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在南宋初年的幾支抗金有功的軍隊中,吳玠、吳璘兄弟訓練出來的“吳家軍”,可謂名聲甚大,與岳飛、韓世忠的軍隊相比,毫不遜色。

    吳玠本是陝西宋軍的中級將領,在金將完顏婁室、完顏撒裡喝及降將折可求等,統軍西進關中的幾次戰役中,由於曲端等陝西宋軍大將們的懦弱和內訌,致使宋軍在彭原店和陝州戰役中失利,因此,在張浚進入關中指揮諸軍中,削奪了曲端的兵權,轉而提拔了劉錡、吳玠等青年將領,給了他們難得的展露鋒芒的機會。之後,張浚集合關中諸軍,以優勢兵力與金軍援軍統帥完顏宗輔、完顏宗弼,以及完顏婁室的關中金軍的聯軍,會戰於富平,可惜宋軍再遭慘敗,(箇中具體緣由,已在關於富平戰役的問答中予以闡述,這裡不在多說)。

    富平會戰的失敗,對南宋整個關中及川北的防線帶來了極大的危機。由於張浚戰後不負責任地下令各軍各回防地,給了金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機,很快關中宋軍各鎮崩潰,宋將張中孚、趙彬、張中彥、李彥琪等紛紛率部降金,劉錫、劉錡兄弟所部東潰入豫,環慶路守將慕容淯則投奔了西夏。。。。

    面對近乎災難性的局面,吳玠兄弟卻率軍堅決執行了張浚的“扼守蜀口、力保川北”的指示,利用地形上的優勢,於公元1131年3月,在川北的和尚原之戰中,力挫追擊而來的摺合、烏魯和完顏沒立的兩路金兵。當年10月,完顏宗弼親統數萬精兵再攻和尚原,吳玠採取了正面堅守,而以吳璘、楊義等部將繞道包抄之計,大敗金軍,宗弼負傷而逃,權臣完顏宗翰的侄子不魯等二十餘將被俘,宋軍取得了振奮士氣的關鍵一戰的勝利,為宋金兩軍在川北陝南的對峙打下了基礎。

    之後,吳家軍又先後取得對偽齊張中彥部的方山原之戰的勝利;在面對關中金軍統帥完顏撒裡喝傾巢出動時,吳家軍與宋軍田晟部、王彥部配合,在饒風關戰役中,幾乎使得關中金軍精銳盡失。

    公元1134年,危機再次降臨川北宋軍防線,就在宋將關師古降金、以致軍心不穩時。金廷以完顏宗弼為主將、驍將完顏縠英為先鋒、撒裡喝為後援的十萬大軍進行攻伐川北之戰。豰英所部進軍神速,出其不意地拿下了兩次都未能攻克的和尚原。此時,作為川北宋軍主將的吳玠沒有慌亂,他收集了三萬多軍隊退守要道——仙人關,2月27日,空前慘烈的仙人關保衛戰打響,為鼓舞士氣,吳玠、吳璘兄弟都親臨戰陣,並當場斬殺了畏敵而逃的統制郭震,因此全軍上下一心,金軍連續五天的猛攻都被打退,且在宋軍大量配置的神臂弓的射殺下,傷亡慘重。每當夜色降臨,吳玠還派出楊政、王萬年等猛將帶兵夜襲,金軍士氣大為衰落。3月2日夜,自感取勝無望的宗弼,拒絕了撒裡喝、豰英等繼續作戰的意見,下令連夜北撤,不想被城上宋軍發現,吳玠下令開城追擊,兵無鬥志金軍大敗而潰,一路上又遭王俊、張彥等部宋軍伏擊,潰不成軍。此番金國大軍南下之初,撒裡喝等關中金軍將領以為兵力雄厚、掌握先機,應該勝券在握,遂默許官兵們的家眷隨行,以為能移居西川福地,不想遭遇大敗,許多官兵喪妻失子、怨聲載道。。。。完顏宗弼直到退進鳳翔,方才心安,匆匆交割軍務及狼狽北歸,此後,他始終反對進兵四川,也終生未再踏上蜀道了。

    仙人關戰役的勝利,使得宋軍徹底穩定了川北防線,並開始反攻關中,吳家軍也先後參與了攻取秦州、襲擾涇州、攻打鳳翔等諸多戰役,雖各有勝負,但宋軍始終掌握著戰場主動權。公元1141年秋,正當淮西宋軍主力在柘皋之戰中失利之時,吳璘卻率領吳家軍取得了剡家灣大捷,幾乎全殲金將罕札和希卜蘇的軍隊,而部將楊政也於幾天後在寶雞擊敗金軍、邵隆更是連取虢州、陝州二城,直到宋金第二次紹興和議簽定,吳家軍等始終佔據關中南部地域。

