主如果能看到這一點,我想現在中國就沒有第一島鏈之說了。怪人胡說請點評!

  • 2 # 旅行青年說

    明朝水師是有一些名堂的,比如鄭和下西洋。但這是個燒錢的買賣,後來實在耗不起,於是不再下西洋。

    但明朝火器先進,後來在北韓戰場鳴梁海戰中大破日軍。

    但明朝和清朝一樣閉關鎖國,所以水師自然就。。。

  • 3 # 米南德王問道

    大明水師是中國曆代王朝中,經歷海戰最多的一個。然而由於各種客觀原因,讓大明水師的戰鬥力其實一直不高,打仗的表現也比較難看。

    大明水師在建國之初就有著不小規模,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其實無力保護沿海安全。也正是這層因素,讓朱元璋在面對盤踞浙江沿海的元末其他農民軍勢力殘餘時,不得不寄出殺傷力巨大的海禁政策。一方面是根絕了反對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殺傷了唐朝到元朝,一路壯大的東南沿海經濟。

    在明朝之前,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可以稱之為海戰的戰役屈指可數。除了早期吳國與齊國在黃海地區的一次交手外,下一次大規模海戰已經是唐朝在北韓沿海打弱不禁風的日本。宋朝時,東南經濟地位崛起,海戰數量一下子“暴漲”起來,有了著名的陳家島與崖山之戰。但這些海戰都是明顯落後於同期平均水平的戰鬥。

    到了明朝建立,海禁政策的陰影下,大部分水師力量也只是保護沿海一些據點的地方守軍。不僅數目很少,而且武備較差。並在中國古代歷史的大背景下,造船技術不夠發達,難以支撐起一支強大的海軍。鄭和船隊在南洋地區,對陳祖義勢力的恃強凌弱,就是這個階段的唯一一次海戰。

    真正讓明朝海戰次數暴漲的原因,是歷史上著名的大航海時代。不僅歐洲人開始遠涉重洋的進入東亞水域,也在蝴蝶效應下促成了原本被壓制的沿海走私商販集團崛起和日本的強大。於是,在明朝的中後期就出現了大量與西方人、沿海倭寇以及日本戰國水師的交鋒。

    在這些戰鬥中,沿海倭寇無疑是最好對付的。雖然他們大部分其實是華人,主要的戰鬥也發生在陸地上,但明朝水師依然可以在海上用一些大船去撞成他們的小船。除了個別海商走私船隊集體爆發年代,明朝水師對他們大體上是可以形成壓制的。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與日本的交鋒。雖然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日本卻在長期封閉中沒有發展出足夠水準的船舶技術。其國內的海戰,也基本從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在16世紀末的萬曆北韓戰爭中,日本人所使用的船舶技術,僅僅相當於中國在南宋之前的水平。但就是這樣不怎麼強大的力量,還是在與明朝的交鋒中全身而退了。

    最後是早期抵達中國海岸的西洋船隻。除了個別大型商船與購買的中國船之外,數次與明軍發生衝突的,其實都是比較小型的近海船隻。雖然明朝屢屢依靠人數與本土作戰優勢而獲勝,卻在過程中暴露了很多問題。以至於你去翻看當時的一些記錄,發現明朝水師基本上都需要依靠偷襲和釋放火船的手段,連對抗數量其實很少的歐洲對手。

    所以,明朝水師雖然是中國古代海戰次數最多的一個朝代,並且在表面上的勝率還比較好看,但在實質上是戰鬥力不強、技術落後的表現。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明朝水師更多戰鬥,以及對一些西洋武器的引進。但這些都無法從根本上,幫助落後的整體翻身。以至於最後也只能依靠收編的海盜家族鄭氏,來給自己做遮羞布了。

  • 4 # 季我努學社

    俞氏水師亦可稱為巢湖水師,之所以稱為俞氏水師,是由於建立該支水師隊伍的是俞廷玉父子和廖永安弟兄,又由於建立時主要駐紮集訓於在巢湖姥山島的渡口邊,所以歷史上也可稱之為巢湖水師,該水師是大明王朝建立後,明朝水師成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說是明朝水師的前身也不為過。

    該水師的建立者是俞廷玉,在明末群雄並起之時,元朝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已經遠不如前,尤其對於本來就為漢地的江南一帶,更是鞭長莫及,對於當地統治幾乎處於癱瘓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當地人民群眾為保證正常的社會生產不受影響,減少因戰亂導致的災荒問題,因此集結練兵,保衛鄉里,組建水師。而這支水師隊伍的領袖就是俞廷玉,俞廷玉先是投靠韓林兒,後來又追隨朱元璋。1355年,朱元璋率領大軍駐紮在和縣,意圖攻克南京,但遲遲不能發兵,正是由於朱元璋手下沒有像樣的水師。正在此時,俞氏父子和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多次表示願意追隨朱元璋,史書記載“太祖大悅,謂幕賓李善長曰:‘良應我機。’五月,太祖親督兵至巢湖拔之而出。”可見俞氏水師對於當時朱元璋定鼎江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日後朱元璋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載朱元璋一夜之間既已擁有一千餘艘戰船,朱元璋實力大增,此後與元軍作戰,屢立奇功!因此,俞廷玉也成為明初的開國功臣,受到朱元璋的賞識,俞氏一族也在明前期顯得十分重要。因此,俞氏有“一將二相三侯”的說法。分別是俞廷玉死後追封河間郡公。兩個兒子俞通海和俞通源,分別官至為中書省平章政事。俞通源不僅官至中書省平章政事,而且還被封為南安侯,此外俞氏還有另外兩人封侯。可見朱元璋對於俞氏一族是何等器重。

    由於有俞氏水師的協助,朱元璋如虎添翼很快就蕩平江南各方勢力,俞氏水師追隨朱元璋,此後這支隊伍也就成為明朝水師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後來的清帝國不同,明朝前期海軍實力一直很強,這也有賴於該水師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明朝海軍因此也成為當時世界上實力最為強大的海軍之一,明朝初年還因此出現了造船的小高潮,僅在沿海一帶據史書記載就有多大五千餘艘大小不等的戰艦駐紮,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此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窺見一斑,例如鄭和下西洋,大揚明朝國威,可謂“八方開化,九土來王。”即便到了明朝病入膏肓之時,倭寇窺伺北韓半島與大明,萬曆皇帝終日不理朝政,依然可以擊碎豐臣秀吉妄圖將天皇遷都北京的迷夢,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大明腐敗不堪,但實力猶在。

    如果今日有幸閒遊至巢湖附近,依然可以看到晚清江蘇補臺吳毓芬在水師港的石壁上書寫的九個大字“積石之峨峨,可撼風破”。

    參考文獻:

    1. 陳梧桐:朱元璋起義早期在巢湖地區的活動.巢湖學院學報,2013.

    2. 侯継高(明):全浙兵制考.

    3. 大明王朝的水師:一支曾經稱霸東亞的海上雄師.中華網.9.2012.18.

    作者簡介:李晨,復旦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拼輸入法真的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