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路水軍大都督

    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93]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齊國失利,龍且戰死,使項羽非常恐慌。派盱臺人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韓信謝絕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武涉遊說失敗後,齊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用相人術勸說韓信,認為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終於說動韓信,但韓信猶豫而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

    漢五年,劉邦趁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約韓信從齊,彭越從梁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聽從張良之謀,劃陳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以北至谷城,為其封地。由韓信指揮此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退兵。

    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與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又用四面楚歌之計,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刎而死。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韓信的部下其實劉邦和韓信都不是掌握得十分牢固。劉邦多次馳入韓信軍中奪取兵權,而韓信不能制。同樣的,劉邦只有靠用這種下三濫手段才能掌控韓信軍,同時也說明了劉邦對韓信軍掌控也不牢固。

    總的來說,兩人在軍中的勢力各自參半。若是韓信留在齊地,劉邦是無法掌控得住的。可一旦劉邦抵達軍中,形勢或許就不一樣了。

  • 2 # az2777

    控制不住,韓信參與垓下之戰的30萬大軍,大部分都是韓信偷襲齊國之後,劉邦增援過去的包括曹參,灌嬰,傅寬,柴武,呂澤,丁復,沒有劉邦韓信叫三分齊國都做不到,更別提三分天下了。

  • 3 # 童年記憶館

    至少有部分士兵會投奔劉邦,韓信雖然帶兵打仗是很厲害,但所帶的將領士兵,都不能完全屬於自己的親信,他只是管理著這個軍隊,而且手下的將領很多都是和劉邦關係很要好的,如果韓信堅持按兵不動,那些偏向劉邦的親信,最終肯定會帶上自己那些士兵齊齊奔向劉邦。正因為韓信手下的很多大將都是劉邦的心腹,所以每次劉邦來到韓信大軍中,都能直接奪取兵權,而韓信也無法去對劉邦有什麼作為,只能趁著劉邦和項羽激戰的時候稍微要挾下,獲得一個齊王,這也是韓信沒有聽從帳下謀士的建議,如果韓信在政治上稍微懂一些都對了,知道培養自己的親信,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至於讓韓信後期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

  • 4 # 國史春秋

    這個根本不用擔心,如果韓信連自己的隊伍都掌控不住的話,還不成了笑話。另外,他怎麼能夠聯百萬之眾,攻必克戰必勝呢!這個大將軍當的也太水了吧!另外,韓信的部隊都是親自操練出來的虎狼之師,與劉邦沒有半毛錢關係,也就是說韓信手下全是嫡系部隊,這樣計程車兵心裡向著誰,自然不言而喻。或許他們把天下大勢看的比韓信還要透徹,都盼著主帥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呢。

    反過來說,項羽之所以派人去遊說韓信,正是因為事情有一定的可行性,三分天下水到渠成。但是韓信是一個性情中人,他既要得利還要圖名,所以把最好的機會失之交臂。而門客蒯通更是苦口婆心的勸說韓信擁兵自立,但是韓信早被劉邦昔日那點“解衣推食”的蠅頭小惠所俘虜。因此,韓信內心也許有過動搖,但他認為無論怎麼做,榮華富貴都是唾手可得,與其被人戳脊梁骨,還不如成就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劉邦。結果很可惜,顯然韓信高估了自己的價值,低估了劉邦的用心。臨死之前,追悔莫及。

    劉邦打仗敗多勝少,每次把兵打光了就把韓信的部隊帶走,他這樣做的目的不外乎兩個:一是韓信的兵戰鬥力強、好用,比起蕭何從關中招募來的一群老弱病殘強百倍;二就是防止韓信坐大,用且防著。最後韓信兵臨齊國城下的時候,劉邦之所以讓酈食其去說降齊國,就是不想讓韓信的實力再次壯大。結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建議,鑽了劉邦沒有下停止攻擊齊國的命令而搶佔了酈食其的功勞,馬上又彙集起了三十多萬雄兵。這就是韓信和資本,但是他不去利用。

    鴻溝議和後,項羽撤軍,劉邦號令韓信、彭越、英布等人追擊項羽,所有人都按兵不動看劉邦的笑話,結果劉邦被項羽一個回馬槍殺了個灰頭土臉。很明顯,沒有韓信的命令,所有人都是一幫隔岸觀火的看客。誰敢譁變?曹參還是灌嬰?沒有一個敢出頭的人。韓信按兵不動,彭越、英布亦如此,劉邦無可奈何。更何況當時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如果韓信的志向大於感情用事,那麼持兵兩雄間自立是很明智的作法。當劉邦將關東之地全部許出去的時候,韓信、英布等人才傾剿而出,聚集百萬大軍,將只剩十萬軍隊的項羽合圍於垓下。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故技重施,一路小跑趕到定陶韓信的軍營,趁韓信還在睡夢中,劉邦抄起帥印揣入懷中。劉邦這一連串嫻熟的動作足矣說明他對韓信一刻都沒有放鬆警惕,同時證明了自己的不自信。如果士兵們都動不動就譁變、倒戈,劉邦根本用不著如此煞費苦心。既便說,劉邦將心腹曹參、灌嬰等人都安排在了韓信的眼皮底下,監視韓信,但是以韓信的謀略除掉他們不過是探囊取物。所以,如果韓信按兵不動,根本不會出現士兵譁變一說,更何況此時的天下還沒有真正屬於劉邦了。就算是劉邦做上了皇帝,如果韓信有所行動,劉邦依然無可奈何。

    劉邦稱帝后,將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管轄下邳一隅。結果兩年後就有人告韓信謀反,而劉邦束手無策,因為他有自知之明,如果和韓信真刀真槍的較量無異於自取滅亡。所以劉邦只能聽從陳平的計謀偽遊雲夢澤,又一次陰了韓信一把。從此以後,劉邦就將韓信放在眼皮底下看了起來。這就說明,即使劉邦成為了天下之主,韓信依然可以興風作浪。所以,如果說當年韓信按兵不動,軍隊就們譁變劉邦,那是對兵仙的一種侮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在同學會上與初戀相遇了該怎麼相處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