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心娛樂
-
2 # 蝶戀花56044386
到了一定的年紀再讀經濟和哲學類的書籍,應該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吧!
作為金錢,資金是流通的,這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許多人在摸爬滾打中不斷積累經驗,賺到了錢,成為成功人士。中年時期再讀經濟書,會把自己的經歷融入書本知識,體會更加深刻,理解更加深入。
人生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一些哲理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領會。
另外讀書時不要把範圍侷限在某一類,書是人修煉魅力的法寶,也是改變一個人最有效的力量,放眼世界,博覽群書,與書為侶!
-
3 # 胡蘭英
以前在自己想寫作的事情上,感覺沒遇到過貴人。有次去圖書館借書時,發現星雲大師的書在哲學一欄裡,很好奇地借了一本。
喜歡他的一篇文章,<<誰是你的貴人>>讀後很有感觸。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貴人在那裡?,只要你勤勞,只要你廣結善緣,你自己就是貴人。你勤勞必定得到佐助,你廣結善緣,還怕善緣不來找你嗎?貴人在哪裡?你仁慈,你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明理會知道問題的所在,仁慈會得到別人的尊敬……
在網上還看到星雲大師這樣一段話 沒有信仰也是信仰,信自己,信朋友,信父母,信國家,都是信仰,人一定要相信自己,當你說,我能我會,我可以做得到的時候,都是信。
禪要我們做自己的貴人。
自己閱讀,學認字,讀詩詞,背誦一些詩詞,學寫作,自己勤勞,做自己的貴人。
-
4 # 卷一根馬壩
先說一個故事。
大概十幾年前,我買了很多dvd碟片,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藝術片,那會叫大悶片,只是知道很著名,慕名去買,但以當時的感受去看,就覺得確實很悶,很催眠,不知道為什麼那麼著名。終於有一天鼓起勇氣在碟友們中間說了這句話,沒想到得到了很多支援,大家都有同感。我準備把碟片送給一個朋友,那個朋友說,你留著吧,找一個箱子,把看不懂的電影放進去,過些年在看,或許有新的感悟。
我把那個箱子放在儲物間,直到搬家才翻出來,時間已經過了十多年。我想起那個朋友的話,此時連dvd機器都放壞了,為此又重新買了一臺機器,隔一週或者半個月就看一個,記得看的第一個是伯格曼的電影,那麼迷人。我很感謝那位朋友。
囉嗦了那麼多,只想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知識,以及外加環境都會增長,猶如美玉的溫潤,這些都是歲月的包漿。同時,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人的生理年齡會促使心理年齡的變化,從而看問題的角度,對世界的再認識,都是隨之變化,節奏,寬容度,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也都會隨之變化。
上述種種,就構成了每個年齡階段對金錢的態度以及對哲學的思考,也許可以叫做生存哲學或者每個人的社會學吧,這個時候再去讀經濟學或者哲學著作,其關注點和接受度就會有所提升,從而引發更多的思考和共鳴。
因此個人覺得,還是會有新的感悟的。
-
5 # 向前看xqk
肯定有!誰著人們的經歷,知識面,人生閱歷的增加!
你提問的這些在回過頭去看,看法肯定會發生改變,有新的感悟!
比如:我們上政治課時對馬克思的哲學感到乏味,無聊全是理論大道理,感覺非常的枯燥!
我們在社會中的磨鍊把帶著經歷去反思生活工作事業做人等去在回過頭去看馬克思哲學,真是真理啊?後悔的拍大腿,為什麼當初沒有認真聽學習呢?如果當初學懂了要讓自己的人生少走多少彎路呢?
行為我們看事情的角度發生了改變!以前學習馬克思哲學是為考試而學;現在學習馬克思哲學是為事業而學;在隨著閱歷的增加,學習馬克思哲學是為人類幸福事業奮鬥而學!
比如:我們在山下看山看到看不清楚上山的路,哪條路更好走能快速的達到山頂,在山下是看不清楚的!因為我們看到的只有兩維,前和後的角度!
只有爬到山頂之後,去俯視整個山的路能看的清清楚楚,因為這是我們的視野已經達到了三維,有前後還有上下的視野!
所以說,人們誰著經歷的增加看同一件事情看到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
-
6 # 榕容寅
這個我想應是有的,因為,書本知識與生活實線的融合,理解產生出的(感悟)認知是更為貼切地,認知也更為科學的。草叢文盲者我謝謝邀答了,愚浯的我見笑了。(雖然讀書是能積識更多前人的知識經驗,開闊視界提高適應生活的應對能力,但學讀的是必須與生活現實相結合,也就是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知識是誕生於生活實踐經驗的,所以,人的思維方式,思維開動工作更重要。有如飽學書籍的偉人毛澤東,長征革命路上的戰略指揮應變行為,許多該是書本上讀無地吧!)
-
7 # 國學解讀人生
大家好!我是愛好國學的思維君,現在以我的經歷對這個問題發表一下理解看法!
肯定有,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逐漸開啟,看待事物的角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我們肯定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不懂或不理解的東西突然在成長的某個階段時刻恍然大悟,覺得自己是腦洞大開!這就是不同年齡段人生經歷和智慧不同所致。讀書也是一樣,比如在閱讀較難理解的讀物時,現在我們讀到某句話或某個段子時也許不理解其含義,我們不妨暫時放開它,繼續往下懂,讀得只要能明白和抓住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了,我們再返回來讀那些未理解的段落或句子,溫故而知新,這樣我們肯定有新的領悟!
讀古人的一些精典哲學書籍更是如此,比如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皇帝所在的位置稱為“九五至尊”,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稱呼?原來出自《易經》,易經中用九代表陽,從下往上依次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爻位,從位置來說,九五已上升到中間偏上的位置,再往上發展就會出現物極必反。從卦辭來看,九四卦辭為“或躍在淵,無咎”,意思是龍跳進深潭,沒有災難,君子處境從容,大意可理解為環境或位置基本偏為有利的一方;而九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個就是天子位置了,從卦辭字面也可理解是最好的位置,如日中天,這就是九五至尊的說法來源;如果繼而發展到上九“亢龍有悔”,就是由盛極繼而轉衰之意。這是我個人的理解,當然不同思想經歷的人理解也會有所異同。
古人的精典之作為什麼能經久不衰,原因就是意蘊無窮,幼年時你讀到某一句詩詞可能僅僅是朗讀感覺上的美,中年時當你再想起這句詩詞時你可能已領悟到作者的博大情懷和詩歌意境的無限優美,而當你年老是再回味可能更多從中悟出的思想哲學。
回覆列表
我曾經聽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人在看書時,會對某一個觀點產生極大的認同感。
甚至會認為那個觀點,那句話應該由自己來表述,乃至於會產生對作者的憤恨。
我也曾對某個作者憤恨過。
這個現象很有意思,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一下。
人之所以會產生上述的感覺,是因為什麼呢?
其實也不復雜。
那就是作者所說的就是產生上述感覺的讀者所想的。
也就是說,人在看書時,所認同的東西,往往是人內心想過,但未成邏輯表達的。
那麼提問者的問題就好回答了。
人的想法隨著年齡與知識和經歷是會不斷改變的。
他的想法很可能會有異於過去的他了。
也就是說,他看書時,所接收到的,所能感同身受的,都有可能不一樣。
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新感悟的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