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踏腳石偏三輪

    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朱翊鈞,明神宗在位期間,前十年奮發圖強,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徵,是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始終“魁柄獨持”,可謂操權有術,從這一點說,他不是一個庸人之輩。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

    他即位於十六世紀七十年代初,終於十七世紀二十年代。當時,正是整個世界處於翻天覆地的大變動時期。中國封建社會也已經發展到晚期,“天崩地裂”,新的生產關係開始萌芽,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也同樣處於由古代社會向著近代社會轉型的劇變前夜。在這個歷史的大變動中,由於幾千年中國封建制度的頑症根深蒂固,加上他沉溺酒色、財貨的心理病態,非但未能使中國跟上世界新潮流,迎來新時代的曙光,相反在他的手裡把明朝推向絕境,加快了其終結的歷史程序。

    萬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鈞的支援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萬曆十年(1582)六月,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朱翊鈞從此開始親政。這次改革,始於萬曆元年(1573),至萬曆十年(1582)基本結束。它是明中葉以來地主階級革新自救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明後期政治、經濟關係新變動的深刻反映。其範圍,覆蓋政治、經濟諸方面。具體步驟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後五年以經濟改革為主要任務。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

    朱翊鈞親政後,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鞏固了漢家疆土。

    萬曆十四年(1586)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身體虛弱,每況愈下,而且很少上朝。最後更是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萬曆十七年(1589),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

  • 2 # 瘋狂的008

    一個九歲的孩子,顯然還沒那個能力去處理複雜的朝政,實際有專人輔助代勞處理,然後用皇帝的名義頒發政令,來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明神宗 朱翊鈞)

    得益於明代“內閣制”這種專業的政務處理團隊,和內庭司禮監決策團隊,兩方互相牽制平衡,不要說是九歲登基的朱翊鈞,就算長大後的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不見大臣,也一樣不耽誤朝政執行。

    九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靠的就是外廷內閣首輔張居正,內庭司禮監太監馮保,兩個機構,兩個人,就是萬曆初年的施政決策者。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廢除了丞相制,使得明朝皇權達到頂峰,還把這項制度寫進了祖訓防止丞相制復辟,壞處就是皇帝的工作量成倍增長。

    後世帝王沒有朱元璋那麼強的事業心(說白了就是懶),或者本身精力不足以處理龐大的朝政,基於不違背祖訓的前提下,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設定了殿閣學士,充當自己的政務顧問團。

    早期的內閣大學士只有顧問的身份,很少有參與決斷的機會,經過幾代帝王不斷完善,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已經形成了一項正式制度,全國彙總來的奏章經過內閣審閱,然後給出具體的處理意見,稱為“票擬”。

    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但皇帝只批寫幾本,大多數“批紅”由司禮監太監按皇帝的意思代筆,為此宮裡還專門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教太監讀書寫字,目的就是讓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利。

    於是明朝就出現了一種高效且互相牽制的政治格局,外廷有內閣處理政務給出票擬意見,內庭有司禮監批紅做出決斷:具體的政務處理由內閣負責,不管皇帝年齡有多大,或者上不上班,實際上朝政該怎麼執行還怎麼執行,而且還不必擔心皇權旁落。

    哪怕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朝中說一不二,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也必須聯合內庭的馮保才能實現政令暢通。(張居正)

    當然,九歲的朱翊鈞著實在張先生和馮大伴手裡吃了不少苦頭,童年基本沒啥樂趣可言,學習文化知識、學習處理奏章、學習怎麼做一位好皇帝、大大小小的“補習班”(經筵、日講)、課外輔助教材(帝鑑圖說、職官書屏)就是他的日常。

    也許正是這種高強度地獄填鴨式教育,造成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壓抑的逆反心理,一遭得以親政,就開始對自己如師如父的張先生和馮大伴展開清算,權臣,自古以來都沒那麼好當的。

  • 3 # 保軍679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神宗是他的廟號,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明神宗即位時,擺在他面前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朝綱,矯除積習” 。這個問題,以後變得更為激烈。按照隆慶帝的佈置,高拱是外廷的顧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宮中,朱翊鈞自然依靠馮保。但是,馮保與高拱的關係非常惡劣。此前,司禮監掌印太監職位空缺,高拱先後推薦了陳洪、孟衝,就是不願讓馮保做掌印太監。神宗自己在登極詔中也命令他們:朕方在沖年,尚賴文武親賢,“共圖化理”,“與民更始”。[18] 馮保此人知書達禮,又喜愛琴棋書畫,很有涵養,所以很受隆慶帝的喜愛。馮保利用皇權更迭之間的權力真空,輕鬆地透過一道遺詔,就驅走了孟衝,自己做了掌印太監。但是,就高拱來說,對馮保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後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給事中程文、吏科都給事中雒遵、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都開始彈劾馮保。由此,一場政治鬥爭勢必不免,鬥爭中,衝突雙方是馮保和高拱,而張居正表面上是幫助高拱的。但實際上,張居正與馮保關係非常密切,早就預謀趕走高拱。 明穆宗末年,高拱為內閣首輔。高拱,“性直而傲”,“持論多偏”,說話隨便,常常為此得罪人。他與徐階有矛盾,在徐階謝政歸裡以後,高拱即“扼階不遺餘力”,為此又與張居正關係破裂,成為冤家對頭。高拱主閣,堅持反對宦官越權,為此觸犯了當時內廷的大紅人太監馮保。馮保遂與張居正內外串通起來,欲置高拱於死地。穆宗去世時,高拱以主幼國危,痛哭時說了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神宗即位後,馮保將這句話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講,十歲小孩哪能決事當皇帝”。神宗聽到這話,“專權之疑,深中帝心”。他不問高拱說此話的背景,是否屬實,即於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將他免職,以張居正取代他的位置。此後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始終堅持自操威柄。他說過“若用舍予奪,不由朝廷,朕將何以治天下! ”高拱一走,高儀也驚得嘔血三日而亡,三位內閣顧命大臣中只剩下張居正一人。同時,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問題也堆積如山。面對著這些重重的困難,這個萬曆帝沒有畏縮不前,為了“皇圖永固”,他以“少年天子”的氣派,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殺予奪在朝廷這根權柄,勵精圖治,推行新政,神宗在位前十年中很有所作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預算2500,是加點錢買V20還是買小米8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