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34417402365

    三國演義作為小說主要描寫的是蜀與魏、吳之間的爭鬥,又以寫蜀劉備與諸葛亮尤其多.蜀國其實自劉備伐吳失敗後就已經沒落了,劉關張的陣亡,蜀國已經處於崩塌的邊緣,諸葛亮後來的討伐南疆這段時間還算比較平和,後來6出祁山已經是窮途末路地掙扎而已.此時演義中的諸葛亮已經成為整個小說主人公的支柱了,他一死就決定了蜀的滅亡,後面就算是結尾了.姜維等人的努力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 2 # 荊州紅星

    三國故事經千年口頭藝人錘鍊,,把中華文明智慧精燁和人倫都注入這些三華人物中,所以演繹的三國故事是超越時空的,任何真實歷史人物也比不上這些人物血肉豐滿。諸葛亮先生死後,其實歷史上也更精彩,,,只不過精彩部分,都是黑吃黑,人性的惡暴露出來更多,,,民眾嚮往更多是有秩序的生活,都希望生活在正統王朝之中,,三國結果是三家歸晉,,司馬家族靠陰謀耍詐奪得政權,導致以後來南北朝十六國五胡亂華作俑者,,所以作者也弱化三國後期故事,,實為其民眾稱道的事太少,,人性的亮點少之又少,噁心太多,,全是王朝內部爭權奪利,,,越看越有氣,,所以三國諸葛亮死後,已屬無味,,

  • 3 # 自由的鷹28185386

    這和後世推崇諸葛亮有關,帶有感情色彩。諸葛亮這個角色,是演義刻意濃墨重彩神化美化編寫的,故事精彩紛呈,諸葛出山後,也正是三足鼎立的重要階段。而其死後,姜維的北伐還是給與了不少筆墨,但不能也無法和諸葛亮這個角色並論。而演義也遵循了三國志的歷史主線,最後階段描述,也和正史高度吻和,少了些藝術加工成分,有些朋友就覺得不夠精彩了。

  • 4 # 明越清泉

    所有的書都這樣,包括金庸寫的武俠書,現在的電視編劇就接受教訓,盡力不弄大團圓。留點想頭,叫做犳尾。紅樓夢後四十回要是曹雪芹寫就不是現在這樣了。

  • 5 # 筱泓678

    諸葛亮死後,故事中很少再有出人意料令人叫絕的神機妙算,一直代表著正面形象的蜀漢基本失去了繼續走向勝利的可能性,作為三國故事的核心要素,那種令人充滿期待的戰爭行動已經大為減少。既然智力和情感方面的刺激都被削弱了,當然就有些索然無味了。

    其實這個過程從五虎上將逐一死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但是諸葛亮作為神一樣的存在,留住了最後的希望和懸念,等他退出之後,讀者們從小說前半段中產生的期待已經無可寄託,故事的高潮過去了。

  • 6 # sunjin6278

    大凡一場大劇,精彩紛呈,高潮迭起之時,無不是主角最為活躍的時候,如果主角死了,或者退場了,戲劇也差不多該收場了,劇尾未聲,少了主角,還能有什麼熱鬧處?

    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的主角,有不少,但最為突出的自然是諸葛孔明先生,一旦孔明離去,三國這場大劇也就該收場了,試想主角退去,高潮已過,還能有多少意思呢?諸葛亮是作者著力歐歌刻畫的人物,是全書的靈魂。《三國演義》大力宣揚的是忠君報國思想,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諸葛亮,為突出全書主題,刻畫好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老羅真是煞費苦心,可以說將全書最精彩最高潮的故事情節都賦予給了諸葛亮。從諸葛亮一出場的三顧茅廬,諸葛初用兵的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到諸葛渡江的舌戰群儒,智激孫權、智激周瑜,再到草船借箭、借東風、捉放曹、三氣周瑜、借荊州、取益州、定漢中等等,無一不突顯了諸葛亮的智計殊絕,突顯了諸葛亮一心追隨劉備的輔佐之功。從白帝託孤後,諸葛亮受命於蜀漢危亡之際,安平五路敵的東和北拒、徵南中的七擒七縱、北伐六出祁山與司馬懿的鬥智鬥勇,無一不彰顯了諸葛亮的忠扶幼主,公忠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是人們最喜愛的人物。120章回本的《三國演義》,從第36回元直走馬薦諸葛,到105回武侯預伏錦囊計,諸葛亮在該書中整整活躍了70個章回,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未出山的前三十多個章回,都是為諸葛亮的出山做鋪墊,沒有黃巾大起義,哪有劉關張的應徵入伍?沒有懂卓亂政,軍閥割據,哪有曹操稱雄,劉備顛波?沒有劉備的流離荊州依附劉表,哪有諸葛亮的出山登場?諸葛亮的登場,才真正將《三國演義》引入高潮極致,三國也自諸葛亮的登場開始一步步形成,三國的角逐也自此顯現,諸葛亮的隆中對,正式揭開了三國的序幕,作者也才真正進入了三國的演義階段。可以說,三國鼎立正是諸葛亮一手創造的,是諸葛亮的傑作。從三國的形成,三國的建立,到三國的角逐,無不彰顯了諸葛亮殊絕的智計和心血。也許上天賦予諸葛亮的使命是三分天下吧,但諸葛亮的志向則是一統天下,恢復漢室,這自然與上天所賦格格不入,最終諸葛亮的命運走向悲劇是必然的。隨著諸葛亮的謝幕,三國大戲高潮已過,讀者透過品讀諸葛亮的忠賢仁義禮智信勇,感受到了三國演義的精彩,也讓人們深深喜愛上了諸葛亮這個完美的人物,對諸葛亮的隕命五丈原,自然會抱有深深的遺憾與同情。主角謝幕了,三國歸晉時刻已到來,諸葛亮一心經營的蜀漢也要滅亡,讀者在擁劉反曹反司馬的心理作用下,自然也就存在不願再看下去的心理。而作者羅貫中呢?他傾注大量心血突出主題的三國精彩已過,在後三國時期,自然也要用簡筆來敘述了。

