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以說老子
-
2 # 北冥無鯤
表面上看是在寫王朗,,實則從側面更進一步描述諸葛匹夫!!王朗本想仗著自己才華羞辱諸葛匹夫,,不成想諸葛匹夫魔高一丈,把自己給罵的吐血身亡!更反映出諸葛匹夫的語言組織自己表達邏輯的能力
-
3 # 百邦的詩
亮曰:“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王朗提到:天數有變,神器更易,乃歸有德之人,勸諸葛亮“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諸葛亮聽後在車上大笑道:“吾以汝為漢朝老臣,必有高論,沒想到竟出如此粗鄙之語。王司徒之生平,吾素知之:汝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世;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皆願生啖汝肉!汝既為餡諛之人,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兩軍陣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將歸於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先帝!最後一句: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朗聽罷,一口氣沒上來,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這段確實非常精彩,不但是羅貫中在三國志中根本沒有的歷史記載的情況下,充分發揮想象的原創,而且老版三國電視劇的編劇也在三國演義的原話基礎上進行了改變和加工,總之是非常成功的戲劇衝突情節。
但在歷史事實上,王朗和諸葛亮雖然都是生活在漢末到三國時代的名人,但是兩人從來沒有見過面,更不可能在兩軍陣前互相理論,那麼羅貫中為何特意安排王朗當靶子被諸葛亮罵死,而不是別人這麼倒黴呢?這其中必有緣故!瀚海狼山認為這和王司徒的生平簡歷直接有關。王朗,生於?-死於,公元228年11月,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北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漢代的東海主要是指現在的黃海,現在的山東日照、臨沂東部一直到蘇北沿海一代,都屬於東海郡的範圍,這裡出過不少歷史名人。都以東海人自居。而諸葛亮年輕時候在老家沂南縣,和郯城都屬於今天的山東臨沂市的範圍。因此兩人可以說是老鄉。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後因楊賜去世而棄官服喪,不應孝廉之命。徐州刺史陶謙舉其為茂才,拜徐州治中從事。後升任會稽太守。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也算是做過一方大員。當然這個不小的官,是屬於東漢朝廷的高階官員。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孫策南攻會稽,王朗率軍抵禦,終為其所敗,並在逃亡途中被孫策擒獲。之後應丞相曹操辟命,輾轉數年後才抵達許昌,拜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王國建立,王朗以軍祭酒兼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職。曹丕繼王位時,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政權篡漢正式建立後,改任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代華歆為司徒,進封蘭陵侯。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其孫女王元姬,嫁於晉王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
由王朗的簡歷來看,在漢末的大混亂中,王朗除了被孫策擊敗,丟了漢朝交給他管理的紹興外,基本都是順風順水,步步高昇,最終以高官厚祿壽終正寢,甚至還有死後的諡號。能混的這麼好,被諸葛亮罵“助曹為虐”,肯定是有根據的。王朗顯然是曹操父子篡漢的積極分子。而且王朗最早是漢朝高官,守土無方,被孫策俘虜;又屁顛屁顛的跑到曹操的手下步步高昇。說他是一人事三朝,為三姓家奴也不為過。這種無節操的知識分子,即使飛黃騰達,肯定在過去也是被大家看不起的。更要命的是,王司徒居然是司馬炎的親老姥爺,這明擺著和搞掉曹家的司馬家又有很深的一腿。可以說王朗簡直就是東漢到三國時期,排名第一的政治變色龍。羅貫中特意編排他被諸葛亮當眾罵死,一點也不奇怪。
-
4 # 路漫漫漫漫路
在諸葛亮眼裡,王朗只是一個理論上有一套,並沒有幹實事能力的人,這樣的人遇到孫策這樣一代梟雄,只能是被人兼併。縱觀王朗一生,這樣一個看法基本是正確的。諸葛亮北伐,打的是復興漢室的口號,讓這樣一個能說會道的人死於罵戰之中,既體現了諸葛亮的“能言善辯”,又體現了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正當正義”,可謂是一舉兩得。
演義當中諸葛亮罵王朗,也突出了“折節”一事,從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對於氣節的重視。王朗一生對文化對司法是有一定貢獻的,但就因為曾經的“折節”就被曹操嘲諷,後世又被小說家貶損,也實在是讓人無語了。
-
5 # 蒼山遠客
安排王朗,就是要反襯諸葛亮的聰明智慧。王朗在三國中雖然出現不多,但從有限的文字中,也知道其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曹操身邊庸才是不多,能助曹家奪了漢室江山的人又企是庸才?能身居高位的人能力能差麼?王朗其實也是牛人一個。這樣的牛人竟然被諸葛亮給罵死了,你說諸葛亮口才有多好,看人有多準?罵死王朗其實就襯托諸葛亮神人智慧的神來之筆!
-
6 # 郭桂茂
因為這是作者的封建正統思想的體現。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從奴隸制,封建制,到民主共和制,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其中,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到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這漫漫長夜般的兩千多年時間裡,就是封建制度牢牢控制的社會。殺人無數、功成萬骨枯的封建帝王們,為了牢牢地控制住自己的江山,並使它能千秋萬代地傳遞給自己後代子孫,往往不惜一切地美化自己、神話自己,向老百姓灌輸君權神授的封建忠君思想。劉邦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即出於此心。久而久之,老百姓也就被洗腦了,對皇權頂禮膜拜,絕對忠誠,不敢有絲毫的反抗。
而且,王朗作為漢室舊臣,投靠曹操,被自封為漢室正統的劉備、諸葛亮抓住了把柄,作為不忠不義的叛徒橫加羞辱,氣的吐血而死,這樣的寫法,是符合當時的統治者的政治正確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也許,作者這樣寫,也是向當時的統治者表忠心,以使自己的作品能夠面世,不被查封和刁難的無奈之舉吧!
-
7 # 小小訪客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絕對稱得上千古名罵,這也是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比較隆重的一筆。諸葛亮智慧從古至今仍未後人所推崇,仍智慧的化身,其實語言是人類對智慧的表達,相信大家聽過很多名人的故事,透過語言去化解危機,甚至透過語言去化解國家的危機。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多次犀利的語言技巧化解危機,前面有舌戰群儒,透過語言達成孫劉聯盟,後文書中正式本次問題所提到的,為什麼三國演義作者會寫王朗被罵死出一情節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1.進一步美化諸葛亮的與眾不同的能力;
2.進一步刻畫諸葛亮的完美的個人形象;
3.進一步充實諸葛亮的英雄事蹟;
4.進一步反應他人與諸葛亮的差距。
作者羅貫中為了更好完美的刻畫諸葛亮,王朗成為襯托完美形象的犧牲品,也進一步反應諸葛亮對漢朝的忠心耿耿。
回覆列表
罵死王朗,是老版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一段,而最近二年又網民各種編排修改,著實玩壞了。這段在電視劇中是這麼安排情節的:諸葛亮率領蜀軍出祁山,連勝曹真,魏兵過渭河之西下寨。曹真與王朗、郭淮共議退兵之策。王朗說:“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於陣前,只用一席話語,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大將軍曹真自然不相信王朗的話,但是軍事上一時半會又不能擊敗諸葛亮,於是同意讓上了年紀的王朗到陣前發揮一下口舌之能,等於是有棗沒棗打一竿子再說。
之後就發生了戲劇性的一段劇情。
最經典一句: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朗聽罷,一口氣沒上來,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總結:羅貫中先生討厭王朗。用自己最鐘意的人物挑戰最討厭人的特長。用它的看家本領擊敗他,殺人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