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硤嘉嘉的心靈樂樂園

    1·廟會。古代的江南,那裡的花神廟可以算是一大特色,幾乎各地都可以看到。在農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的生日,所以稱作"花朝節"。是江南人獨特的習俗。當日,江南人家喜相邀去賞花。在花神廟旁邊多有廟會增加了去賞花人的樂趣。

    2花神燈。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江南的人家們喜歡張燈結綵的組織一些燈會,稱作"花神燈"。那時的燈大部分是由半透明的油紙糊的,是多角的,六角的多見,呈傘狀,故也被成為"涼傘燈",燈上面鏤刻的有人物、花卉、珍禽異獸。花神燈是那時不可缺少的一大風俗習慣。

  • 2 # 孛兒只斤仔仔

    說實話,這個問題是非常大的,大到可以寫一套叢書。因自己學識有限,姑且簡略以江南幾個地方為例聊一聊!談的並不能完全請諒解,其他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中國的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然深刻影響著我們大眾的生活,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有的一些傳統民俗已經悄無聲息的消失在歷史滾滾紅塵之中,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傳承、繼承、保護那些優秀的習俗和文化,因為身為華人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江南”在中國歷史文化及現實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地理區域概念,還是一個歷史概念具有極豐富的文化內涵。江南文化的區域範圍相當於今天蘇南、浙江及徽南地區。夏商周時期,北方文化高度發達, 南方則相對沉寂。春秋戰國時期, 吳、越兩國逐漸強大, 江南文化崛起。東晉以後江南已經得到了較好的開發, 經濟開始崛起。中原士族南下。促進了江南文化的轉型與發展。

    《史記》把古代江南的生產、生活方式稱作“飯稻羹魚”、“火耕而水耨”,它不同於北方的旱作農業與遊牧文化,主要是由長江中下游特殊的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條件決定的。

    蘇州的民風民俗

    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蘇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有著二千 多年的歷史。蘇繡中的民間繡與蘇州的地方風俗有著密切的聯絡。刺繡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個支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在人們的衣著與裝飾中隨處可見,還與生老病死、婚嫁壽宴、禮樂儀式等有著密切聯絡,是民俗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據《清嘉錄》載:“在蘇杭一帶婦女制繡香囊絕小,內裝雄黃,稱雄黃包,系襟帶之間以辟邪”。端午節掛香袋,相傳是為紀念屈原投淚羅江殉身而作,世代 相傳,與掛艾虎、穿五毒背心一樣,是五月端午的節令物品,江南地區一直儲存著端午互相饋贈香囊的習俗。

    蘇州甜粥

    蘇州嗜甜的飲食習慣, 糖對於蘇州飲食的影響是無法迴避的。除在飲食方面的應用外, 糖與蘇州民俗、文學、醫療養生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絡, 形成了獨特的蘇州糖文化。祭祀, 是向神靈求福消災的傳統禮俗儀式, 其中祭祖先和灶神是民間常見的祭祀行為。在蘇州, 過年有“上年墳”的習俗以祭祀祖先, 祈求平安與美好。需要注意的是, 其供品僅糖茶與果盒, 顧祿在《清嘉錄》中寫道:“上年墳:攜糖茶果盒展墓, 謂之上年墳。”

    無錫

    惠山泥人以產地無錫惠山而得名, 其作為中國鄉土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據記載:惠山泥人始於明代,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以其造型簡練誇張且富地方氣息而聞名。“紙馬”是一種用木版印刷的紙質神像圖案,是傳統民間木版畫的一種,也稱“甲馬”、“神馬”,始於唐代,百姓祭祀時使用,以滿足人們追求圓滿、吉祥的心理。紙馬藝術形式豐富多樣,造型語言獨特,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情感生活和精神追求,體現了人民大眾樸素的審美觀和民間藝術家們高超的技藝。到清朝乾隆年間,無錫紙馬已成 為貢品,凸顯了其藝術成就。

