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衝萬里

    安史之亂後,趁著唐朝中衰,吐蕃、南詔都曾幹過落井下石的卑劣勾當。渤海國為何不肯藉機,向唐朝發難,或乾脆徹底擺脫唐朝,去實現國家的真正獨立那!在筆者看來,原因有三:其一、自渤海王大欽茂奉行唐化政策,力倡“文治”以來,渤海華人心思定,傾慕華風,嚮往內地。渤海國內,已無復大武藝時黷武、好戰的思潮,自然不會像吐蕃、南詔、契丹、奚等,為攫利而開戰。其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唐朝雖已中衰,但其尚存的實力,亦不是渤海國可以覬覦得。真要同唐朝撕破臉皮,渤海國也不見得能沾到便宜。這一點,吐蕃、南詔就沒有渤海國看得明白。吐蕃、南詔一度侵吞唐朝大片國土,但在唐朝緩過勁以後,接連展開了一系列漂亮的反擊戰,逼得南詔與唐朝重新結盟。打得吐蕃簽訂《長慶會盟》,重申舅甥之好。而後,唐朝又滅了南下的回鶻汗國,重收契丹、奚兩番。當年落井下石的惡鄰們,都被唐朝收拾了遍。唯獨明智的渤海國,能獨善其身。其三、渤海國賴以對唐朝的經貿為其生存根本。在國內不願打仗,打仗又未必能贏的情況下,維持同唐朝的隸屬關係,鞏固對唐朝的經貿往來,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故而,安史之亂剛剛平定,渤海國便立即恢復了同唐朝的關係。當時的唐朝滿目狼藉,渤海國又主動獻殷勤。出於穩定邊疆的考慮,唐代宗這才不計此前渤海國的忤逆,還晉封渤海郡王為渤海國王。而唐朝在恢復忽汗州都督府後,也非常知趣。對待渤海國完全比照於那些半自治的地方藩鎮(如河朔三鎮),基本對忽汗州(渤海國)的各項內務不加干涉。只當渤海國依規上奏王位更迭,或內部的出現其他重大變更,請示朝廷時。唐朝才會行使稽核權,並且,一律照準允之。

    唐朝與渤海國之間的良好默契,使得雙方關係愈發緊密。以經貿為例,幾乎每年都有渤海國的方物運抵長安,有時一年數次。大曆八年(公元773年),渤海王大欽茂於四月、六月、十一月、閏十一月、十二月,先後五次遣使入朝,貢獻方物。平盧鎮南遷淄青後,大批渤海貢使和商旅,隨之雲集至山東,據《舊唐書》記載,大曆年間,淄青一帶“貨市渤海名馬,歲歲不絕”。由於渤海貢使及商旅往還不斷,為有效管理並促進雙邊的經貿往來,唐朝特在登州都督府“城南街東”,設定“新羅、渤海館”。其中的渤海館專以接待過往的渤海貢使和商賈。山東登州也因此,成為了唐渤互市貿易的經濟中心。是時,登州口岸常有渤海國船隻停泊,入唐求法的日本和尚圓仁在登州口岸,就曾見到“渤海交關船同泊彼浦”的場面。繼先前的鴨綠江朝貢道後,史學家又將從渤海王城經過海上,抵至長安的線路,命名為新的朝貢道。為規範管理,唐朝責令淄青平盧節度使兼押渤海,代表朝廷經營、節度有關渤海國的各項事宜。開成年間,渤海國運輸熟銅,來唐貨易,淄青平盧節度使便奏報朝廷,“請不禁斷”。而這也表明,即便中晚唐時期,淄青平盧節度使仍在履行著節制渤海國的職能。

    很多人抨擊唐朝對渤海國,只是名義統治。而且,這種統治,完全是以經貿和文化的緊密聯絡為依託得。但在筆者看來,這種統治關係的含金量,並不比真刀真槍、武力佔領的統治關係低。且不說,雙方經濟、文化的密切交流,促進了唐朝與渤海國的共同繁榮和發展。中唐以後,唐朝與渤海國的關係也非常和睦。誠然,安史之亂期間,渤海國的忤逆,著實令唐朝憤慨。但平息叛亂後,渤海國堅持向唐朝稱臣納貢,主動維繫同唐朝的政治聯絡,當然,唐朝基本也不干涉渤海國內政。但渤海國的長期堅持,化解了唐朝曾經的猜忌。肯定渤海國謙恭敬順的同時,唐朝也把渤海國視為忠實的臣屬。所以,唐朝才會對渤海國有,“朕記人之長,忘人之短”及“卿既盡誠節”的評價。而且,正如前文所言,長期的密切交往,促進了雙方的互相認同和彼此融合。故此,“地雖海曲,常習華風”的渤海國,才能做到同唐朝“疆裡雖重海,車書本一家”。晚唐詩人溫庭筠據此,堅持認為,渤海國與內地“車同軌,書同文”,同屬一個文明,同為一個國家,而這也是對唐朝與渤海國關係的最好詮釋。

