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耀歷史
-
2 # 南柯夢說
孫策臨終前,先召見長史張昭,對著張昭說:“中原正亂,憑藉吳越之眾,長江之固,也足以隔岸旁觀了。你們好好輔佐我弟弟,切勿回北方去。”
《張昭傳》中則記載,孫策把孫權託付張昭說:“要是仲謀不能擔當大事,你就自己選擇吧。哪怕不能克敵,回到江西去,也沒什麼好顧慮的。”孫策喊孫權來病榻前,配以印綬及兵符。說:“舉江東之眾,沙場馳聘,決計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你不如我。舉賢任能,運籌於帷幄,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你。”孫策當夜去世,張昭扶起孫權巡視軍隊,並把孫權繼立的訊息上表漢室,並傳達下屬。孫權稱帝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為孫策立廟於建業朱雀橋南。赤烏年間孫權重新整修了孫策墓,並埋下了新的陪葬品,又派太子孫和親祭。
那麼孫策為什麼在臨終前傳位給孫權,而不是親兒子?第一,孫策子嗣年紀少,不足以服眾
雖然孫策在臨終前把身後事託付給張昭,還有自己的兄弟周瑜。但這兩人都是有才能的人,而孫策的兒子才只有十歲,沒有展現出任何過人的才能。剛開始礙於自己的情面會輔助他,一旦舊了難免會出現不臣的表現,甚至會導致江東的混亂,這對於剛剛打下江東的孫策來說是不能忍受的。所以與其傳位給懵懵不懂的兒子,不如傳位給一直跟隨自己的弟弟。而孫權在跟隨自己的過程中早已表現出其能力,足以服眾。
第二,孫權有其過人只能,能發展壯大孫氏的實力
雖然孫策在臨死前評價孫權守成有餘而進取不足,但在其跟隨孫策南征北戰的時候就以表現出了其廣納良言,善待下屬的優良品質。更何況孫權的表現早已得到張昭,周瑜他們的認同,軍隊士兵也早已與孫權混熟。在孫策的各個兄弟兒子中論影響力以無人是孫權的對手,雖然孫權的戰鬥力偏弱,但畢竟還有周瑜周公瑾,孫策可是瞭解周瑜是有逐鹿天下之心。所以內有張昭,外有周瑜,而弟弟孫權更是有野心有能力之輩,所以傳位給孫權才是正確的做法。
第三,孫策一死,恐江東再起波瀾
孫策為什麼會輕易的被人刺殺,正是因為剛剛打下江東,少年得志,過於輕狂,才被人有機可乘。而江東才被打下來,江東本土勢力必定趁其臨死之際起義,更有外面勢力劉表等諸侯窺視。在這重要時候必定有選出一個能夠快速整合孫氏集團勢力的人,去鎮壓各種稍小。而孫權是孫氏集團的唯一人選,孫權的能力可是在官場而不是戰場。所以選他接位是最好人選。
結語:孫策臨死前選擇孫權繼位而不是他兒子,既有對孫權能力的一種認同,也有當時局勢的推動。或許孫策當時也有傳位給兒子的心思,但在外部矛盾跟內部勢力的無影推手之下,既有為了孫氏對江東的統治,也有為自身家人的安全著想。傳位給孫權才是唯一的選擇。
-
3 # 中孚鑑
孫策,字伯符,是孫堅之子、孫權之兄,為東漢末年時期群眾之一。其父孫堅去世後,孫策繼續經營江東,從而他也成為了東吳政權的奠定人之一。然而孫策雖勇猛有智,但後來孫策卻遇刺客身亡,那時孫策二十六歲。不過在孫策臨終前,雖然他有親生子,但是孫策還是把江東交給了他的弟弟孫權接掌。
那孫策遇害後,為什麼沒有把位子傳給其親生子呢?
