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品山103510031901
-
2 # 文字裡的風景
這首詩淋漓盡致的概括了朱棣的豐功偉績,向世人展示了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宣揚國威,七下西洋,海外交流,天下大治,開創盛世。如此壯舉,古今少有。正是因為朱棣卓有建樹,在位期間幹了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世人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正如上面詩中所云,贊美之情,溢於言表。
果真如此嗎?請看名人和史書對他的評價。
李贄(明代思想家,泰州學派一代宗師)的評價:
“中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溫飽,人忘其戰爭,皆我明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梁啟超的評價: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明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於烏梁海以西,西闢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為郡縣。陸運之盛,幾追漢唐,乃更進而樹威於新國。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毛澤東對朱棣的評價: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的比較好。
《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對明成祖評價:
明成祖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透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頂峰。他被譽為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他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譽為一個把帝國南北兩部分統一起來,從而為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
再看《明史·成祖本紀》對朱棣的評價: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刊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透過上面的評價可以看出,世人對朱棣皇帝極盡讚美之詞,唯有少部分稍有微詞的地方就是他篡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且對待建文帝忠臣處理上過狠,不能說是沒有遺憾的。但是金天足赤,人無完人,況且朱棣篡位是事出有因的,是被逼無耐的。建文帝上臺就為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實行削藩,很不地道的逼死幾個皇叔,還派人監視時為燕王的朱棣,隨時下黑手,朱棣此刻將失去的不只是封地、爵位,而是一家人的性命,本來就生性勇猛果敢的朱棣能坐以待斃嗎?奮力一搏,才是英雄本色。如果愚腐等死,只能湮滅在眾人中,不會有後世傳頌的豐功偉績。至於對待建文帝忠臣及其家屬處理上確實過於殘忍,背離了世人的道德準則,這是朱棣人生一大敗筆。
總之,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立有不世之功,不可多得的帝王,雖行為過激,多疑好殺,給世人留下遺憾外,總體來說功大於過,是值得稱讚的偉大帝王。
-
3 # 寒柏隴臥子
這首《長歌行·永樂》,準確的說是對明成祖朱棣的歌頌,而不是評價,更不是客觀公正的評定。
寒柏隴臥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明朝,還算是國富兵強,不似明朝中葉之後,皇帝昏庸,吏治腐敗,朝臣朋黨傾軋,宦官乘機攬權。所以當時的文人墨大都陶醉在吟詩作賦的悠閒生活中,尤其是這一首《長歌行·永樂》,內容中盡是對明成祖朱棣及明永樂朝的歌功頌德、一派讚揚。
【一】明史朱棣簡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以鞏固他的統治。在政治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所有軍政大權統歸皇帝掌握,秦漢以來中央集權的制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發動了“靖難之變”,奪取了政權。1403年,朱棣遷都北京,改元永樂,這就是明成祖。
【二】明成祖的功績和成就
❶朱棣與蒙古和西域諸部多次作戰,繼續鞏固了明朝北部和西北部的邊防,維護了明朝的封建統治。
❷朱棣派遣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和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往來的關係,在早期世界航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❸繼續嚴格執行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對管理國家,治理軍民,完善民風有一定的作用。(注:後來帶來的惡果隨後解析)
❹維護朱元璋頒發的科舉詔令,重新完善了科舉條例,從而使科舉制度臻於完備。(注:但有正有負,弊端後面指出)
❺朱棣遷都北京後,加緊對運河的疏浚,以保證南糧北運,供給國用。經過宋禮、陳瑄等人督工修建,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暢通無阻,歲漕達三百餘萬石。
❻編修《永樂大典》,此書於1407年(永樂五年)編成。全書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是明朝永樂時編纂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大類書。其篇幅之大,蒐羅之廣,繕寫與裝璜之精美,在當時世界文化之林裡,是無與倫比的。
【三】朱棣的不足及過失
❶1399年(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開反叛,以“清君側”的名義,率軍南下。號稱“靖難”之師,發生了一場明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皇位爭奪戰,歷史上稱為“靖難之變”。
朱棣進入南京後,大肆殺戮、進行報復。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大臣賢儒都被殺害。滅族、株連處死達數萬人,稱之為“瓜蔓抄”,當時鎮壓極為殘酷血腥。
❷中央集權惡性發展,朝臣明黨相互傾軋,宦官乘機攬權涉政。
朱棣在奪取皇位的戰爭中,買通當時建文帝身邊的宦官,向他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情報。同時,朱棣身邊又有一些宦官隨軍作戰,立下功勞。因此,朱棣便開始重用宦官,明成祖永樂年間,宦官有了出使專征、監軍、鎮守地方及掌管特務機關等權力。
❸《大明律》是明代統治者實行封建地主階級專政的法律。
在刑法上,《明律》淵源於《唐律》,雖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其各種承自前代,或明代自創的酷刑濫法,是層出不窮。至於錦衣衛東廠獄,殺人最慘,為害最甚。
1420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後,立即在東安門北設定了東廠,用它專門刺探臣民“謀逆妖言、大奸大惡”的事。
❹科舉制度是封建王朝選拔官史的重要途徑。
但自明永樂中後期,出現了行文格式有嚴格規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內容空洞、陳陳相因、千篇一律。明代科舉,弊端百出,各種行賄、夾帶、代考、換卷、頂替等等,不一而足,風氣敗壞。
❺在經濟上,由於地主階級的不斷集中土地,剝削日益加重。貴族、勳戚、官僚和宦官太監掠奪了大量的土地,皇室也佔有“皇莊”。
明代的第一個“皇莊”——宛平縣黃垡皇莊,就出現在明成祖永樂初年。
❻1399年的“靖難之變”以及朱棣稱帝后的屢次北伐,再加上遷移國都、營建北京城垣宮殿等所攤派徵調的賦稅差役,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在加上土地的問題,流民開始越來越多。後來又發生災荒、瘟疫,農民發動起義,比如1420年的唐賽兒農民起義。
-
4 # 銘雅軒主
這首詩是對朱棣的稱頌,不能說是評價。
朱棣做為皇帝其功績也算可圈可點,功績都在詩裡了,無可厚非。
但說到評價,一定是全面的,正面、負面都講的。詩中把永樂帝寫成完美帝王,但是從古至今哪無完美無缺的人。像為了稱帝不擇手段,燕王掃北導至河北山東一帶幾乎成無人區,從山西遷移人口。等等這些都是其不好的面。
從歷史角度上講他算明君,從人倫角度看不是好兒子,好叔父。手段像其父,過於殘忍。
回覆列表
這首詩基本上概括了朱棣的功績。但朱棣的歷史汙點有篡權奪位;因權貴妃之死而誤殺近三千無故宮女的慘案,都是無法向歷史交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