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山中人

    首先,名字為九品中正制。啥意思呢,就是先各個州郡推一個大中正,此人必須德高望重,名聲大噪,還要在中央任官的,之後再挑選一些小中正。這些人負責把全國的人才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後把人才登記在冊,是否出仕啊家世啊等等,再綜合起來加一句評語,吏部呢就根據這些進行官員的任免。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說白了還是東漢的察舉制的延續,東漢時期,察舉制早已被門閥士族掌控,而出身並不顯著的曹操雄才大略,自然知道寒門未必不如這些整天叨叨叨的大世家,故屢次發唯才是舉令,曹操時已經形成以品第取士的制度,到了曹丕時正式形成。到了東西兩晉,已然完備。

    但是,既然說他是察舉制的延續,必然會和察舉制一樣,最後淪為士族門閥的工具,後期的九品中正制,全靠血統,門第高,自然品級高,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也。

    而西晉皇權旁落,主要體現在司馬炎死後,白痴兒子司馬衷上位,妖后賈南風專權,自此八王之亂,進而引發五胡亂華,這時候的晉要麼內亂,要麼被打,皇帝一代差過一代,與九品中正制沒多大關係。

    到了東晉就不一樣了,此時門閥完全取代了朝堂,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有一定的表現。

    基本上一個權臣就是一個世家的代表人,而且即便此人謀反,也斷不會株連九族,譬如大將軍王敦,譬如桓溫。

    在之後寒門劉裕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士族壟斷朝政的局面,而後世的科舉制,也是發跡於劉裕時期

  • 2 # 王官之學

    題主這個問題是問到了點子上的,答題者本人就題主這思路來分析析一下

    整個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統治秩序混亂,地方勢力各自為政,皇權已極其低落。曹操雖然出身大族,但是為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他的政策是明顯帶著抑制大族性質的,吉現在用人策略方針上就是唯才是舉和九品官人法。

    一方面, 九品中正制是為了糾正東漢後期以來選拔人才的流弊和曹操“唯才是舉”政策的偏差。東漢後期以來選拔人才的標準主要是德才, 尤其重德, 且以“孝廉”之德為上, 然世道頹廢,“重德”竟最終演成虛偽的與無用的道德行為, 名士們都“刻情修容, 依倚道藝, 以就其身價”根本無法選舉到統治者所需要的人才, 這對皇權政治有害無益。特別是虛偽的德才標準也與現實的社會政治要求不相符。曹操時代, 群雄相競,戰爭頻繁, 曹操急需能得人、斂財、指揮作戰的實用性人才, 行“唯才是舉”政策, 只求有“治軍理民”之才能而不問其德行。

    另一方面, 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雖從形式上來說是漢末“鄉舉裡選”的翻版, 然其實質卻是中央政權對世家大族“鄉舉裡選”的模擬, 力圖把選舉權由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的重要舉措。

    據九品中正制的內容和實行的情況看, 它是封建國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仿效大族左右鄉論, 把持選拔用人才大權的一種選舉制度, 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國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 又是對名士大族的一種制約。

    總之, 曹魏政府實施九品中正制的指導思想,主要是建立在維護皇權基礎之上的, 設定“九品中正制”的終極目的是為了鞏固封建政府的統治, 考慮的是整個地主階級的利益, 而不是個別階層或少數政治集團的要求。

    但是東漢以來地方大姓勢力的發展所體現的歷史傾向是門閥專政。“從漢末起門閥制度正在滋長,現實的政權基礎是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經濟結構上面, 因此, 所有的政治制度必須為其服務。九品中正制儘管有將選舉收歸中央的企圖, 事實上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權從而鞏固了門閥統治。

    西晉時期, 中正官幾乎全部被盤踞朝廷計程車族官僚所攫取。士族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經濟特權, 藉助九品中正制保證其整個階層壟斷仕途。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任官, 而任官必先經兼職或專職的中正官對士人全面考察、鑑定和推薦, 很大程度上, 九品中正制是一種只靠自律而缺少監督的權力機制。於是“臺閣選舉, 塗塞耳目, 九品訪人,唯問中正。”結果是“舉世人才升降蓋寡, 徒以憑藉世資, 用相陵駕”,終於形成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就變為擴大士族勢力、鞏固門閥制度的工具。

    中正為了本階層的利益, 品人捨棄德才, 不論賢愚, 而專講家世門第,“故居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之昆弟也。”甚至發展到“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士族”的程度。西晉初期批評士獨佔上品的議論極多, 說明這種現象已經普遍化。

    與西晉政權一樣, 東晉仍然是以司馬氏為首的門閥貴族聯合統治為內容的君主專制政體。但由於經八王之亂、永嘉之亂, 司馬氏皇室的地位越發下降, 形成了東晉一朝的門閥政治, 門閥勢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處於關鍵地位。

    東晉時期, 地位優越的門閥大族出於自身階層利益的需要, 實行門閥政治, 其政治參預感和對王朝安危的關心亦較其它階層強烈, 因此特別重視九品中正制, 以選拔他們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東晉一朝, 門閥大族中人才輩出, 當與此密切相關。另一方面, 由於皇權政治依然存在, 門閥政治深受皇權政治的威脅。門閥士族也不得不借助九品中 正制與皇族爭奪人才, 以抵禦皇權的衝擊, 維護門閥制度。

    從這一角度看, 皇權政治是保證東晉門閥制度強盛的因素, 也是保證這一時期九品中正制比較順利進行的因素。

    九品中正制是適應門閥制度的人才選舉制度, 也是門閥制度下理想式的人才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適合的土壤是門閥世族政治, 所以當門閥政治盛行, 皇權不振時, 它能極大地促進士族門閥政治的堅固與發展。

    然而, 一旦皇權重振, 門閥世族勢力受到壓抑、遭受破壞, 九品中正制所依賴的基礎也必然隨之發生動搖。南朝政治格局和權力結構與東晉相比, 發生了巨大的變異, 即皇權重振與迴歸。門閥的衰落與九品中正制的式微, 除了來自軍事變亂的破壞與門閥自身的日漸腐朽外, 更根本的是來自皇權的威脅與打擊。

  • 3 # 大師兄翡翠原石

    凡興一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隨之。興起於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也是如此,對後來的兩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代封建王朝時期,其實質還是一個人治社會,所以經常出現人亡政息的情況。選人任人的人事制度也就成了王朝統治至關重要的國策。在九品中正制興起之前,漢朝的人才選拔主要靠舉孝廉,但後期則被地方豪強勢力所把持,加之後戚專權,導致皇帝失去了對人事任免的權力。到曹魏時期,由於戰爭的原因,軍方實力派也開始插手人事安排,這更進一步的壓縮了皇權。新興計程車族階層對於現行的人事制度也大為不滿,所以到曹丕時,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由皇帝主導,士族階層大力支援的九品中正制改革。這一制度安排,使人事權重新回到中央,皇權得到穩固。但到晉朝定品級時,只看門第出身,從此士族階層也逐步開啟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到兩晉時,特別是東晉時代,這一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官員任免全部被士族階層所壟斷,寒門出身的人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到士族大家做幕僚出謀劃策,但終其一生是沒法出仕做官的。二是參軍,透過軍功成為一方軍閥,但也只能是成為軍閥,永遠也不可能把持中央朝政的。所以到東晉時,就形成了皇權、士族、軍閥三者的微妙平衡。但隨著士族階層的腐化無能,社會矛盾愈發激烈,最後東晉不可避免的滅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t's sad that many people don't want to help others是什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