雖然很多時候是父死子繼的,但當時是處於東漢末年的一個亂世時機。若繼任之人不能勝任其職,不僅不會讓其勢力得到壯大,而且還可能會走向覆滅的。
那時江東在孫策的經營下,從而奠定了東吳政權。也就是說在孫策時,江東已經是東吳的立身之根本。有了資本後,就需要時穩固和發展。
換而言之,孫策就好比打天下的,他衝鋒陷陣勇猛過人,在平定江東前,是主要需要像孫策這樣勇猛的主公,但在平定江東後,雖然主公勇猛不是壞事,但這時東吳所需要的則是知人善用、納言正聽、唯才是舉的主公。就如常說的創業雖難,但守業同樣也難。
在孫策臨終前,他是知道江東所會面對的處境,當時是天下大亂、諸侯相互攻伐之時,孫策若稍有不慎處置不當,可能就會讓江東陷入內憂外患之中。然孫策那時畢竟病重,而其子又頗為年幼,如此若讓其子繼任他的位置,江東可能難歸孫氏所有。
而孫策知道其弟孫權雖然衝鋒陷陣不如他自己,但是孫權在知人善用、唯才是舉、舉賢任能、謙心納言等方面上是強過自己的。他自己一旦去世,江東所需要的是能守業建業之人。若讓其年幼的孩子繼任,又如何能敢保會如此呢!
所以,孫策在臨終前,沒把位子傳給其子,而是傳給了其弟孫權。後來的孫權也沒有辜負孫策對他的寄望,不僅在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取得勝利,而且最終稱帝建立東吳政權,和曹魏、蜀漢三分天下而鼎立。
-
4 # 黃壟軒真人
孫策臨終前,夫人大喬守在房裡不停地抹眼淚。孫策讓夫人大喬坐到床沿上,盯著她的眼睛,拉著她的手,動情地說道:“有夫人如大喬你,此生足矣!”大喬見孫策如此悲觀,更是心如刀絞!忙說道:“若有來世,還做將軍的妻子”。說罷,泣不成聲,梨花帶雨。
孫策和夫人大喬一向感情深好。見狀,不禁也流下了兩行熱淚。
“我已將大位傳給我弟弟孫權了!我死後夫人要以東吳大局為重!因為東吳的大業就是我的命”。孫策話鋒一轉,道出了這樣的臨終囑託。大喬聞言,悲痛欲絕,嚎啕大哭道:“我一定以東吳的大局為重!請將軍放心!”
這是《新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一幕,與《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原著的記述基本一致。
從中可以看出孫策沒有讓兒子繼位,而是讓弟弟孫權繼位,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孫策之子太小,沒有辦法理事。在這樣的前提下,必然由其母親代為理政,或者有輔政大臣輔理朝政。
若東吳真由其母親大喬代為理政,或者是有輔政大臣理政,孫策最擔心的就是外戚干政。東漢末年的衰敗景象就是外戚干政、宦官專權造成的。血淋淋的教訓還歷歷在目。再說東吳最重要的將領周瑜的夫人又是小喬的夫君。這樣外戚內臣各有勢力,矛盾重重,必然分裂。那麼,處於大爭之世的東吳危矣。
第二是孫權的太優秀,有掌握東吳大局的能力。根據《三國志》記載:(策)取印綬與孫權曰:“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權大哭,拜受印綬。
兩項權衡,孫策臨終冒險、頂薦顛覆了一個自古至漢代“立儲”的傳統:以嫡長子為合法繼承人。這件事本身對與不對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件事顛覆了“傳承”的正統觀念,為後世基業長青埋下了禍根。因此,孫權繼位遭到了一幫忠誠的老臣反對和質疑。
孫策臨終囑託夫人大喬以東吳大局為重,實在是話裡有話,意味深長!但孫權的確如孫策所料,統領江東成就斐然,連一代梟雄曹孟德也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縱觀三國英雄,最會生子的莫若孫堅。長子張策,人稱小霸王,次子孫權,成為東吳大帝。這一點,恐怕只有司馬懿、曹孟德、劉玄德都無法相比!