    得益於同唐朝的良好關係,渤海國的發展進入快車道。由於,多年交往中,渤海國侍奉唐朝,始終謙良恭謹,跟飛揚跋扈的河朔三鎮,形成鮮明對比。唐朝對渤海國,也是非常信任,並將其視為在東北地區的有力內援。為了制衡河朔三鎮中,位於幽州的盧龍鎮,唐朝決心大力扶持渤海國。基於此種考慮,唐朝默許了渤海國收服黑水靺鞨,渤海王大仁秀時期(公元818年—公元830年),渤海國吞併了忽汗海(即鏡泊湖)以北的靺鞨部族,包括:鐵利、拂捏、越喜、虞婁等靺鞨部族。大仁秀在其地,委任官吏,進行直接管轄。而其餘黑水靺鞨諸部,亦受渤海國控制,黑水都督府隨之解體。除了向北擴張,收服黑水靺鞨,渤海王大仁秀還在東南方向,對新羅大舉用兵。新羅大敗,被迫退至浿江(今大同江),築長城三百里,專以抵禦渤海國。到渤海王大仁秀在位期間,渤海國達至鼎盛。據《新唐書》記載,渤海國建立之初,“地方兩千裡,編戶十餘萬”,人口僅約五十餘萬。待至鼎盛時,渤海國已“地方五千裡,兵數十萬”,人口則至三百萬左右。疆域內化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是時,渤海國經濟繁榮、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並被讚譽為“海東盛國”。

  • 2 # 不惑閒談

    渤海國建立於公元698年,是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同時也包含大量高句麗人,其範圍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北韓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

    渤海國最早稱震國,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震國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並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國開始以“渤海”為號。

    公元732年,渤海國王大武藝的弟弟大門藝出走唐朝避難,渤唐雙方兵戎相見,大武藝認識到不能與唐朝抗衡,最終向唐謝罪,唐玄宗予以赦免。

    之後渤海國瘋狂吸收中原文化,不僅大量派遣譴唐使入唐,而且模仿唐朝的典章制度管理國家,派人抄寫中原典籍送回渤海國。

    經過對中原文化的學習,渤海國步入全盛,時人稱其“海東盛國”。

    安史之亂時,渤海國明哲保身,採取遷都上京等措施以防叛軍侵入。

    公元926年渤海國上京被耶律阿保機攻破,渤海國滅亡。

    渤海國在唐玄宗執政早期接受唐朝冊封,當時唐朝勢力到達鼎盛,而安史之亂後唐朝實力迅速衰退,周邊如吐蕃、回紇等國都曾趁虛侵略唐朝,但渤海國從未趁虛而入,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地理上說渤海國位置偏遠,從陸地上並不與唐朝核心地區接壤,唐朝的黑水都護府更多的是利用當地少數民族武裝進行自衛管理,從渤海到唐朝中原地帶要路過黑水靺鞨、高句麗、契丹、室韋等少數民族的地盤,遠征唐朝不僅會造成國內空虛,而且對軍隊也極為不利。

    第二、海上也不可能,從渤海國走海路要從東北韓海進入北韓海峽後到達黃海再登陸,當時的航海技術非常不成熟,比如鑑真東渡日本基本就是靠運氣,大量的部隊進行渡海作戰,不僅考研航海技術,後勤保障也是很難的。

    第三、唐王朝已經透過文化征服了渤海國,渤海國不斷派遣留學生赴唐汲取儒家文化,這些人中大多數出身貴族官僚世家,渤海國上層統治階層早已被漢文化所同化,文化上對唐朝的認同也讓渤海不會輕易入侵唐朝。

  • 3 # 魏東雙

    名義上是大唐的封貢番薯國,渤海國本身是個主權獨立國家。大唐雖然衰弱,但比遠在邊陲的渤海國要強大。而且半島上還有新羅,也不容他小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銅錢格硬筆書法適合多大的孩子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