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逸影視館

    粽葉飄香,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粽子的時候。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我特別喜歡唱“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

    在這個季節裡,最忙碌的要屬媽媽了。她從超市買回來粽葉、糯米還有花生和毛豆,泡到清水裡,等到粽葉更綠了,糯米更白了,花生和紅豆更飽滿了,就開始包粽子了。一片片粽葉在媽媽手裡左折右疊,再用繩子層層纏繞,很神奇地成了一個個精緻的粽子。沒過多大功夫盤子裡便堆起了粽子山。而我就在媽媽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才能有粽子吃。包好的粽子要煮上半天才能好,等到一開啟鍋,一股濃郁的棕香立即撲鼻而來。

    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讚美。

    我的家鄉在東北的山區。村莊的四周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山上“佳木秀而繁陰”。一條清澈的小溪在巍峨的山澗溢位,淌過炊煙繚繞,雞鳴狗叫的村莊。千百年來,古樸安寧的村莊就這樣靜靜的躺在大山的懷抱中,吸收著大地的靈氣,沐浴著Sunny的

    家鄉的端午節,很多風俗跟外地一樣系百索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凌晨3,4點鐘,母親起床,把事先準備好的五色小繩系在孩子的手脖子上。

    然後用五彩的紙疊了連環小寶燈掛在門楣上,象徵著一年的五穀豐登,衣食無憂。 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裡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

    我同媽媽已離開家鄉多年,但故鄉的山山水水,人情風俗在我心屏上總不能抹去。今年的端午節馬上就到了,我多想問問:親愛的鄉親們,你們又釀端午酒了嗎?

  • 2 # 愛花錢的花花哥

    我是皮哥,我來回答。

    座標:陝西商洛,山區,特困山區,交通極為不便。

    我給大家講講我們那裡的粽子是怎麼做的,從頭至尾。我的家鄉在陝西南部的農村,小時候那裡交通不便,出門出麼都是騎腳踏車,還都是那種二八腳踏車,每天村裡發到鎮上只有一班車。正因為交通閉塞,才形成了一種對於傳統節日更為重視的文化特色。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離端午節還有十幾天呢,村裡的婦女就挨個兒一起去山裡取粽子葉,這種粽子葉是比我們更為偏遠的深山裡才有,我媽當時就和村裡的其他女熱天不亮就起床,帶著饃饃和水,再帶著工具,比如鐮刀和麻繩,就一起進山了。一直到當天晚上天已經很黑了才回來。

    她用麻繩捆著粽子葉,很多很多,扛在肩上揹回來,放在屋子裡。第二天起床,他又馬不停蹄的和其他人一起去山裡割馬蓮,馬蓮就是一直長條狀的草本植物,作為捆綁粽子用的。兩種東西都裝備齊全了,因為這些葉子從山裡帶回來是新鮮的,裡面含有一種毒素,我媽就把這些葉子房子一個小鍋裡去煮,煮個一個多小時撈出來,把水控幹。記得小時候,我就是經常蹲在灶火給我媽燒火的。

     

    再就是準備粽子裡面包的東西,我們那裡一般都不包肉餡,一個是吃不慣肉餡,再就是小時候很窮,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一回肉,平時根本也吃不起。我家一般都是包大豆和稻穀,提前把大豆和稻穀用水掏乾淨了,然而泡在水裡泡一晚上,等它發脹,第二天就可以包了。包的時候儘量把裡面水控幹,一個粽子一般用四個粽子葉,包好之後用馬蓮捆起來。

    我家那個時候,一般都是我媽和我把一起包,我爸手藝好,包的也快,他自己也愛吃粽子,因此每次都包的很多。之後就可以煮了,我們這邊因為大豆和稻穀比較難熟,因此煮的時間比較長。一般都要煮三四個小時,煮熟之後,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網上買撒點白糖才是極好的。因為我們這邊是山區裡面,也沒有什麼大江大河,不像南方還有賽龍舟,我們這裡端午節就是包粽子這一項,這也是一件大事兒。