-
5 # 行者
首先孫策死的時候,孫紹才9歲,還沒有掌管東吳的實力。那時,曹操與袁紹正陳兵官渡,準備決戰,孫策想乘此良機進攻許昌,迎奉漢獻帝,可惜被仇家所殺,也使東吳陷入險境。
無論誰贏,曹操和袁紹都會形成一個獨霸天下的局面,到時候勝利者就會南下攻佔東吳荊州等地,而東吳也會陷入困境。東吳還面臨著劉表等強敵,不可忽略。此外,東吳內部也不穩定,許多世家並未真正歸順孫策。
此外,孫紹年幼,難以駕馭東吳文武重臣,因此他不適合當東吳之主。孫權比孫紹年長,而且才能得到大家認可。
儘管如此,東吳諸將還出現了“賓客為禮尚簡”的情形,並不敬重孫權,還是周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在周瑜的支援下,孫權才站穩腳跟,讓東吳文武重臣開始尊重他。
在臨死之前,孫策對孫權說“打天下你不如我,用人,守萬里江山不如你”。孫策認可孫權的實力,當時東吳面臨內憂外患困境,需要有實力的君主,孫紹才9歲,還看不到什麼才能,選擇孫權繼承是理性的選擇。
孫策死後不久,曹操率軍南下,強勢陣勢使東吳陷入恐慌,許多大臣提倡投降曹操。如果東吳的主公是九歲的孫紹,他就無法控制局面,更不能把握東吳的前途,這將使東吳陷入更大的混亂,主戰派和主和派就會決裂,國家就會陷入內憂外患之中。並且,孫權統一了東吳內部,這也體現了他高超的駕馭之術。
結語
便是孫策對東吳現狀和孫權自身狀況所作的分析,認為他的二弟孫權是東吳的不二繼承人。結果也證實孫策的決定是正確的,東吳的確在孫權的手中不斷髮展壯大,成為三國的重要力量。孫策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不辜負父親孫堅的重託,自己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回覆列表
小霸王孫策,東吳政權最的奠基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其成就不在曹操、劉備之下,但是為啥孫策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為什麼沒有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孫權?他有什麼考量,是兄弟情深還是情勢所逼?
1、小霸王到底有多猛孫堅崛起於討伐黃巾軍的戰役,後隨張溫討西涼,平定長沙、零陵、桂林等多地叛亂,因為戰功赫赫,被封為長沙太守,這時候的孫堅也算有一塊根據地,但是孫堅非常想擴大勢力範圍,所以先後殺害了南陽太守張諮和荊州刺史王叡,想要掌握荊州。
如此行徑遭遇了劉表、孔伷等大佬們的一致討伐,迫不得已孫堅歸附袁術,並且參加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成為為數不多取得勝利的隊伍。
討董大軍解散後,袁術指使孫堅進攻劉表,在與劉表的作戰中,孫堅中伏身亡。
此時的孫策才16歲,孫堅留給他的有什麼遺產呢?只有程普、韓當等老將以及為數不多的兵馬,而且這些還受袁術的控制。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孫策巧妙地脫離袁術的掌控,帶著程普等人,利用短短5年時間,渡過長江,攻佔了廬江、吳郡、會稽、豫章等江東四郡,統一江東,此時的孫策的地盤從面積來看已經超過袁術、曹操了,僅次於袁紹。
這等偉業後來的曹操、劉備也不過如此,所以孫策才是東吳政權真正的奠基人!
2、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天妒英才,26歲風華正茂的孫伯符竟然被歷史上的小人物許貢三門客刺殺,不久身亡,留下了方興未艾的江東大業和惹人垂憐的大喬。
孫策有一個兒子叫孫紹,為什麼孫策不傳位給孫紹而是傳位給孫權?
主要的原因就是怕自己的兒子鎮不住,甚至他還怕18歲的孫權也鎮不住!
首先孫策去世的時候才26歲,那麼他的兒子有多大?歷史沒有記載,想必只有幾歲,這樣一個小孩子如何處理剛剛打下的江東事業,如何面臨諸侯並起,逐鹿中原的大勢?
另外孫策去世的時間就是他攻下豫章郡的當年,各地民心未收,同時江東的四大名門對孫氏集團也未認可。
孫氏從孫堅到孫策都是一介武將,而且孫堅擅殺上官,留下的名聲特別不好,所以此時的江東陸,朱,張,顧四大家族還瞧不起孫氏集團,而且一直到東吳滅亡,這四大家族也沒有真正看得上孫家。
在這種外有強敵,內部不穩的情況下,孫策作為英明之主,傳位給最年長的弟弟孫權是最好的選擇。
事實證明他的眼光是對的,孫權保住了江東基業,而且稱帝建立吳政權。
可惜的是,孫權對待孫策確不是很厚道。孫權稱帝后,按照慣例要追封,於是孫堅被追封為武烈皇帝,而傳位給他的孫策卻僅僅是一個長沙恆王!真是替孫伯符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