    杭州

    西湖自古就是杭人天然的休閒娛樂的理想之地, 遊西湖就成為杭人一種特有的風俗習慣和休閒方式。 西子湖畔的杭州人一年四季都可以觀賞到不同的應景之花。每年三四月養春蠶, 是蠶農們一年中最重要的農活。祭祀“蠶花娘娘”、“蠶三姑”等是蠶神崇拜的重大儀式。中元祭祖,正月十五上元節為“人節”, 七月十五中元節為鬼節。

    鎮江

    除夕, 鎮江民間俗稱“三十晚上”, 三十晚上的年夜飯有三道菜餚不能少。第一道菜為紅燒鯉魚, 寓意鯉魚跳龍門, 人往高處走。第二道菜是糖醋安豆頭,以及它的諧音則是祝福全家人在新年裡生活甜甜蜜蜜, 安安穩穩, 說話做事頭頭是道, 吉祥平安;第三道菜為水芹菜, 又稱“路路通”。其意為生活道路幸福長久, 錦繡前程暢通無阻, 萬事就像水芹菜般地順心順意。春節時, 鎮江還有請春酒之俗, 直至元宵節, 民間稱“請春卮”。“卮”, 是酒杯的意思。春卮大多以鹹魚、鹹鴨、鹹肉等臘製品為主, 鎮江有“六碗八碟”之說。唐代鎮江詩人許渾有“且賣湖田釀春酒, 與君書劍是生涯”的詩句。據記載“請春卮”也有延遲到正月尾的, 現在鎮江的“請春酒”習俗仍然存在。正月十五, 鎮江有“元宵燈節”之習俗, 也稱“上元燈火”。

    揚州

    正月裡“玩燈”的習俗起源於漢代祭祀太乙神。到了唐代,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放燈,稱為“上元燈火”。唐代揚州燈市極盛,被稱為“天下第一”,到清代仍很繁華,主要集中在轅門橋(今國慶路)一帶。二月初二對過去揚州的婦女來說,個珍貴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將被接回孃家與父母兄弟團聚。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一個重要的民間節日。揚州的應節活動也很多,主要有吃棕子、劃龍船,除“五毒”、帶“五絲”等等。九月初九稱為“重九”,又叫“重陽”,這一天,揚州人到梅花嶺、蜀岡、司徒廟、文峰塔等處登高,還要次酒持鰲賞菊,茶食店裡賣重陽糕。《望江南百調》雲:“揚州好,重九快吾曹。聯決詢橋同訪豔,振衣海嶺更登高,沽酒晚持鰲。”

    南京

    在“老南京”眼裡,娶新娘、嫁女兒是人生之大事,總要引經據典,搬出“老規矩”來說三道四,這“老規矩”實際上是承襲明代習俗而來。明代的南京,論及婚姻,首先是門當戶對。俗語說“板門對板門,笆門對笆門。”男女兩家有了議婚物件時,第一步是合婚,也就是拿雙方生辰八字去卜館請算命先生合算兩者的八字有無沖剋。合八字”順利通過後,接著就是“傳紅”,俗語叫“下定”,男家一般送以金銀茶果等為聘禮,按常規,有白銀一錠,金如意一隻,取意“一定如意”,另有荔枝、龍眼、魁慄、蜜棗,或加香椽、福橘、木瓜、石榴諸大果及龍鳳喜餅,以示豐盈。茶葉也是主要聘禮,俗稱“茶禮”。“下定”之後,男家就要“看日子”,決定迎娶的“良辰吉日”。吉日前一天,女家要把所有嫁妝送往男 家,是為“鋪嫁妝”。娶親前天晚上,新郎要請2一4名童男子,在新床上睡一夜,稱之“壓床”,俗語云,“婚前童子壓床,婚後子孫滿堂”。親的花轎於申酉之時出發(約下午5一6點,即黃昏時分),擇請4位年輕人各執燈籠一盞,隨彩轎到女家,謂之迎親寶轎。轎至女家,女之兄弟必向男家索要錢財,名為開門錢。新郎到大廳後,主人要獻3次茶,謂之“三道茶”,此時,新娘還呆在床上,要等新郎“三請三催”,才起身沐浴更衣。新娘離家前,其母親、姊妹、嫂子等要向著新娘哭,這叫“哭嫁”,民間有“越哭越發”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蟹爪蘭為什麼要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