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鑑在路上
-
2 # 明離子
帝王的廟號非常有講究,關於“神”這個廟號,很多人因為宋神宗和明神宗兩個人都得此廟號,覺得它並非是褒義,實際上呢,這個廟號確實有著非常複雜的味道。
首先我們來看看“神”字在《諡法解》中的解法:
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大家可能看不太懂,似乎隱約覺得是個好的解釋,《論語》中有一句話: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意思是堯的功績百姓不知道用什麼稱讚好了,意思是太好了,這就是所謂的“民無能名”。
所以“神”字本意肯定是個褒義的廟號。
但是呢,宋神宗趙頊,在位期間最大的成就就是支援了王安石變法,但是由於步子太大,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有人說,宋朝衰落,以及黨爭的加劇,都和王安石變法有關。
所以,神宗皇帝雖然勤政,官員和百姓的口碑卻不怎麼樣,又不好意思上個貶義廟號,於是就使用了“神”字。
和宋神宗類似的還有明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廟號是明神宗,雖然前期支援張居正變法,開創了萬曆中興,還打贏了萬曆三大徵,但是史學界普遍認為,明朝轉衰也是開始於萬曆朝,所以,也幹了不少好事,大家又不是很喜歡,又不好意思罵,只能用“神”字廟號了。
-
3 # 成都淘房大蝦
關於宋神宗這個廟號的歷史由來,上面各位大拿都說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廢話了,惡意的分析一下為什麼宋神宗會得到這個廟號,大家純屬看個熱鬧。
廟號都是皇帝死後,嗣皇帝(皇帝的繼任者)一朝的文武大臣,大家先打口水仗,然後各方妥協達成的一致意見,嗣皇帝對前任皇帝的廟號還是有很大話語權的。
如果你是一個有功的很牛逼的皇帝,那麼給你一個牛逼的廟號,大家都沒有反對意見,比如唐太宗,宋太宗。
如果你是一個有爭議的皇帝,皇帝的繼任者給力,給他老子弄個過得去的廟號也說的過去。
可惜,神宗的繼任者宋哲宗—趙煦,是一個八九歲的小屁孩,沒有話語權啊!那沒辦法,他老子的廟號由得大臣去掰扯了。
你看啊,神宗和王安石搞變法,什麼青苗法,均輸法,農田水利法……把當朝當官的得罪個遍,嚴重觸犯了他們的利益,這一波當官的心理肯定老大不舒服。
神宗一死,繼位的兒子少不更事,廟號還不由得大臣些說了算。我覺得吧搞不好“神”這個廟號都已經是給宋神宗面子了,說不定差點混一個更差的廟號。
但是呢,古代人講究啊!大家以後還要在老趙家當官,拿薪水吃飯,也不好搞的太難看,所以大家一妥協就弄個說不清楚的“神”的廟號,讓後人說去吧。
明代也有一個神宗,所作所為比宋神宗離譜多了,朝堂,民間口碑都不好,但是他兒子給力啊!明光宗,明神宗長子,雖然死的死得早,但是給老子弄個說的過去的廟號還是可以的。
-
4 # 滄海拾遺錄
趙頊(1048年——1085年),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為宣仁聖烈高皇后,他是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廟號宋神宗。神宗這個廟號確實比較少見,見諸史書只有宋神宗和明神宗萬曆皇帝。那麼,宋神宗駕崩後,繼位的君臣為何上這個廟號?下面就這個問題展開解釋一下。
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商王太甲廟號為太宗、太戊廟號為中宗、武丁廟號為高宗。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西漢建立後恢復了秦朝廢止的廟號制度,但西漢朝廷對廟號的使用十分慎重,並不是所有的漢朝皇帝都有廟號。大家所熟知的有廟號的漢朝皇帝有漢太祖(司馬遷稱漢高祖)劉邦,漢世宗武帝劉徹等。
廟號的選字雖不像諡法那樣立場分明,但是也有褒貶之意。通常情況下,太祖、高祖意為開國立業,世祖、太宗意為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
“神”字在《諡法解》中的解法:
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從“神”字在諡法中的含義就可以看出,神宗這個廟號明褒實貶,意為宋神宗功業不足。之所以給出這樣的廟號,應該與神宗在位期間的幾樁大事有關。宋神宗主要乾了兩件大事,一是熙寧變法,二是元豐改制。前者是由名相王安石主導,意在解決當時朝廷官員機構臃腫,軍費開支巨大,政府財政困難等問題,先後推出青苗法等新法,由於新法存在設計缺陷,各級官員在實施過程中走樣,加上新法損害了大地主舊官僚集團的利益,變法最終失敗。後者也是為了扭轉國家政府機構龐大臃腫的困境,也是受到守成派官員的牴觸而失敗。
因為皇帝駕崩後,廟號是由繼位的皇帝和重要大臣商定的結果,由於繼位的宋神宗兒子年幼,參與商定廟號的大臣大多是守成派,他們既考慮到宋神宗在位期間幾樁大事未能辦成,以及神宗支援的變法和改制損害自身利益,又不敢過於過分報復,因此推出了“神宗”明褒實貶的年號。
回覆列表
宋神宗趙頊(1048-1085),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北宋第六位皇帝。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1067年正月繼位。他的一生,爭議大有點搖擺,可以用這幾個詞語總結一下:神宗初政、熙寧新法、變法失敗、元豐改制、憂鬱而世。
趙頊剛當上皇帝,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每年給遼、西夏大量歲幣,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農民們受不了豪強兼併、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加重,屢屢暴動反抗。值此在此內外憂患之際,召王安石進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新法觸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守舊勢力(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援)的攻擊。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最終變法失敗。
宋神宗面對當時冗官成災、辦事效率低下、得過且過之風盛行這種官僚體制,宋神宗經過深思熟慮,下決心對官僚體制進行改革。史稱“元豐改制”。
宋神宗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雖然搖擺於新(司馬光就是舊勢力)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宋神宗廟號神宗的原因
第二,諡號由繼任者和改革派大臣們商定的。根據當時的大臣說:“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神宗為號者,抑神也者。妙萬物以為言、而難其稱歟。抑天之所啟 、以配大行之廟乎。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蓋聖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當時大臣們和繼任者對於趙頊的功績是認可的,他的變法和改制時起到作用的。
第三,另一種說法,這個諡號是守成派大臣商定的。守成派,就是不願意變法,變法會觸動他們利益,他們不贊成變法。但是趙頊剛駕崩,不敢批評。就想明褒實貶“神”這個廟號。
“歷史的吻痕”求關注,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