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哈哈222哈
-
2 # A阿唯V
不知這個論調是從何而來,我更傾向於是亡於儒生們的筆下的。由於秦始皇的盛世宏業,文人墨客更是多,而且都不甘於被“統一”,所以只要秦始皇有什麼小事都會放大百倍甚至會虛構一些事情來詆譭他。從焚書坑儒到徐福下海求仙丹。一切都十分懸念,這種事情古往今來有無數的案例,潘金蓮 武大郎的愛情故事大家都聽過吧,現在都開始平反了,所以別再說馬蓉是現代潘金蓮了,它不配!同樣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有人說他課徵重稅,但事實秦朝反而稅務不高,由於屯兵制服,所以一直維持低稅收,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但正由於這個制度,所以大量農民兵由於統一後沒仗可打而被歸田,而戰國有名你叫,一直都是征戰連連的,農民兵以往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打仗,而當沒有仗打了以後,很多生活只能靠正常的種田了,生活質量直線下降,要知道以往打仗,秦兵基本殺了敵人都要把人頭或者耳朵割下,用來拿戰功的,這群人嚴格來說就是殺人越貨的不法之徒。放任在民間後果可想而知了。為了管束他們只能系以前的商鞅變法的內容,以法治國,而秦始皇也把除天子外,其他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理念傳下去了,瞬間就把上層社會的權益給傷害了,得罪了上層社會,而又有不穩定的下層社會。中層的文人墨客又不習慣這種統一,結果可想而知了。但由於秦始皇的精明,所以一直都比較穩定。直到秦始皇過身,秦二代就被下面這幫饞臣給帶壞順便把這個偉大的朝代給滅亡了。就好像孫中山建立了民國,然後被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一樣,然後取而代之的漢朝成為了華人5000年的一個代號。
-
3 # hsiaomayi
這個說法我不能同意。
對於秦始皇,我們必須清楚地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周朝建立的封建制度分崩離析後,進入戰國時期,各個封建國家之間已經沒有周朝的共同體,最後的七雄誰都希望富國強兵消滅對手,秦始皇面對的就是最終決戰期。
首先秦能滅六國,絕不可能因為自己實行暴政所以征服了天下,恰恰相反,秦制是當時最為先進的,所以有秦穆公有商鞅變法之後,秦從一邊陲小國,一躍成為強國。這一點,往往被暴政論者故意掩蓋。
其次,秦滅六國之後的實行的是郡縣制,這顯然出乎幾乎所有人的意料,或者說根本沒有幾個人能夠理解其中的意義。這是人類歷史上的最重要的制度創新,是今天全世界都在實行的管理制度:中央集權-郡縣分級-層層依法治理。而封建制度則是土地分割封王封侯,王侯在自己的封地裡面有所有的經濟軍事政治權力,他們共同擁戴一個共主就會,於是各國制度改革法令不一,經濟不通,這極大地限制了人類的發展。對比歐洲,公元五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就陷入了封建領主時代,他們不是像周朝那樣被誰封的,而是自己靠武力維持的一片土地,一群小領主擁戴一個大的領主形成各自的勢力範圍,大領主有點像春秋時代的五霸一樣,全體再擁戴教皇。這個支離破碎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文藝復興後,直到拿破崙在歐洲摧枯拉朽地摧毀了眾多王國才終於走向滅亡。歐洲封建制度在經過類似戰國時代的混戰後,就形成了相當於戰國七雄時代,而拿破崙就相當於秦始皇。最終英國的大陸政策運作,聯手歐洲各國制止了拿破崙,所以雖然拿破崙法典保留下來使歐洲走出了領主時代,進入了郡縣制的現代社會,但歐洲至今沒有完成統一。
第三,就像後世人總是找各種理由說拿破崙的壞話一樣,秦始皇統一之後,反對他的舊勢力也非常強大:舊貴族和期望被新王朝冊封的新貴族怨恨秦始皇打破了自己在封建群內稱王稱霸魚肉百姓逍遙自在的美夢,而依附封建諸侯計程車大夫則失去了擇主而侍自由度,這些反動勢力是推翻秦朝的重要推手。如果不是秦統一中國,而是其它六國之一,繼續分封諸侯的制度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反對勢力十分強大。
第四,秦始皇的最大失誤就是沒有給舊貴族任何緩衝餘地,逼迫他們聯手抗秦了。從儒生的言論和舊貴族的暗殺,秦始皇早逝,到最後的興兵造反,秦立足未穩變險象環生走向滅亡。而也正因為秦的堅決,分封這種限制人民自由的落伍制度在人民的心中已經滅亡了,故漢朝再次統一於劉邦而不是強悍的舊貴族項羽,就很清楚地說明了民心所向:劉邦可以屢戰屢敗而東山再起,而項羽越戰越少,一個四面楚歌就讓他計程車兵軍心渙散。漢朝封了幾個虛的王,算是緩解了一下發夢人,但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終於確立,早過歐洲一千五百多年。
最後,後世的儒生搖唇鼓舌繼續遍地詆譭秦始皇,至今無法消除餘毒,很令人遺憾:蠱惑的言論一旦流傳,是千年也難以消亡的,鼓吹無限制絕對言論自由的,是時候清醒一下了。
如今我們可以輕易讀到全世界的歷史,挑燈夜讀,篤定審視,反省一下我們固執的成見,主動拋棄落伍陳舊的觀點,明辨至今還在欺騙世界的美麗謊言,不亦樂乎?
