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秋利
-
2 # 文刀沐子
巫儒的最後一個聖人是康有為,俗稱“康聖人",他給我們留下的最大遺產是戊戌″變法",但這″法"怎麼變,他老人家沒說清,至今我們也不知道他要幹啥,好像他變法的目的就是把慈禧搞下臺,讓光緒當一個有名有實的真皇上。
也許他老人家最大的功業就是正本清源,明確巫儒之術是宗教,而且是″國教",為此,他還和曲阜衍聖公孔令貽先生聯名通電全國,″強烈敦請將儒教確立為裹腳"。
正如本帥早就論過的那樣,巫儒首先是一個流氓幫派,其次是一個宗教,再次是一個政治外圍組織。其實曲阜孔二遺族早就認定巫儒是宗教,在元世祖忽必烈時就有″敦請皇上為儒教大教宗"的壯舉,並委派當時的頂級大儒元好問等人到北京跪求三天,皇上才免強接受。
今天宗教和政治犯忌,所以,巫儒餘孽們極盡吃奶之力蠱惑人心,反覆說孔儒不是宗教,好像他們比正宗的孝子賢孫和康聖人還了解孔子,其實是在趨時勢,耍流氓。
除此之外,康聖人還留下一大堆小老婆,不知被誰繼承了,但,有一點很清楚:反正繼承這玩意的不是我。
-
3 # 子愚之言
王陽明,憑著陽明心學上的成就,被世人稱為儒家最後一個聖人。他的知行合一到現在還為很多人所推崇。陽明心學曾東渡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對日本的影響非常大。
王陽明心學主體思想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很多人認為王陽明是唯心主義,其實不然,唯心主義是沒有感受到沒有進到心裡的就不存在。而王陽明並不否認客觀存在的東西,而是心為知之宮。行隨意轉,意隨心動。例如他回答朋友關於花的存在: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是說你不看到一朵花的時候,一朵花靜靜藏在你心深處,說明你看不看它並不影響它在你心裡的存在,只是你不沒看到的時候並不知道它的存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的思想是說人本來就具備了一切條件,只是需要我們自己去透過實踐來去偽存真,留其精華去其糟粕。
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礎上的,知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行就是去實踐,這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出真知相似,但知行合一的實踐是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上的。例如,檸檬是酸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要去吃,才知道它是酸的,如果我們不吃所有酸的東西,那就永遠不知道酸是什麼味道,雖然我們擁有酸這個味覺。
致良知,也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礎上的,它強調人的內心是有良知的,但需要人們不斷去啟用它。良知深深藏在人的內心裡,容易被各種慾念如權錢利色等所誘惑,從而走偏了。“存天理,去人慾”,強調要把內心不好的東西去除,留下良知,以良知指導行為,這就是致良知。這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是成為聖人的過程。良知,就是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任!
王陽明的這些思想不僅是理論,還可以運用到現實中來,他告訴人們,此心具足,不假外求。每個人都有那個條件(都是潛力股),只要不被周遭嘈雜的環境影響,約束自己的行為,嚴格要求自己,總有一天會成功(成為君子還是聖人)!
-
4 # 弘宗起名
王陽明是“知行合一”到現在還為人所推崇,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會這樣。憑著陽明心學上的成就,他也被稱為儒家最後一位聖人,和孔子,孟子,朱熹齊名,陽明心學東渡日本,在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期,影響也甚大。王陽明透過抓住陽明心學的關鍵,探討心學的核心。透過多位名家的解讀,能夠對陽明心學有更加直觀的理解。
提到“知行合一”。這個詞呢,五百年前就有了,是王陽明提出來的,王陽明大概也是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我給大家推薦的就是《知行合一王陽明》。
王陽明,被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聖人,作為史上極少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陽明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經典語錄:
1、“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2、“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3、“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
4、“我以落第動心為恥”
5、“光不僅在燭上”
6、“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7、“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麼?”
8、“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9、他一疑,事就成了
10、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誠意之極,即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則即是“誠意”也。
誠意不僅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時候別人對我們的一種要求、一種期望,更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和期望。
王陽明心學告示世人,在紅塵的生活工作中,透過誠意淨心,事上磨練心境,提升心性,就能獲得“動亦定,靜亦定”的良知力量與智慧。
王陽明提出心是無善無惡的,心即理即萬物.心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根源.以此推之,則萬物亦應是無善無惡的.萬物既無善惡,而心亦無善惡,則人所處的環境因素和內部因素都是無善無惡的!!!
回覆列表
儒家的最後一個聖人不是朱熹,是王陽明。
在中國儒家發展史上有“三個半聖人”的說法,三個聖人是指:孔子、諸葛亮、王陽明;半聖人個是指曾國藩。
成為聖人的評判標準是“三不朽”,即謂立德、立功、立言。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而成為“真三不朽”的人,就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是中國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種凡世的永恆價值。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作為思想家,他開創了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作為軍事家、政治家,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彪炳史冊。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絕頂,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
王陽明獨具一格的心學思想流傳至今,響徹中外,在中國、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高揚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灑脫,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的作用,是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最佳指導思想;同時,它對現代人個性的發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業的開拓進取也都有著有益的啟示。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和致良知的修養學說,旨在呼喚人的本體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的價值和自我人性的修養。
心學思想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社會也具有深刻的意義。面對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生活,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王陽明的心學高揚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灑脫,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讓疲憊脆弱的現代人重新獲得強大的內心,在浮躁的社會中獲得內心的寧靜、充實與幸福,是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最佳指導思想;同時,王陽明的心學對現代人個性的發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業的開拓進取也都有著有益的啟示。
由此,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