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沙洲孤鴻24331826

    陰曆是以月亮繞地球一週為一個輪迴,月亮繞地球一週叫“月”,在中國傳統曆法上,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每月的最後一天叫“晦”,《莊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說朝菌活不了一月,蟪蛄活不了一年,無法感受時間的輪迴與變遷。每月的十五、十六是月圓之夜,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蘇軾《赤壁賦》“七月既望”,就是農曆的七月十六。月亮繞地球一週大概需要29.53天。那個小數點被天文學家巧妙的安排成大月30天,叫“大盡”,小月29天,叫“小盡”,基本上是大盡與小盡間隔。每年的除夕在民間叫大年三十,其實很多年份裡的“大年三十”是“大年二十九”,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世界上伊斯蘭曆就是以月相變化來推斷,所以伊斯蘭教有豐富的“月”文化。

    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為一個輪迴,叫“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需365.2425天,這個數字很有意思,0.24天,基本上每4年多出將近一天,於是有了“置閏法”,每隔4年就要多出1天,放在二月份的最後一天。可是如果以百年為計算單位,就閏了25天,而實際閏了24天,那麼仍然會有誤差,於是天文學家又規定,末尾為00的年份要被400整除才算閏年。這樣誤差就小得多。中國在世界上對於曆法的研究遠遠比歐洲人精確。中國元朝時期郭守敬計算出的天文年只與現代計算機計算的資料差26秒,想想古人真是了不起。中國現在所用公曆是與歐美接軌,這種公曆是純陽曆,也叫格利高歷。產生於公元十世紀。對於太陽迴歸年的計算,長時期被教會壟斷,老百姓只要遵守就行。

    地球繞太陽一週與月亮繞地球一週的日期並不是整除的倍數。這裡出現的誤差,也被天文學家巧妙的設定成“閏月”。早在漢朝張衡時期,就制定出“十九年七閏月”的置閏法。地球繞太陽一圈為一個近似圓,把這個近似圓進行24等分,就出現了中國傳統的24節氣,24節氣是以太陽迴歸年為標準劃分的。於是每月就會出現兩個節氣,第一個節氣叫“節氣”,第二個節氣叫“中氣”,兩個節氣基本上相差15天。可是陰曆中出現15號為節氣時,而這個月只有29天,那麼“中氣”就跑到下個月了,這個月就只有一個節氣,只有一個節氣的月份就是“閏月”。這樣太陽迴歸年(陽曆)與月亮圓缺週期(陰曆)就完美地統一起來。在中國,這個揉合了陽曆和陰曆的歷法在清朝被推翻後,袁大總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農曆”。農曆在中國民間習俗中通常被稱為“陰曆”,其實是一種陰陽合曆。現在城市裡都在使用公曆。但是農村仍有傳統習慣。

    中國古代講究皇權“受命於天”,所以曆法的頒佈就成了皇家專利,每年頒佈一次日曆,叫“皇曆”。每年頒佈的歷法陰曆和陽曆的日期對照與去年的都不相同,以致有“隔年的皇曆看不得”的說法,它既包含了兩種曆法的不同演算法,也隱含了“事物在發生變化,不能用老眼光看新事物”的哲理。

  • 2 # 易水寒wt90

    簡單說下曆法紀年的問題。

    現在中國採用公元紀年,這個是西方的紀年方法,採用的是太陽曆。太陽曆以觀測太陽的執行規律而來,一年有365、2425天,因此四年置一閏年,加一天,366天,平年是365天。但是四年加起來又不足一天,於是規定四百年只有99閏年。所以閏年是能整除4的年份,另外整百年能整除400的才是閏年。比如1900年,不能整除400,不是閏年。

    太陽曆起源於古埃及。後在羅馬帝國制定儒略曆,比如七月JuIy是凱撒,八月August是奧古斯都(屋大維),屋大維將2月拿走一天放在8月,8月成為大月,而2月變成平年28天。後來教會制定格里高利曆,一直通行至今。公元紀元將耶穌誕生年作公元元年,之前為公元前,倒推,沒有公元零年。1949年中國開始採用公元紀年。

    中國的歷法屬於陰陽合曆。陰曆最早起源於兩河流域,它是觀察月亮的規律而制定的。陰曆一年十二月合354天。中國的農曆其實就是陰陽合曆。為了調和陰陽曆,華人設定了陰曆閏月,陰曆陽曆差了11天,三年就是33天,大概規律是三年一閏,五年兩閏,七年三閏,十九年七閏。以十九年為一週期。也就是說你十九週歲時,與你出生那年的陰曆陽曆能重合(有可能差一天)。華人把一年分為二四節氣,以此來安排農業生產,因此稱為農曆。傳說曆法始於夏朝,故又稱為夏曆。

    另外中國古代還創造了干支紀年,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子開始,一輪下來六十年。我們的生辰八字就是用干支紀年來算的。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即184年是甲子年。由此可見漢代已經採用了干支紀年。最近的甲子年是1984年。

    另外中國古代還採用年號紀年,大概始於漢代。比如唐太宗貞觀幾年,玄宗時開元、天寶。到明朝時皇帝比較少任內更換年號了,清朝每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是年號。中華民國開始用黃帝紀年,後又用民國紀年。

  • 3 # 方見

    一.陰曆:

    陰曆是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這種計時法最重要的就是方便,在古代計時不方便的環境下,抬頭看下月亮便能知道現在是哪一天,比如“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月亮最圓那天一般就是十五或者十六了。

    陰曆對於航海和捕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能透過月亮不同時期的樣子來判斷潮汐的狀況,當然還有女人的“大姨媽”,這可是延續子孫的大事。現在按照陰曆來過的節日有端午節(五月初五)、中秋節(八月十五)、除夕(十二月三十)等。

    二.現代陽曆與中國陽曆

    1.現代陽曆:現在俗稱的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又叫太陽曆。以太陽為觀察物件的歷法,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像現在的元旦節(1月1日)、勞動節(5月1日)、國慶節(10月1日)等就是按照陽曆來算的。這種曆法在全世界都運用的比較普遍,所以也叫公曆。

    2.中國陽曆:前面說過,以太陽為觀察物件的歷法,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我們常說的“二十四節氣”便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制定出來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再結合十二月建,便形成了年的模型。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除了知寒暖、時令,最大的貢獻便是對農事的指導,透過對天地的觀察,總結出了一套最合適的農耕規律。

    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業生產創高優。雨水春雨貴如油,頂凌耙耘防墒流,多積肥料多打糧,精選良種奪豐收。……三.農曆:

    農曆也叫陰陽合曆,是指由陰曆結合二十四節氣(也叫干支歷,為中國的陽曆)相結合的歷法。為什麼要結合呢?前面說過,陰曆方便觀察時間,而“二十四節氣”合適觀察時令,能指導農事,這在農耕時代可是生存之根本,意義非常重大。但是因為平年為12個月,其中6個大月有30天;剩餘6個小月各為29天;加起來全年一共354天。這比太陽年(365.2422天)要少約10天21小時。如果一直這麼下去,17年後我們就得在夏天過春節了。所以每隔幾年就要閏一個月來進行調整。

    所以農曆是綜合來看的,陰曆加上“二十四節氣”才是一套完整的歷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對自我約束是好事還是壞事?過度約束是否會失去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