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與美文欣賞
-
2 # 趙日金141
這個問題,不是我感覺是什麼就是什麼的問題。而是要有史料證明。
書院,古時地方上設立的供人讀書、講學的地方,有專人主持,從唐代開始。清未廢除科舉後,大多改稱學校。
本人沒去過尼山書院。至於尼山書院是不是孔子寫《春秋》的地方,很容易推斷,不是。因為孔子時代沒有書院這個名稱。
據呂思勉《中國通史》,《孟子》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所以,孔子教學、寫書,不可能在後人建的尼山書院寫《春秋》。
-
3 # 杜興華51775718998
如果你說的是尼山書院,此建築始建於元朝時期,位於尼山孔廟以北,又名尼山誕育書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尼山書院,即尼山孔廟,位於曲阜東南30公里處的尼山上,是祭祀孔子的廟宇。
元朝末年,尼山書院敗落,至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發起重修,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衍聖公孔弘緒、四氏學學錄孔公璜又用修建孔廟的餘資再次修建。中區有兩院,前為欞星門、觀川亭、大成門、兩廡、大成殿;後為兩廡、寢殿;東區有講堂、土地祠;西區有啟聖王殿、寢殿,毓聖侯祠。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當時魯國陬邑大夫,其封地就在尼山一帶,居住在今天尼山下魯源村。孔子出生在尼山,幼年時期也生活在尼山。後來父親去世後,隨母親遷至今曲阜市區孔廟處生活。孔子死後葬在魯國國城曲阜的泗水邊上。
《春秋》是孔子晚年嘔心瀝血之作。周遊列國經歷了14年之久,他在68歲返魯後,以“國老”身份問政於魯哀公,因此有條件閱讀魯國檔案。他為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張,以便留給後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編纂《春秋》等“六經”。“春秋”之名是代指歷史也。
孔子《春秋》全書遺存16000多字,因此,是孔子根據以前魯國史官記載的歷史檔案修訂而成的。孔子編《春秋》的地點在魯國國都曲阜,極有可能是在魯國的城裡,會經常去史官的檔案館查閱竹籤資料,絕不會是在什麼“尼山書院”裡,因為那個時代沒有這個書院的。
司馬遷《報任安書》中述到: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文中的“厄”是困厄、苦困、苦難、失意的意思,而不是指“尼山”這個地方。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上發生著劇烈的變革,禮崩樂壞,而周禮衰落。孔子希望人們克己復禮,按照以前的方式繼續生活。他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無人接受。困苦之下,失意之後只好寄情於著述立說,寫了《春秋》。
孟子說:“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而“春秋筆法”作為孔子品評歷史人物的一種方法,便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價值取向。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認為:“《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孟子和司馬遷對孔子修訂《春秋》的背景與目的看法是一致的。
因此,尼山書院是後代為紀念人文至聖孔子而建的,並非孔子生前就有,也不是孔子寫《春秋》的地方。
-
4 # 信敏498
《春秋》是古代編年史,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晏子春秋》,《呂氏春秋》等。而孔子編著(有稱編整)的 《春秋,》則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著作。編年史一般都是史官的的職責,所以有春秋之筆的美稱。由於《春秋》的內容包括魯魯隱公至魯衰公,長達二百二十四年的紀述 ,跨度時間之長,一般教書匠很難做到 。這隻有可能在五十歲之後,被任命為中都宰和司寇 時 ,孔子才能施展才能 。有了這樣的職位和職能,還愁沒有地方編纂史書嗎?!但是,當時確無書院的機構。據我所知“書院”一詞始見於唐代,開元六年 才設立麗正修書院 , 後改為集賢殿書院。宋代建立 的書院更多,但大多為講學授道的學府, 沒有涉及編史的記載。所以尼山書院和孔子編《春秋》應該沒有聯絡。
回覆列表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尼山位於曲阜城區東南 三十公里處,原名尼丘山。尼山不算高,但周圍五峰連峙,巒嶂相迭,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景色。尼山的東面,有常年不竭的智源溪,終年流水潺潺,即便是最寒冷的冬季,這一片的蒼松翠柏也都充滿了勃勃生機。
尼山書院坐落在尼山腳下,尼山書院與洙泗書院、石門書院、春秋書院並稱為曲阜的四大書院。
中國的書院講學之風,主要是從宋代開始的。公元1035年,蘇州知府范仲淹將州學和孔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廟學合一”。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對尼山孔廟進行擴建。元朝初期,書院列入了全國官辦系統。1336年,中書左丞王懋德奏請在尼山建立書院,並保舉彭璠為山長,建立了尼山書院。元朝末年,尼山書院敗落。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發起重修。1494年,六十一代衍聖公孔弘緒、四氏學學錄孔公璜又再次修建。如今儲存的尼山書院建築,是清朝道光年間所修建的廟宇。
以前那所獨立的尼山書院,建在尼山孔廟東北的百餘米處,獨為一院。書院內有正房3間,東西廂房各3間,系當年講學授業和紀念孔子的地方。1925年,孔子七十七代孫孔德成再度重修,除修復了尼山孔廟之外,又修復了尼山書院及顏母祠。
尼山書院是中國古代眾多書院中的組成部分,影響面並不算是多麼大,但因為它地處聖人故鄉,與儒家創始人孔子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係,因此也就具有了一些獨特之處。尼山孔廟,因孔子誕生於尼山而建。尼山書院又依尼山孔廟而建,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書院建於聖人的誕生之地。
今天的尼山書院,即尼山孔廟。尼山書院周圍有一千多棵檜柏,棵棵鬱鬱蔥蔥,樹幹筆直,樹冠不大,形似毛筆,被人們稱為文柏、筆柏。古樸的青磚灰瓦隱藏在尼山書院蒼翠的樹木中。
尼山書院共有院落五進,殿堂五十多間,正門名欞星門,欞星門前,立有“大明尼山書院”的石碑。二門名為大成門。寺廟主體建築為大成殿,殿前有兩廡各五間,殿的東、西各有掖門。殿後有寢殿三間,兩廡各三間。東、西兩側門連線兩旁跨院。東院前為講堂,後為土地祠,西院東側連線毓聖侯祠,單成一院。西側為啟聖王殿和寢殿,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寺廟內外有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石碑十餘幢,是瞭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築群歷史沿革的重要資料。
尼山書院紅牆金瓦,院內蒼松林立,古木參天,綠苔滿地,班駁的紅漆木門掩住了一院的幽深,這裡的確是一處修心養性,讀書學習的好地方。
尼山書院東南不遠處有一座四角飛簷的涼亭,相傳兩千多年前,孔子曾經站在這裡往東瞭望沂水河,觸景生情,突感時光流逝,人生易老,不由自主地就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後人在此地建亭紀念,故名觀川亭。
從以上資料分析,尼山書院的建成時間距孔子在世的時間相差的非常遙遠。尼山書院只是後人為了祭祀孔子而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