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汀洲自綠
-
2 # 阿燚黃南開
古代考秀才都要讀哪些書?
其實,自隋始開科取士,一直到清末,每朝每代的秀才所讀的書籍不盡相同的。據我所知,我的外曾祖生於清末,他在考取秀才前所誦的書籍,我大舅父曾跟我說起過:按照清朝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者,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即秀才)資格的讀書人,統稱為儒童。儒童入私塾,需先讀《三字經》、《弟子規》、《孝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增廣賢文》、《古文觀止》這些蒙學書,然後才透過縣試考核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成漬佼佼者才取得了秀才之資格。至此,可開私塾考學生了。
當古代學子成了童生,便開始系統地學習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
還有諸子百家叢書:包括《老子》、《莊子》、《呂氏春秋》、《山海經》、《九章算術》等;以及廿五史:
《史記》、《漢書》、《三國志》、《晉書》等;再有就是所謂的閒書:包括四大名著及《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等。
最後還有一點,成為秀才之前,必須努力習練“館閣體”書法。古代科舉,卷面非常重要,明代的文徵明和董其昌就是因為初習舉業時,字寫得差而落第後,才發憤習練書法,最終才成為一代書家的。
-
3 # 悟兮吾兮
古人當官,第一個前提是必須考中秀才。秀才就是指縣州級考試中榜的學員的統一稱呼,又稱茂才,最初指才之秀者。見於《管子.小匡》,自漢以來成為推薦人才的考試科目之一。到了唐宋凡是應舉者統一稱秀才。元明以後稱書生,明清兩代又稱生員,到了現在又叫學生。
古代的考試是由低到高,最初為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直到最高的狀元。
由此可見,一個秀才是從最基本的知識學起,古時秀才必須寫有一手好字,這就要從書法寫作開始,識字習文,從古老的三字經開始,學習百家姓,千字文,慢慢發展到四書五經,再到十三史,直到讀完經史子集。更能知琴棋書畫,懂封建王朝的朝綱體制。
-
4 # 方哲健康生活
古代“秀才”又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漢以來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曾與明經、進士並設為舉士科目、旋停廢,後唐宋間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則稱入府州縣學生員為“秀才”,同時元明以來引申為書生、讀書人的一種稱呼。
要成為真正的“秀才”就要參加科舉考試,南北朝最重此科,當時雖出自薦舉,也有策問;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宋代秀才名銜,無需經過考試取得;但明清時代則不同,秀才得來不易,必須通過幾重考試關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後也不一定能夠應舉。
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遇有國家慶典,會增加恩科,科舉包據鄉試、會試和殿試。參加鄉試要具備“秀才”資格,要取得“秀才”考試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童子試”獲得取錄。“童子試”並非指兒童應試,而是不論年齡,應童子試的都稱童生。成為童生之前接受蒙學,需要學習《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對韻》等以及“四書五經”。但是比較諷刺的是,明代羅圭七次應考都不能透過童子試,捐監後卻在鄉試、會試中連獲第一名。“捐監”指明清“納粟報捐”入國子監為監生,由戶部收捐“備各省賑濟”。
古代秀才要讀的書包據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諸子百家叢書:《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屍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義》、《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說》、《山海經》、《陰符經》、《關尹子》、《亢倉子》、《鬻子》、《公孫龍子》、《鬼谷子》、《子華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傳》、《十洲記》、《列仙傳》、《抱朴子》、《握奇經》、《尉繚子》、《曾子全書》、《子思子全書》、《鹽鐵論》、《說苑》、《獨斷》、《傅子》、《神異經》、《博物志》、《神仙傳》文、《六韜》、《司馬法》、《吳子》、《鄧析子》、《慎子》、《孔子家語》、《孔叢子》、《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太玄經》、《新語》、《新序》、《白虎通德論》、《風俗通義》、《論衡》、《潛夫論》、《申鑑》、《中論》、《人物誌》,廿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宋書》、《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等等。
秀才的考試形式為“八股文”,生員除了經常到學校、學官的監督考核外,還要經過科考選拔,未取者有錄科、錄遺兩次補考機會,方可參加本屆鄉試,即各省舉行的考試,取中者入正榜為舉人。舉人參加會試入榜者為進士,進士有名額限制,僅300名,進士參加殿試前三甲為狀元、探花、榜眼。秀才於鄉試、會試、殿試中均取得第一名,稱為“連中三元”。
可以說,秀才要讀的書雖然多,但是讀完了即使未能及第,也是“滿腹經綸”了。當然也有隻為讀書耗盡一生的,最經典的秀才就是《儒林外史》的秀才范進中舉了,無數“窮酸”秀才就是科舉制度的產物。科舉於1905年清光緒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後宣告結束。
-
5 # 和我一樣933
古代科舉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所以秀才們花很大的精力讀四書五經,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還有《老子》《墨子》《資治通鑑》《史記》等等。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封建統治不斷增強,尤其到了明清時期的文字獄、八股文,除了儒家經典,其它的都是雜書,是旁門左道,雖然加強了封建統治者的統治,但是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其實古代的讀書人跟現代的差不多,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
-
6 # DQ視角
不請自來!
古代的秀才日常讀書主要是以科舉考試為目的,因此書籍主要範疇是在古代經典典籍為主,具體包括:
四書五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禮記、尚書、周易、春秋。
另外還包括諸子百家: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孫子、呂氏春秋、山海經、淮南子、韓非子、鬼谷子等等。
另外還有二十四史。
除此之外,隨著朝代的推遲,如果教學還要看一些啟蒙方面的書籍。
因為要準備考試,雖然古代人獲取知識的途徑較少,但這些書籍加起來也有四十七萬字,而且要全部背下來;這樣考試中遇到也才會知道是什麼意思。
以上供參考!
回覆列表
誠謝邀請!順祝諸位新年快樂,萬事如意。秀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設秀才科,後漸廢去,僅作一般儒生稱呼。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呼府、州、縣學的生員。因分科取士,故稱科舉。宋代以後科舉都用儒學經學。明清兩代以《四書》的文句為題,規定每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部分組成,從起股到束股的四部分,其中都有兩股相互排比的文字,共為八股。世稱“八股文"。應試者作文闡明義理,必須依照朱熹的《四書集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