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智卿
-
2 # 微聞熱點
辛酉政變前,清朝皇宮大致分為三個派別: 以咸豐帝、載垣、端華、肅順等位代表的皇權派,以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後來的慈禧太后)等為代表的後宮派,以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等為代表的邊緣派。
肅順自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咸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時。
肅順是一位頗有才能的人,肅順掌權後,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肅貪反腐,嚴辦戊午科場案,整頓財政,抑制通貨膨脹;面對大清王朝的頹勢,肅順輕滿重漢,提拔重用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漢族官員,這些人為晚清平定內亂、抵抗外侵做出了很大貢獻。
奕訢是咸豐的親弟弟,為人機智、練達,很有才幹,相比之下,身為皇帝的咸豐卻顯得平庸無能,這就招來了咸豐帝的猜忌,因此,咸豐在政治上疏遠奕訢,奕訢雖貴為親王,但卻沒有什麼實權,處處受到肅順等人的排擠。
1861年咸豐帝病死,咸豐帝臨終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立載淳為太子,第二件事是任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顧命大臣,第三件事是授予皇后慈安“御賞”印章,授予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後才能生效。
在咸豐病重期間,幾乎所有的奏章都有慈禧批閱,說明慈禧實質上已經政,掌握了一定的權利。咸豐帝不可能無所顧忌。
而肅順等顯然是實權派,而且有很大的威信,雖然是咸豐的親信,但是咸豐還是有所防範。
所以咸豐帝這樣的安排顯然是為了平衡權利,讓後宮派和皇權派互相牽制。
有一利必有一弊,雖然權利互相牽制,但是意見不統一政令很難實施,雖然肅順抑西揚東,有意拉攏東宮慈安以壓制西宮慈禧,但是慈安不善權謀,不能成為肅順真正意義上的幫手,八大臣同慈禧矛盾頻發。
慈禧為了對抗八大臣,拉籠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等入夥,奕訢和文祥因為沒能成為顧命大臣一直耿耿於懷,更何況一直受到肅順的排擠,這客觀上把奕訢等人推到了慈禧一邊。這樣慈禧與奕訢的聯盟對抗八大臣就有了優勢,再者,其他七名顧命大臣並不一定都聽命於肅順,以肅順的才智不可能不明白這樣的形勢,另外,肅順雖然大力強勢的改革弊端,抑弊興利,但是並沒有弄權,關鍵的權利還在慈禧那裡,因此肅順篡位的可能性也很小。
太過聰明的人都比較自負,肅順就是這樣的人,雖然聰明能幹,但是放鬆了警惕,也低估了慈禧奕訢一方的能力,最終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將八大臣分開誘騙回北京,各個擊破,以叛變的罪名將肅順斬首於菜市口。
-
3 # 號角催人紅旗飄
從康熙除鰲拜,雍正流放隆科多,乾隆冷落張廷玉圈禁弘曉,嘉慶處置和珅,道光罷官拖津,咸豐罷免穆章阿!基本一朝天子一朝臣皇權巨大。本質上肅順只是個輔佐皇帝的近臣,有才華有能力應該還有對皇帝的忠誠,他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代不會讓祖宗和族人背上謀逆的罪名吧!
