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記史說

    公元153年,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在山東曲阜出生了。或許是繼承了祖先的智慧,孔融年少時便表現出了優異的學習天賦,再加上本身就勤奮好學,從小便頗有名氣,深得家族的喜愛。

    公元190年,漢獻帝即位,此時的孔融已經37歲了,在漢朝頗具威望,被任命為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他任職的6年時間裡,他先後做了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等不少有益於國家的好事,名氣愈加提升。

    在史書的記載裡,他所做的這些事都是為國為民,可就是怎麼一個人,卻是因為不孝而被曹操所殺。曹操在殺孔融時,曾以言論罪論道:“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孔融的死真的是因為不孝嗎?對於曹操殺死孔融原因,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孔融的名利心太重,且喜歡挖苦人,在朝期間,經常仗著自己的威望,言語刻薄的挖苦曹操。對於這種說法,歷史上也有不少佐證,其中的孔融讓梨,後世不少人便認為這是孔融從小便重名利的表現。

    據《後漢書-李膺傳》記載,孔融十歲那年,隨父來到首都洛陽,為見當時名氣極大的李膺,孔融對李府守衛說道:“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請通報。”李膺請他進來後問他道:“高明祖、父與僕有恩舊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歎,李膺也稱讚他將來“必為偉器,不過,一個賓客陳韙卻譏諷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駁說:“那我想你小時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陳韙被他一駁,羞得滿臉通紅,半天也說不出話來。

    第二種說法是孔融外在名氣極高,實際才能卻是不足,空有紙上談兵之能,卻又喜歡抨議時政,恃才傲物,引得曹操極度反感。公元196年,袁譚率兵攻打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

    據史書記載,黃巾軍作亂時期,曾派兵攻打北海,孔融得知訊息以後,十分熱切的便點兵上馬,帶著軍隊前往迎敵。本以為是一場大戰,結果才剛動起手來,就因為孔融的指揮錯誤,被殺的慘敗而逃。對於此戰,書中記載為“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

    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兵圍困青州,一連數月,城池內已經彈盡糧絕,而孔融作為統帥,不僅沒有想辦法,反而是“憑几安坐,讀書、議論自若”。最終城池破滅,孔融的妻子與兒女也全都被抓去做了俘虜。

    第三種說法就是曹操殺孔融時所公開的原因,在孔融的眼裡,並沒有什麼孝道可言,曹操對此十分憤怒,因而在當時的環境下,甚至不顧及殺死孔融後所帶來的言論之災,也要處決這種無父無母之人。

    對於父母,孔融的觀點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就像容器和裡面裝的東西一樣,分開就沒有什麼關係。而父親則是想滿足自己的某些慾望才生了孩子,所以,如果只有一樣事物,如果父親不好,就把食物給對自己好的人。”

    第四種說法是孔融心向漢氏,為了漢朝,甚至不顧及自己的安危,對於曹操的觀點多次頂撞。

    曹操提出恢復肉刑,孔融提出反對;曹操提出禁酒,孔融又提出反對;不僅如此,就連曹操的家事,孔融都會大膽的站出來提出反對。攻打袁紹勝利後,曹操的兒子曹丕私納袁紹兒媳甄氏,孔融得知訊息後,就寫信給曹操道:“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一次次的頂撞與反對,對於曹操這種上位者又豈能忍受得住,最終殺死孔融是必然的。

    第五種說法便是孔融與曹操的政治路線不合,對於曹操提出的重大決策公開表示反對。

    一次朝會,曹操提出出兵討伐烏恆,結果還沒說完,孔融便譏笑著說道:"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曹操的許多事情,孔融都會無端插上一嘴,似乎深怕別人不知道他和曹操不對付一般。

    孔融曾上奏皇帝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而當時的曹操已經位極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孔融所提出的決策,簡直是公然打曹操的臉。

    對於孔融的死,郭沫若就曾提出分析道:“曹操雖惜才,但遇見那些目空一切,恃才傲物,不僅不歸順自己,還反對諷刺自己的人,曹操是絕對忍受不了的。東漢末年曹操憑著自己的權勢,希望籠絡到一些名士來為自己所用。此時孔融公然反對,曹操便決定殺一儆百。同樣有記載,曹操在一統中原之後,便大肆招籠名士,對於那些不肯依附之人,便大下殺手。”

    無論以上那種說法,最終都逃不脫孔融徹底的惹怒了曹操的事實。而在歷史上的記載,曹操是一個極具容忍度的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優先考慮得失所在,而不是隻憑義氣做決定。

    當時的曹操雖然已經徹底控制皇帝,但是卻還是有一些官員與名士懷著對漢朝的極度忠誠,對曹操感到十分的厭恨。為了避免這些人做出一些對曹操不利的事來,曹操就必須得想個辦法讓這些感到害怕。

    而孔融就是曹操選擇的最佳威懾物件,孔融在百姓中的威望極高,朝廷上的地位也是足夠震懾群臣,再加上孔融在一些事情上擋了曹操的道,所以曹操必然選擇殺死孔融,這樣不僅解決了後患,也讓朝堂官員對曹操徹底感到了畏懼。

  • 2 # 小熙為人人

    中國千百年來流傳著“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寫照。孔融4歲便知讓梨,豈能不孝?所謂的孔融不孝,只不過是曹操殺人的藉口而已。萬萬不要相信!

    孔融,字文舉。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為孔子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比較喜歡結交朋友,但有點“憤青”,喜歡露骨地抨擊議論敏感的政治問題。古云“禍從口出”,這孔融能詩善文,剛正不阿,卻死在那張自己管不了的破嘴上。

    曹操作為一代奸雄,一生詭詐,盡人皆知!這類人一向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和這種奸詐小人相處,一定要看透莫說透!更何況這個小人又手握重兵,與之交往,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憂!

    然而孔融卻沒想明白這個道理,看透非得說透,一點不能隱忍,說話偏激,直言不諱,常常惹怒曹操,最終惹來殺身之禍!

    按說,孔融名重天下,曹操輕易不敢殺之,雖然孔融多次對曹傲慢無禮地抨擊,但我認為這些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令曹操動殺機的原因應該是孔融建議朝廷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

    這一條阻礙了曹操的大業!讓曹操認為孔融看穿了自己的野心!

    曹操於是指使別人參了孔融一本,罪名是“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孔融全家被株殺,時年56歲。

    謹記古訓“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關鍵時刻也許能保命!

  • 3 # 愛歷史的傻狗

    關於曹操殺孔融時共有六條罪,“不孝”只是其中之一,至少在我看來,孔融的言論放到一個道德淪喪的年代也屬於“道德缺失”的範疇。他認為“父子之間根本就沒有親情可言,說白了就只是情慾發洩後的結果。”同時對於母子關係,他認為“就像是一個物體放在瓶子裡面,只要脫離了就沒有任何的關係。”而史書上記載孔融在十歲父親就去世了,六年後又把自己的哥哥害死了。這樣的人,不論以什麼年代的眼光看,他難道會知道什麼是“孝”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歲的女兒發燒到底該不該輸液?過度輸液等於慢性自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