     

    即使到了現在,粽子到處都有賣的,最起碼粽子葉到處也都有賣的,可是我媽仍然堅持和一些婦女去山裡取粽子葉。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才是最好的,最想的。

  • 3 # 黔村阿杰

    我的家鄉是一個位於貴州省的一個小山村,一年當中會過很多的傳統節日,當然端午節也不例外,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當年的屈原因為蒙冤受罪,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河自盡,後人為了紀念他而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這天各地會舉行包粽子,賽龍舟等等活動來紀念他,我們這邊因為地理條件不允許賽龍舟,所以端午節前後都會包粽子,一般選擇包的都是白米粽,就是選用當地農民自己種出來的糯米不加任何配料用當地的一種粽子葉包好後用水煮熟後即可,一般食用的時候會蘸點白糖,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每年端午節這天都會做雄黃酒給家裡每個人喝,據說喝了以後能防蚊蟲叮咬和毒蛇等,小孩子不能喝酒的就用雄黃酒給孩子們擦身上,用不完的雄黃酒就用來泡一個大蒜和一片肥肉,泡好以後就會用來和艾草一起掛在大門上,如果有孩子被蚊蟲叮咬的時候就用大蒜擦一下,過一會兒就能消毒止癢,一年四季都有用,等到下一年端午節的時候再更換。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習俗,謝謝觀看。

  • 4 # 曲江家學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華人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的說法是,這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但今天我們很多人也都知道了華人過五月五端午的歷史甚至要比屈原投江還要更長,端午還和祛病驅邪有關。

    所以除了包粽子和賽龍舟,關於端午還有句俗語叫:“五月五,過端午。插艾草,掛菖蒲。”這艾草是祛病,而菖蒲則是驅邪用的。

    在我的家鄉泉州,端午節除了粽子、龍舟、艾草等習俗,還有噴灑雄黃酒,給小孩佩帶不同草藥組成的香茹袋等這些普遍的習俗,另有一些自己的閩南特色的習俗,最有名的莫過於“煎堆(閩南語讀作dei)”了。

    “煎堆”,也叫“煎麥堆”,是用麥粉(麵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糖、鹽等其他配料加水調成濃糊,然後下油鍋煎成的。調的過程中要不斷攪拌,到半糊半稠狀最佳,再用少油慢火煎,過程中不停地翻面按壓,這樣煎出來的“煎麥堆”外皮焦脆,內裡嫩彈有嚼勁,十分香甜。

    關於煎麥堆有個有趣傳說。

    因為閩南地區農曆四到五月總是陰雨連綿,民間就傳說每年的這個時節是天空破了所以一直漏雨,於是就效仿女媧娘娘煉石補天之法,煎堆補天。

    後來,這個傳說還被民間豐富了起來,說是當年女媧補天之時,四處收集適合補天的石頭,以淬鍊五彩石,晝夜不休。累了就隨處靠在山頭或人類的屋頂歇息一會兒,那時候的人類還十分弱小,不忍心女媧娘娘如此辛苦,就參照著那煉五彩石的模樣做了“煎堆”,繫上紅線,放在屋頂上,希望對女媧娘娘補天有所幫助。女媧娘娘既不忍心冷落了人類的心意,又不願他們總做這項無用功,就告訴人類煎堆可補五月初五端午梅雨天漏,於是端午做煎堆的習俗就沿襲了下來。

    除了煎堆,泉州有的地方的端午習俗則是會“炊麥粿”。“炊麥粿”,又叫“炊麥箍粿”,也是以麥粉(麵粉)、米漿、糯米飯或番薯粉為主料,加糖等調料調成糊狀,發酵後再用芭蕉葉包起來蒸熟。

    無論是煎堆,還是炊麥粿,現如今不僅僅是端午的食俗,還是泉州很有名的地方小吃。泉州人就是以這種方式儲存和傳承著我們的地方民俗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溫為什麼被自己的親子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