-
4 # 歷史課課代表
辛酉政變是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場權利鬥爭,鬥爭的最終結果以兩宮垂簾、親王輔政勝利,八大臣失敗告終,八大臣中肅順被問斬,載垣、端華命自盡,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被貶官,政變的結果徹底打破了咸豐帝苦心構造的政治格局,清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一種政治模式:即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醇親王輔政。清朝也從此進入了慈禧太后掌權的近48年。
有人不禁會問:如果辛酉政變沒有勝利,或者說辛酉政變沒有發生,肅順會不會篡位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兩點:
一、咸豐帝留下的政治格局有效預防了大臣專權或篡位:咸豐帝臨終前對日後的政治佈局是進行了深思熟慮的,他唯一活下來繼承皇位的兒子實在太弱小了。首先他既要預防出現多爾袞、鰲拜那樣欺凌幼主的權臣專權的情況,其次他還要預防出現呂后臨朝,廢立幼主的現象,所以他制定了八大臣輔政、兩宮太后裁決政治格局,讓其相互鬥爭、相互制衡,從而達到政治上的平衡,確保皇帝的最大利益化。但他確實失算了,因為鬥爭的結果一定不會是和平共處,而註定是你死我活。而不論哪一方勝利,皇帝的權利都會受影響。
二、咸豐帝對顧命八大臣的人選安排頗為巧妙:當年順治帝即位後,肅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不久多爾袞就排擠掉了濟爾哈朗,獨自專權。而康熙即位後,輔政的四大臣在資歷最高的索尼去世後,鰲拜處理了蘇克沙哈,拉攏了遏必隆,從而專權秉政。咸豐帝對此是深有考慮的,他既讓他寵信的肅順進去輔政八大臣中,但為了防止肅順一人獨大,又選擇了近枝宗室親王載垣和遠枝宗室端華,同時還有額駙景壽,讓八大臣內部既有合作又盤枝錯節,相互鬥爭,互不統屬,從而都效忠皇帝。這樣就杜絕了肅順的不臣之心。
以上的兩點可以有效的杜絕了肅順企圖架空皇帝、獨裁專權的可能,但是事情的最終發展卻實是咸豐皇帝始料不及的,皇權沒有落在權臣的手裡,反而落到了母后手中,清朝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女主臨朝,垂簾聽政的情況。
-
5 # 2笑該動人2
肅順應該先下手為強,斬殺兩宮太后,一勞永逸的解決恭親王,歷史證明,成大事者不能有婦人之仁!肅順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沒有想取而代之,這一點註定他必敗,應該下死手,接下咸豐的聖旨之後,就應該選擇誅殺同治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辛酉政變。辛酉政變發生在咸豐十一年(也就是咸豐駕崩的那一年)十二月。咸豐帝駕崩於熱河,後由肅順,端華等人護送靈柩回京,走到密雲時被捕入獄。而策劃這一切的正是慈禧。因為事發地在北京又稱“北京政變”。又因諸大臣商議給新君取了“祺祥”作為年號,也稱“祺祥政變”。其實主因還是奪權。因為肅順是看出了慈禧的野心,所以在對待兩宮太后上是抑西揚東的。也就是抑制西宮太后慈禧,抬高東宮太后慈安,以達到相互掣肘,權利平衡的效果。很明顯,慈禧是不同意的,因此引起了她的不滿和憤恨。暗地聯絡奕訢等人發動政變剷除了“顧命八大臣”。
再說一下肅順。肅順生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和同為顧命大臣的端華是親兄弟,也有的說是同父異母,此處存疑。在道光朝就已經做到了正三品。後來咸豐登基,特別倚重他,不論是是權利和名望都達到了人生巔峰。
肅順曾經嚴懲貪腐,有效整頓了自乾隆後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問題。提拔重用漢人官僚,最有名的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這幾位的功績不再贅述了。尤其左宗棠,當他在湖南被人誣陷下獄時,就是肅順聯絡曾國藩等一干大臣上書力保,這才有了依然保留在中國版圖上的新疆。
他還參與過《璦琿條約》。當時,俄國趁二次鴉片戰爭之際,出兵中國東北,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第二年俄華人來敦促清政府趕緊按條約劃定邊界,肅順堅決不同意據理力爭予以回絕,說道:奕山並沒有得到朝廷的認證,也沒有許可權這麼做,這只不過是一張廢紙而已。最後始終沒有談攏。 再說說題主的問題,如果沒有政變肅順會不會篡位。其實說來有八位顧命大臣相互掣肘,想篡位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儘管他後來權威顯赫,盛極一時,但是連個女人也搞不定,更別說篡位這種高風險遊戲了。但是畢竟沒有如果,就是真的有,以後的事情誰又知道呢?畢竟他死的時候只有四十五歲,很年輕。肅順死後曾國藩曾嘆道:此冤獄也,自毀長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