-
4 # 大秦鐵鷹劍士
大秦帝國就像一束煙花,在歷史的長河裡綻放在黑色的夜空中,絢麗而短暫!我們的秦始皇嬴政大帝則如同燃燒的火炬,他榮耀了秦帝國,也耗盡了秦帝國的元氣。因此對於大秦帝國實亡於秦始皇之手,我是贊同的!說胡亥、趙高這兩個廢才亡了大秦,是對帝國的侮辱!秦始皇至少有三次機會避免秦帝國的滅亡,但是他都錯過了。
其一、早立太子,以穩國政
國之根本在於儲君,前人再怎麼栽樹也禁不起後人不斷的砍伐,就好比現在說的父母的最大成就是看他們培養出了什麼樣的子女!嬴政雄才大略,武功赫赫,手下有精兵百萬,良將千員,但是胡亥將良將謀臣誅殺了,精兵再多也等零!因此嬴政在統一六國後,就應該確立長公子扶蘇的太子之位,不能因為扶蘇能力遠不及自己,就不斷的去錘鍊他,結果錯失了一個帝國英才。
嬴政皇帝第五次巡視天下,在平原津生病了,這時他沒有西歸咸陽,而是北上趙地,目的是去九原傳位,對扶蘇公子作最後一次考評。其實這個時侯,嬴政皇帝完全可以授命丞相李斯去九原郡對扶蘇公子進行考查,並令扶蘇與蒙恬即可啟程來見他,但是嬴政堅持北上。最後一次機會,嬴政將死之際,他將蒙毅將軍調走了,將遺旨交給了趙高,如果蒙毅將軍沒有調走去祈福山川,那麼遺旨由蒙毅保管,那麼大秦帝國不會二世而亡。
其二、緩建工程,以穩民心
天下剛剛統一,六國民心還沒有歸附,秦國民眾已經散佈天下,關中老秦人已經稀少了。當此之時長城、直道、靈渠等超大型工程應當慢慢建,民力用之過甚必然會引起強烈反彈。秦始皇當六國民眾跟秦國民眾一樣習慣秦法;當修長城、修全國直道跟修鄭國渠一樣可以一兩年完工。結果就是這些工程耗盡了天下民力,利了千秋後代卻亡了大秦。如果能將長城、直道、靈渠等工程規劃成一百年建成,何至於大秦二世而亡!
其三、緩擊百越,以存兵力
百越地區當時瘴氣橫生,炎熱無比,當地居民為百越族,雖然適合農耕,但是要征服並化入華夏是一件長久工程!秦始皇傾全國之力征百越,軍隊死傷無數、民眾遷移數十萬去化百越,結果五十萬大軍長期駐守百越,對於中原威懾力基本沒有。如果秦始皇規劃用五十年的時間去化百越,留三十萬大軍鎮守咸陽,那麼六國貴族復辟的星星之火就無法燎原。
回覆列表
一個帝國的覆滅歸罪於一人,確有不妥。歷史上短暫而輝煌的朝代,無不英豪輩出,文明進步,秦、隋,對後世產生莫大影響。帝王也都是傑出的政治家。秦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郡縣制度,等等,都是寶貴的財富。隋的科舉,大運河,等等。
英豪輩出的結果就是大分裂,等著這批人死的死,傷的傷,才又歸於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