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子酒h

     當然有關係

    中國歷史,由統一而分治,由分治而統一,或幾百年一變,或幾十年一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果然如此。

    內亂

    內亂的因素也多。廣義的界定,內亂可以認定為朝廷內部之亂,例如黨爭之亂,例如王權與相權的矛盾。狹義地考慮,所謂內亂,主要是宮廷之亂。而宮廷之亂,又包括因為太子勢力過大造成的動亂,或者因為內宮與外戚勾結造成的動亂,還包括太監擅權造成的動亂,但最主要的,則是因為皇帝本人的昏聵無能,或者濫施暴政造成的內廷與國家之亂。

    中國歷史上,因為內廷之亂造成朝代滅亡與更替的史實最多。以至有人說,西漢亡於外戚,東漢亡於宦官,唐代既亡於宦官,又亡於割據。因此,自宋代開始,對於內廷之亂,特別重視,對宦官與外戚的行為嚴加約束,不容其有任何越軌的事情發生。然而,歷史的諷刺在於,你管得住宦官,卻管不住自己。說來說去,還是皇帝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滅亡的深淵。從這個意義上,所謂“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可以認為,“話說天下大勢,亂久必治,治久必亂”了。

    割據

    割據即軍閥割據。秦末就有軍閥割據,但和後來的情況稍有不同。因為那時的軍閥,大多是有封號的,先封諸侯,以後割據。但社會要求統一的力量強大,所以雖有割據,不能長久,七亂八亂,走向大治。

    東漢亦亡於割據,割據成為主要社會問題,近人所謂“軍閥割據,天下大亂”,正是三國時代的生動寫照。

    唐代同樣亡於割據,安史之亂以後,皇帝的權威已然不復昔日景象。地方軍閥勢力日益強大,與朝廷的關係,和和打打,打打和和,終於不可收拾,釀成五代十國那樣的混亂局面。

    割據反映的主要是王權與軍權的矛盾,所以到了宋代,對於軍人特別警惕,採用各種方式,如最高軍事長官由文官擔任,實行督軍制,高階軍官定期調動,使兵不能識官、官也不能識兵,如此等等。宋代沒有割據,就是北宋已亡、南宋立足未穩之時,各勤王之軍,如韓世忠、岳飛、劉琦等人率領的軍隊,依然嚴格控制在朝廷的領導和監督之下。所以,岳家軍雖聲名顯赫,但皇帝要殺岳飛,依然不是一件難事。

    割據現象直到明代末期才又有所抬頭,以後到了民國時期,又形成新的歷史局面。

    起義

    起義主要是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歷代不絕,但有大小之別。大的農民起義,能致王朝於死命,所以,歷代統治者對於農民起義,無不深惡痛絕。視起義軍為盜匪,必須痛殲之而後快。但事實上,剿殺農民起義,並不簡單。而農民起義的情況,又各個有異。所以,從其動機上看,統治者是對於任何起義都一定要痛而殲之的,而從其效果上看,雖拼命剿殺,也不見得成功。於是既有剿殺,也有招安,軟硬兼施,交替使用。

    邊患

    邊患是自西周以來就沒有真正徹底解決過的大問題。周王朝東遷,就和邊患有關。以後,戰國時期,北方諸侯開始修築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再修造統一的萬里長城,這也和邊患有關。漢武帝八次征伐匈奴,實際上就是邊患之戰。東漢講和親,和親確實起了作用。但進入晉代,北方又亂,於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亂華,成為中國古代史上一段極其慘烈的歷史時期。邊患在唐代未成大害,在宋成為亡國之恨,在明又成亡國之恨。邊患問題之大,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諸如《楊家將》、《說岳全傳》等書的風行,皆與邊患有關。

  • 2 # 東方史證

    唐朝滅亡與關東大旱有關。

    唐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輝煌和影響最為深遠的王朝,唐王朝的沒落和覆滅有諸多原因,如潘鎮割據,安史之亂等等都是對唐王朝傷筋動骨的主要原因,而最為直接的原因當屬黃巢起義,這是壓垮唐王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在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並與朝廷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衝突。乾符二875年,黃巢在山東菏澤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 因為大旱災,官逼民反直接導致了唐王朝覆滅,黃巢義軍攻佔長安,後黃巢敗亡,朱溫篡唐建梁。