    縱觀南宋初年諸將的戰績,吳玠、吳璘兄弟以近乎獨立的力量,連續在關鍵性的戰役中擊敗金軍,一掃之前關中戰場上宋軍的頹勢,這是包括岳飛在內的其他將領們所沒有做到的,吳玠、吳璘兄弟的抗金偉業是絕不應被後人遺忘的。

  • 2 #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南宋將領吳玠、吳璘兩兄弟,雖然知名度不如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但是軍功卓越,雙雙位列南宋七王(南宋高宗、孝宗、寧宗時相繼追封南宋初期的七位抗金將領為七王。即蘄王韓世忠、劉光世為鄜王、張俊為循王、岳飛為鄂王、楊沂中為和王、吳玠為涪王、吳璘為信王)。親兄弟倆俱為開國名將,這在浩瀚的華夏曆史中,也是相當罕見的。

    如何評價他們呢,我從兩個方面軍功、影響力來進行簡述。

    首先說說吳玠、吳璘的卓越軍功。

    吳玠在北宋末年未冠時便以良家子身份從軍。 宋徽宗時,他多次抗擊西夏入侵,又參與鎮壓方臘起義,再破“河北賊”,在軍中初露鋒芒。

    建炎二年(1128年),受統制官曲端之命,率前軍大敗金兵於青溪嶺。 後又奉命東進,收復華州(今陝西華縣)。次年,擊斬宋江餘部起義軍首領史斌。富平之戰時,吳玠領軍力戰金完顏宗弼部。戰後又整編殘部,扼守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吳玠在紹興元年(1131年)至紹興四年(1134年)間,於和尚原之戰、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中屢抗金軍,保全四川,史稱“微玠身當其衝,無蜀久矣”。 可惜在紹興九年(1139年)吳玠英年早逝,孝宗為其輟朝兩日,追贈少師。

    吳璘早年隨兄長吳玠抵禦西夏,自建炎二年(1128年)起領兵抗金,在和尚原之戰、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中立有汗馬功勞。紹興九年(1139年)吳玠英年早逝,吳璘接替吳玠成為川陝方面南宋最高階將領,轉攻為守,主動出擊金軍,多次取得大捷,粉碎了金兵妄圖從西路突破宋朝防線的陰謀。

    乾道元年(1165年),吳璘抵達臨安府,入宮覲見備受宋孝宗與宋高宗恩寵,高宗賜佩刀,孝宗封吳璘為新安郡王。兩年後吳璘病逝,享年六十六歲,孝宗為其輟朝兩日,追贈太師、信王,諡號“武順”。除此之外,朝廷還越級賜給置辦喪事的錢財。

    淳熙三年(1176年),吳玠之子吳拱訴稱“父玠有保蜀功,而爵不稱”,宋孝宗於是追封吳玠為涪王,追贈少師,諡號“武安”,位列南宋異姓七王之一。

    再次說說吳氏兄弟的影響力

    吳玠為克服糧運困難的局面,採取屯田自養等多種辦法。除在興州鼓鑄外,他還於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在河池發行使用銀會子。 銀會子的發行,大大方便了蜀隴貿易,克服了鐵錢與銀錠子的攜帶不便,解決了軍費匱乏的困難。

    此外,吳玠還汰冗員、節浮費,將各軍家屬遷至江南,以節便糧餉。又在沿江教習水軍,以做戰備。他調集戌兵,重修褒城(今陝西勉縣)的廢堰。紹興六年(1136年),吳玠在階、成、西、秦、鳳、興、梁、洋、利九州設定屯田、營田六十餘莊,耕田八百五十多頃,歲收有二十萬石。胡世將稱其“為富國與強兵之資,寬疲瘵遠輸之急……以省饋運而寬民力”

    紹興八年(1138年)七月,吳玠在利州與四川制置使胡世將共商籌運軍餉大計,決定採取水陸並運轉搬折用之法。自此後,宋軍糧儲稍為充足。

    如此可見吳玠不僅保蜀有功,治蜀依然有功,所以川蜀百姓感念吳玠的恩德,在吳玠逝世後紛紛立廟,至百年後仍未改變。

    吳璘接替兄長之位,不僅保治川蜀,更兼陝西諸地,加之年歲綿延,功勞更大,但是因為開禧二年(1206年),吳璘之孫、太尉吳曦發動叛亂,最終被殺。他的黨羽及妻兒、叔父、弟弟等都被處死,吳璘的後裔被朝廷遷往湖廣、浙江一帶。所以只有吳玠的子孫免於連坐,如今川蜀的吳家廟中只供奉吳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遇到過哪些幾個人一起套路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