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太陽很暖
-
2 # 一米八五吃不胖
草業是以草為基礎進行資源保護利用、植物生產和動物生產及其產品加工經營,獲取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項基礎性產業。全國擁有各類草地近4億hm2,大約是耕地面積的3.2倍、森林面積的25倍。南方地區牧草產業發展有著良好的自然資源優勢,優質品種育種與推廣戰效顯著,牧草種殖初具規模,探索形成了適宜區域特點的種植模式,草商品市場需求強勁,南方區發展牧草產業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社會經濟效益。
適宜南方養牛的牧草主要有以下22種。
① 桂牧一號象草:以美國引進的雜交狼尾草為母本、矮象草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再經多年無性繁 殖選育而成的一種新型雜交象草品種,適合於熱帶、亞熱帶種植。

② 象草:又名紫狼尾草,禾本科狼尾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種植於非洲、亞洲、美洲、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④ 臺灣甜象草:分櫱能力極強、生長快、產量高,在熱帶地區可以實現全年採收。

⑤ 蘇丹草:禾本科高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溫暖溼潤、耐旱力強、不耐寒、澇、適應性強。

⑥ 高丹草:由高粱和蘇丹草雜交而成,綜合了高粱莖粗、葉寬和蘇丹草分櫱力、再生力強的優點,雜種優勢非常明顯。

⑦ 墨西哥飼用玉米:又叫大芻草,禾本科類蜀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遺傳穩定的青飼料類玉米新品種,為南方各省解決盛夏高溫缺青的優質理想牧草品種。


⑨ 雜交狼尾草:禾本科狼尾草屬中美洲狼尾草與象草的種間雜種,主要以無性繁殖方式利用,屬熱帶型牧草。

⑩ 皇竹草:多年生禾本四碳植物,由禾本科狼尾草屬的象草和美洲狼尾草雜交選育而成,是目前南方地區最適於集約化栽培的刈割型禾本科牧草。

柱花草:熱帶多年生豆科牧草,是世界上熱帶、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放牧和刈割兼用型豆科牧草,是中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種植面積最大、利用最廣的熱帶豆科牧草。

圓葉決明:為決明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廣東北部、湖南、江西南部有種植。抗旱性極強,耐酸、耐瘠薄,適應紅壤丘陵區,尤其適合山地種植利用。

合萌:合萌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溫暖溼潤氣候,最適宜在亞熱帶高溫潮溼且土壤肥沃的地區生長。

紫穗槐:豆科落葉速生灌木,適應湖南省各類土壤中種植,再生能力強。

刺槐:豆科落葉喬木,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粗蛋白含量較高、適口性好。

一年生黑麥草:禾本科牧草,主要分佈在溫帶及亞熱帶地區,性喜溫涼及溼潤氣候,莖葉柔軟,蛋白質含量豐富,且含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

多年生黑麥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國江浙、湖南、山東等地有種植,是重要的冬春季供青牧草。

冬牧70黑麥:一年生禾本科飼草。耐旱、耐瘠薄、抗病、抗蟲能力較好、耐熱效能較差。丘陵湖區冬季休閒田可種植,粗蛋白含量豐富。

白三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溫暖溼潤氣候,抗寒性較強,耐旱性差。粗蛋白含量豐富。

紫花苜宿:被稱為“牧草之王”,是世界上栽培面積最廣、最重要的豆科多年生牧草,,第2、3年產量最高。

21 扁穗雀麥:禾本科雀麥屬一年生或短期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表現為短期多年生,是南方冬春季的優良牧草。

22 葦狀羊茅:禾本科羊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國北方暖溫帶及南方亞熱帶都有栽培。抗寒、耐熱能力極強,是優良的冬季牧草。

回覆列表
想知道怎麼防止土地沙漠化,首先要知道土地沙漠化是如何形成的。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乾旱條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 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並進行連續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鹼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亞太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佔37%,過度放牧佔33%,不可持續農業耕種佔25%,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佔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體措施包括:
(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制;
(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
(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
(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
(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
(6)採取草地復壯措施。
沙塵暴幫助我們充分認識了土地荒漠化的惡果,治沙成為大家十分願意關心和參與的事。但如果不按照真正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土地沙化問題,治沙行動開展得再熱烈,也可能會收效甚微。有事實表明,一些在沙漠上人工種樹治沙的方法不僅不能幫助生態的恢復,反而會引起周邊自然環境大面積惡化,其結果是:人為治理活動加重了荒漠化問題。會引起土地沙化的重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土壤中的有機質流失,二是土地下面的地下水儲量減少
。因此,不注重使用有機肥和不斷抽取地下水是“石油農業”生產方式導致土地荒漠化的關鍵。在自然環境中,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地下水的儲存主要靠生長在地面的植被。年復一年,植被的生長和凋落會給地面帶來大量的腐殖質。在昆蟲和微生物的作用下,腐殖質被分解成土壤的營養供新生的植物生長,也使土壤形成很好的透氣、通水的團粒結構,因而不形成揚沙。下雨時,透氣的土地和植物的根系能很快將雨水吸收入地。地下水資源的豐富反過來又會保障地面植被的旺盛生長。只有保持好了自然界的這種正迴圈模式,才能使土地免遭沙化、荒漠化。從保護土質的角度去看,動物是一座很好的將植物加工成有機肥的“工廠”。
成熟的植物如果僅靠自身在土地中腐爛,變成土壤有機質,所需的時間大約要半年。但如果這些植物被動物吃掉後,在數小時內,就能在動物體內腐爛,被動物排瀉到土地中,直接成為上好的有機肥。因此,動物的糞便對保護土質和防止荒漠化是很有幫助的。土地荒漠化的惡果很嚴重,防止土地荒漠化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但科學家為我們指出的可行之路卻並不複雜,那就是,只要遵從下面兩個原則,我們就應該走在了治理和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正確方向上:
1)嚴格遵守自然法則,尊重天然植被,保持有限數量的動物在土地上的活動;
2)在遵守自然條件的原則下,幫助植被的恢復是有益的,但有時在沒有人干擾情況下,自然植被的恢復可能會更合理,更富有地域特色性和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