    元朝滅亡與黃河決堤水災有關。

    元朝是中國古代武力極強的幾個朝代之一。但是元朝末年,黃河決堤了,中原大地發生了水災。中國古代歷史上關於黃河發水災是經常的,歷朝歷代幾乎都有遇到。但是問題出在哪兒了呢?第一元朝廷高層扯皮,一部分人主張救災,一部分人主張順其自然,這樣前前後後扯了6年,黃河氾濫了6年。第二最後終於下定決心治理吧,各級官員對救災專款各種剋扣最後這些治河的錢糧所剩無幾了。官府把沿岸百姓能用的能吃的都搜刮一空,所有人無論老幼,全部上工地。這樣“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前兆一出,各地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元帝國從此萬劫不復。

    明朝滅亡與旱災瘟疫有關。

    明王朝的覆沒原因也很多,但是自然災害引發的農民起義一樣給明帝國致命打擊。明王朝後期處於小冰河時期,自然災害頻發,整個明王朝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然後最大的內部動盪因素:崇禎年間陝北連年旱荒,而明王朝內部政治腐敗,外有滿清入侵。因為大旱災,陝西爆發了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644年二月,起義軍分兩路進攻北京,三月十八日圍困京師。當時明朝北京發生大面積瘟疫,明軍都受到感染,失去了戰鬥力和抵抗力。李自成起義軍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李自成軍隊在北京也都感染了瘟疫,戰鬥力大為減弱。打不過山海關的吳三桂和從關外外來的清軍。

  • 3 # 北風hxn

    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和當時的所處的環境沒有必然的關係。

    且從秦朝開始,分析各個朝代分崩離析的原因。

    秦代。亡於項羽、劉邦的起義。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秦朝的軍隊並不擁護趙高擁立的胡亥。他們只承認剛毅勇武、仁義遠見的公子扶蘇。扶蘇死後,鎮守北方的蒙恬也被趙高害死。這支30萬的精銳秦軍便對秦朝徹底死心。抱有同樣思想的還有一支出徵南方的趙佗的50萬大軍。以致任憑起義軍將秦國搞得天翻地覆都按兵不動,到最後甚至就地解散也不幫趙高打一場仗。如果這兩支橫掃六合的無敵強軍參與進來,應該沒有劉邦項羽什麼事了。

    由於篇幅所限,後面就簡單說根本原因。

    漢朝,亡于軍閥割據,著名的《三國演義》說的就是這段歷史。

    隋朝,亡于軍閥割據。

    唐朝,亡于軍閥割據。

    宋朝,亡於外族入侵。

    元代,亡于軍閥割據。

    明代,亡於外族入侵。

    清代,亡于軍閥割據。

    這些朝代滅亡都有一個共同點: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皇帝能力水平一代不如一代。以致最後都無法控制國家強力部隊,宋代和明代把軍隊打壓得太過,又使軍隊太過軟弱,結果被外族入侵。

    這就是封建皇權世襲制無法避免的缺點和悲哀。

    所以,封建皇朝改朝換代與環境沒有必然聯絡。

  • 4 # 青燈濁酒自隨緣

    過去有關係百姓活不下去能拿起鋤頭,糞叉,鐵鍬,對抗官兵的大刀,長矛。運氣好的封侯拜相運氣更好的還能當皇帝。以後這種情況基本不會再有了

  • 5 # 人間正道70

    這還用說嗎?天下不過一個大勢罷了。秦始皇還在,陳勝、吳廣敢起義?項羽、劉邦敢造反?陳勝吳廣就只有老實伏劍自刎了。項羽劉邦就只有羨慕嫉妒恨,然後一個只能當一個遊俠,一個只能做一個亭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伍子胥怎麼打敗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