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壺清茗品春秋
-
2 # keeraol
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但還是以事實為藍本的,因此只要羅老師站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那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結局就不會改變,最後的天下歸晉的結局都是一樣的,鳳雛不死也不可能改變結局。
其次從實力上講,拋開歷史的話,諸葛在書中的設定就是上帝視角,所以諸葛基本上作戰是必勝的(街亭什麼的因為要尊重歷史,我們現在架空歷史),那再加上跟孔明同一個level的鳳雛,真的不知道怎麼輸。
最後就是怎麼統一的問題了,按照爽文來寫的話,必然是鳳雛西取四川,諸葛北伐中原,把七擒七縱,水淹七軍那些戰鬥改改搬到這2個戰場上來寫也是蠻精彩的。
-
3 # 孤獨的歷史家
這個問題和郭嘉不死曹操能否一統差不多,我的回答都是不能。
大家貌似都認為龐統不死,諸葛亮不會緊急入川。但是,實際上諸葛亮入川是在龐統戰死之前。
三國志 龐統傳: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也就是說龐統死於進圍雒縣的戰役中。
三國志 先主傳:
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也就是說劉備在打下涪、綿竹之後,已經讓諸葛亮等人領軍入川了。此時尚未圍攻雒縣。當然龐統還沒死。
言歸正傳,孔明和士元其實是不同的人才,一長於理政,一長於奇謀,打下西川之後,百廢待興,人心浮動,派系複雜。生產建設,安撫人心,平衡各派矛盾都需要諸葛亮的才華。所以即使龐統不死,諸葛亮幾乎也一定會主政西川。而龐統作為戰時智庫,自然需要長伴君側,時時處於漢中前線。因此,最終荊州還是隻能留給關羽。悲劇一樣會發生。
龐統不死,可能此後的先主伐吳之戰不會輸得那麼慘。蜀國的國祚應該會更加長一點。僅此而已。
話說,龐統其實沒有太多的機會顯露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死得太早了。之所以大家對他充滿信心,也還是來自於水鏡先生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偈語,且不說此話到底多少成分來自於傳說,就算是真的,其實也未必說明龐統的真實能力有多強。年輕時的名聲水分太大。比如,北喬峰南慕容。比如,勒布朗詹姆斯和香儂布朗。
所以,龐統不死,結局未必變。那未必是兩個諸葛亮,也可能是一個諸葛亮和又一個李嚴
-
4 # 小莊說歷史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盡得卻還是沒能夠一統天下,可見這句話是有所誇大的。但是諸葛亮和龐統的才能卻是毋庸置疑,的確都是經天緯地之地,只可惜龐統英年早逝,對蜀國集團的打擊實在太大了。那麼,假如鳳雛沒有死,劉備有可能一統天下嗎?我認為是可能的。
首先,龐統不死,諸葛亮無需馬上入川。龐統是死在討伐益州的路上,一生的才智剛剛展現,就被流箭所殺,導致諸葛亮馬上入川協助劉備,而使得關羽一人坐鎮荊州,惡化了和江東的關係。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可以節制關羽,不至於後來形勢如此嚴峻。
二.可完成隆中對戰略。隆中對戰略就是天下形勢鉅變的時候,劉備親自出益州,而關羽出荊州,兩路夾擊魏國。這裡的天下有變就是曹操死,曹丕篡權。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便可以去荊州約束關羽,和關羽一起出兵荊州,不至於關羽一個人出兵太早,兵敗麥城。然後劉備和龐統則可以出漢中,曹丕新立那個時間點,劉備親自出秦川的話,我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的,而且有龐統輔佐,劉備也不會犯夷陵大戰那種錯誤。