  • 7 # 人物足跡故事

    個人感覺,三國演義,看得就是劉關張、曹操、諸葛亮、孫權、司馬懿之間的鬥智鬥勇,繼關羽死後,張飛、劉備,曹操緊接著去世,這段無疑是精彩的一段,而後諸葛亮(234年)死後,接著就是司馬懿(251年),孫權(252年),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差不多死光了,剩下的全是後生,所以也就有些索然無味了

  • 8 # 獨寫君

    其一、從觀眾的角度看這個問題,與其說三國演義最精彩的部分是魏蜀吳三國的對抗較量,不如說是歷史人物的鬥智鬥勇,與其說是看魏蜀兩國的鬥爭,不如說我們更關注的是諸葛亮劉備對司馬懿曹操,好像與魏蜀兩個國家的關係不大,所以在諸葛亮死後,我們心中的英雄沒了,主角沒了,對抗沒了,自然覺得剩下魏蜀吳的命運與我們何干。

    其二、每個觀眾心中都有自己關注的物件,每個看客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諸葛亮去世之前,我們心中關注的英雄大多已經去世,諸葛亮基本可以說是我們關注的英雄中最後一個去世的了,這發生了量變到質變。英雄和主角皆以離開我們,那我們糾結的心也徹底放下了。

    其三、諸葛亮的去世也基本標誌著三國鼎立,互相牽制鬥爭的對抗遊戲走到了盡頭,司馬家族一家強大,魏國統一已然明朗,看客心中再沒有疑慮。失去對抗的三國那就真的是雞肋了。三國的靈魂是對抗。

    以上三點充分說明,諸葛亮死後《三國演義》已經從高潮到了收尾階段。不論從主角發展,情節推動,歷史必然,都說明《三國演義》接機尾聲,自然覺得索然無味。

  • 9 # 九門提督談收藏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讀《三國》,會瞬間被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與歷史事件所吸引,讓人慾罷不能。但是也有個奇怪的現象,有些人讀《三國》,讀到五丈原丞相歸天以後,就再也讀不下去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同感,簡單分析下,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諸葛亮

    一是小說主流基調。如果拋去對歷史真實事件與人物的認識,大部分人是喜歡劉備方的,因為《三國演義》整部小說都充斥“尊劉貶曹”的基調,人們尊崇劉備的仁德,批判曹操的奸詐。劉備是正統的皇室宗親,雖然落魄了,但是憑藉自己的努力與一幫人的扶持,終於建立了能與魏國抗衡的蜀國王朝,並且在之前的漢中之戰大敗曹操。所以蜀國一旦衰落,就感覺個人很失落,沒有讀下去的樂趣了。

    諸葛亮

    二是情感影響。因為重在描寫劉備,所以劉備方面的人物刻畫也更加細緻,甚至有些被神化。關羽、張飛萬人敵就算了,更主要的是神化了兩個人,一個是常山趙子龍,每一個初看《三國演義》的一般都是雲迷,長得帥,智勇雙全,赤膽忠心,近乎完美。另一個就是諸葛亮,小說在描寫劉備的奮鬥史中,諸葛亮出山是一個轉折點。劉備前期連連吃敗仗,好不容易得了徐庶還被騙走了,等到諸葛亮出山,局勢一步步好轉起來,最終建立了蜀漢王朝。諸葛亮是整個蜀國的中流砥柱,大小事都能迎刃而解,打仗也是常勝,諸葛亮死後,感覺整個蜀國就沒了希望,反正三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所以就乾脆不看了。

    三是小說內容方面。三國前期亂世紛爭,群雄並起,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看著就讓人熱血沸騰,三位君主憑藉各自的能力建立了三國,奮鬥時期的故事總是吸引人的,而成功之後守護江山就顯得有些索然無味了。即使之後有姜維九伐中原、鄧艾入川等比較大的戰爭,但是總感覺沒有前期難麼吸引讀者了。

    諸葛亮

  • 10 # 亙古懷念說史

    相比於其他正史的記載,《三國演義》更側重於劉備集團的故事。而諸葛亮正是劉備集團的關鍵核心人物之一,而且是最後一位去世的核心人物。在蜀漢建國前夕,關羽和張飛都死於非命,馬超英年早逝!劉備稱帝之後,急於為二弟關羽和三弟張飛報仇而討伐東吳,最終被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而病逝白帝城,五虎上將之一的老黃忠也在這一場戰爭中隕落。

    至此之後,劉備集團的重擔基本上都落在了諸葛亮的身上。為了穩固蜀漢政權,諸葛亮充分發揮了自己文韜武略的才能,七擒孟獲,平定南蠻,六出祁山,討伐曹魏,立志克復中原。這些精彩的環節都是《三國演義》後半部分最吸引讀者的地方。

    另外,僅存的五虎上將趙雲常勝將軍的事蹟和後期兩大智囊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鬥智鬥勇也是精彩的看點之一。年邁的趙雲最終還是死在了諸葛亮前面,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司馬懿也基本上是處於一種獨孤求敗的狀態。

    可以說諸葛亮的去世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文臣武將你方唱罷我登場,鬥智鬥勇迸發出無數精彩智慧瞬間的三國時代慢慢落下帷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到底是由多少光子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