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29504621593

    自從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食用紅肉歸為“對人類致癌可能性較高”級別(2A類)將加工肉類歸為“人類致癌物”(1類)。紅肉和白肉的區別就開始有意義,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紅肉包括:加工紅肉和非加工紅肉

    (1) 非加工紅肉包括:非醃製的豬肉、牛肉和羊肉。簡單的來說就是畜肉類,包括豬、牛、羊等的肌肉和內臟。畜肉的肌色較深呈暗紅色,故有“紅肉”之稱。

    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0%-20%,牛羊肉含量較高,可達20%;豬肉較低一般為13.2%左右。畜肉蛋白質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也較接近,利用率高,含有較多的賴氨酸,宜與穀類食物搭配食用。畜肉類脂肪含量較高,平均為15%,豬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脂肪組成除豬肉外,多以飽和脂肪酸為主。內臟膽固醇含量高於肌肉,其中腦中膽固醇含量最高,一般每100g動物腦中含2400mg以上,其他臟器每100g含有300mg左右,是肌肉中含量的2-3倍。

    (2)加工紅肉包括:培根、熱狗、臘腸、薩拉米香腸、肉醬以及其他醃製類紅肉。

    常見的白肉有:禽肉和魚蝦蟹貝肉

    (1) 禽類

    經常供人類食用的禽類主要有雞、鴨、鵝等,以白質含量為16%-20%,其中雞肉的含量最高。 鴨肉相對較低脂肪含量在9%-14%之間;禽類脂肪酸構成以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為主,肝中膽固醇含量一般達350mg/100g左右,約是肌肉中含量的3倍。

    (2) 魚蝦蟹貝類

    人們平日經常食用的水產動物是魚蝦、蟹和貝類。此類合物高含優質蛋白質,脂類,維生素和礦物質。蛋白質含量為15%-22%;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較低,約1.5%; 脂肪含量為1%-10%,魚類脂肪多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

    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

    近期,復旦大學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合作團隊,利用8萬人大佇列人群近20年的動態飲食資料,對紅肉攝入的長期變化與死亡率進行了分析關聯。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影響因子23.6)。

    1)增加紅肉攝入與死亡風險相關。八年內平均每天增加至少半份紅肉攝入(半份紅肉相當於14g加工紅肉或40g非加工紅肉)的調查物件,在接下來八年內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0%(HR, 1.10; 95%CI, 1.04-1.17)。

    2)加工紅肉(如培根、熱狗、香腸、醃肉等)與非加工紅肉(未經醃製加工的豬牛羊肉)的攝入量增加均與死亡風險顯著相關,而加工紅肉的效應更加顯著。

    3)紅肉攝入增加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風險呈正相關。

    4)敏感性分析:前述分析均透過前8年間的紅肉攝入變化預測後8年間的死亡風險,在敏感性分析中將區間範圍改為4年或12年後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最後,根據中國膳食營養指南2016版,不同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總結:

    1)紅肉包括加工紅肉和非加工紅肉,非加工紅肉主要是畜肉,肌色較深呈暗紅色。加工類紅肉包括培根、熱狗、臘腸、薩拉米香腸、肉醬以及其他醃製類紅肉。白肉主要是禽類和魚蝦貝類。紅肉以飽和脂肪為主;白肉以不飽和脂肪為主。

    2)長期增加紅肉攝入,尤其是加工紅肉攝入,會顯著增加全因死亡風險。

    3)增加優質蛋白質食物(包括禽肉、魚蝦貝類、雞蛋等)從而替代紅肉攝入,有利於延年益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生活低谷時的心態是怎樣的?如何快速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