三.龐統之謀,遠超孔明。但憑藉諸葛亮一人北伐,其實也給魏國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還需司馬懿親自和諸葛亮對壘。而龐統在謀略上卻是要勝諸葛亮一籌的。畢竟龐統死的時候,劉備為之流淚不止,甚至後面聽到龐統的名字,劉備都會暗自垂淚。能讓劉備這麼做的,也就龐統和法正了。雖然龐統才能沒有展現完全,但從劉備這裡也能看出來是和法正一個級別的。
所以說,在曹操死後,諸葛亮和關羽出荊州和司馬懿對峙宛洛,而劉備、龐統和黃忠、魏延、張飛等人出秦川,曹真斷然是不能夠抵擋的。到時,拿下關中,便可興高祖之業,然後再入侵宛洛,便可一統天下。至於孫權,諸葛亮和關羽自然也會提防,他們的作用本來就是呼應劉備兵馬,牽制魏國兵馬,無需全軍出擊,所以完全可以保證荊州自身的安全。
一切順利,劉備有機會一統天下,但最為關鍵的人物其實是劉備自己。龐統的話,出謀劃策,保證劉備不敗則是他的價值。
回覆列表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惜鳳雛在蜀漢大業未就中途殞命,不禁讓人嘆息龐統壯志未酬,蜀漢命運多舛。那麼是不是龐統未死於落鳳坡,劉備就能統一天下呢?答案同樣是否定的。與劉備統一有著直接影響最關鍵的就是關羽失荊州與夷陵之戰,那麼龐統未死是不是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首先,如果龐統未死,荊州會不會丟。劉備在入川之初,由於荊州是根據地,絕不容有失,因此在人事安排上比較充分的,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這樣的班底甚至比劉備入川的班底更強悍。而龐統在入蜀作戰時中箭身亡,只得把諸葛亮、張飛、趙雲抽調的入蜀作戰前線。荊州也就成了關羽獨自鎮守的局面。
那麼如果龐統未死,是不是能避免這樣局面發生。劉備抽調諸葛亮、張飛、趙雲並不是因為龐統身死,身邊沒有謀士,根本原因是隨著入蜀戰爭擴大,兵力不足。而且劉備抽調三人入蜀在前,龐統在進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在後,即使龐統未死,劉備仍然會從荊州抽調人手。佔領益州後,能不能讓諸葛亮回荊州與關羽一同鎮守荊州呢,如果諸葛亮在荊州,他又是孫劉聯盟的締造者和維護者,而且本人善於平衡各方關係,可以很好的確保荊州不失。但事實上,即使龐統未諸葛亮也不能從益州脫身,回到荊州。由於荊州根據地的作用轉移到了益州,這時益州急需穩定局勢、發展經濟、平衡各方勢力,這樣的人,只有諸葛亮合適,而不久後發生了與曹操的漢中之戰,更把劉備主要兵力牽制在了益州,無法支援荊州。所以,即使龐統未死,仍然改變不了關羽獨掌荊州的情況發生。也就是荊州丟失的命運仍不能改變。
其次,如果龐統未死,劉備夷陵戰敗是不是能夠避免。荊州丟失,關羽戰敗被孫權所殺後,劉備不聽眾臣所勸,一意孤行,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而歸。那麼龐統能改變劉備命運嗎。我們看歷史上劉備對龐統的計策並不是言聽計從,而是有選擇採納,比如在入蜀時,劉璋與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勸劉備與宴會中挾持劉璋,劉備考慮初來蜀中恩信未立沒有采納;後來在進軍成都時,又獻上上中下三策,而劉備僅取其中策。可見劉備對龐統的計策是有保留的,在伐蜀、或交戰中對自己認定的事,是不會因龐統改變的。能夠改變劉備的的只有法正,在劉備兵敗後,諸葛亮曾說過,"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可見,即使龐統未死也改變不了劉備夷陵戰敗的結局。那麼龐統既然不能改變丟失荊州、不能改變夷陵戰敗的局面,自然劉備也就不可能實現統一。
最後,劉備不能統一,是蜀漢與曹魏勢力的懸殊。失去了天時,當時曹操在北方孫權在江東勢力非常穩固,短時間不可能消滅。自身勢力弱小,天下十三州,曹操佔九州,孫權三州,劉備僅有一州,勢力懸殊。再就是地利上益州易守難攻,是守成之地,利於防守,不利進攻,因此在這些大勢下,不會因為龐統一人改變劉備不能實現統一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