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年風雅

    關隴貴族集團擁有強大的實力,隋煬帝看似獨斷專行,其實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內鬥,後來的下揚州也不過是隋煬帝在鬥爭中失利的無奈之舉!

  • 2 # 華夏大歷史

    隋煬帝其父隋文帝楊堅以其不世之才,結束近四百年的戰亂紛爭,一統天下,造出不可一世的大隋。隋煬帝楊廣,上承開皇盛世,卻僅以十餘年光景便敗得一乾二淨,隋之亡,楊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另一方面,楊廣也是有治國之才的,皮日休有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楊廣是隋文帝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就因為這一“次”,大隋走上了不歸路。古人有立嫡立長的習慣,楊廣較楊勇晚出生了一些,如無大的變故,皇位與他無緣。太子楊勇也是英俊人物,其人文才出眾,又有其老爹的悉心栽培,楊廣在爭位一事上,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楊廣在蕭氏的幫助下,做戲近二十年才得到了皇位——這幾乎是大隋衰亡的根源,長年累月的偽裝壓抑,楊廣在精神上已經有些異於常人,頭上徒然沒有壓制,也就難免做出失當的舉動。

    史載楊廣是有戰功的,開皇八年(公元588年),楊廣領隋軍平陳,不過他這一陣並非親力親為,而是躺贏,真正出手的高熲,以及韓擒虎、賀若弼等名將。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突厥進犯,楊廣率眾擊之,無甚斬獲,《隋書帝紀》載,“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虜而還”,由此可見,楊廣並無出眾的領軍能力。

    楊廣繼位後,為防兄弟反叛,先是假傳隋文帝遺囑,迫楊勇自盡,又將蜀王楊秀囚禁。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漢王楊諒於幷州以討伐楊素為名起兵,不久被鎮壓幽禁,而楊勇諸子皆被其殺害。至此,楊廣算是坐穩了江山。從楊廣坐江山的一系列手段來看,他是個心狠手辣的合格的政治家。

    同是大業三年,楊廣厚賜突厥啟民可汗,朝臣頗有微辭,認為對其太過優厚,恐怕養虎為患,以高熲、宇文弼、賀若弼等為首。楊廣遂將這三人處死,蕭皇后的兄弟蕭琮因民賀若弼交好,也被其罷官——楊廣獨斷專行,可見一斑。

    楊廣是很有政治才能的,如果沒有三徵高句麗的“壯舉”,他再花點時間好好地將歷史修改一下,那就是堪比秦皇漢武的一代明君。

    楊廣下詔興建洛陽雄城,的確是死傷無數,但以洛陽為都均衡天下的政治目標還是實現了;楊廣下詔開大運河,史載其勞役繁重甚至到了役使婦人的地步,也的確是令人髮指,但運河上跑的船隻不是假的,它不僅帶來的經濟的發展,更是加速了各族人民的融合。除了這些譭譽參半的大工程,楊廣還在科舉上摻了一腳,雖然最初的目標是打擊天下門閥勢力,但也正是這制度在楊廣手上的發展,才確立了後續千餘年朝廷取士的大方向。

    可以說,楊廣在政治上的“功力”,較古代大多數帝王要深,但他殘暴的方面,也更勝古代帝王一籌,三徵高麗死傷百萬不是虛妄——當然,編隋史的唐人潑些汙水也是可以相見的。

  • 3 # 麻辣隋唐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個很棒的問題!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也是導致大隋滅亡的亡國之君。

    在回答他獨斷專行的動機之前,我們得先確認下,究竟有什麼證據能證明楊廣是獨斷專行?或者說,楊廣的獨斷專行到底到什麼程度?

    首先是同時代人的評價。大唐開國皇帝李淵曾以“獨智”這詞來評價楊廣,意思是楊廣只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這評價顯然吻合獨斷專行特徵。

    其次是一些具體的事情。例如當連續兩次徵高麗損失慘重,且天下已大亂後,楊廣又提出第三次徵高麗。在朝中大臣都保持沉默的情況下(不贊同,但又不敢反對),他最後硬是自己拍了板。又比如,當天下大亂之際,群臣都勸他回關中統籌大局時,他卻非得去揚州,甚至為此當庭杖殺了一位低級別官員。如此行為,自然也夠得上獨斷專行的標準。

    或許有人會說,李淵是楊廣的競爭對手,他的評價難免會有抹黑對手的嫌疑。又比如,歷史上有很多皇帝或領袖都難免會在一些事情上違眾。比如秦王李世民在中原大戰遇到竇建德搗亂時,從李淵到同僚,絕大多數人都呼籲撤軍,但李世民硬是頂住壓力出擊,最後滅了竇建德,一時被誇為少數正確的人。但問題是,萬一李世民沒贏呢?

    因此,獨斷專行其實是一門風險與收益都非常可觀的買賣:贏了,你就是萬眾矚目的英雄;輸了,你就將一無是處。

    而楊廣的年號叫什麼?大業!從制定這年號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楊廣要不走尋常路。而他認為,要實現這一目的的基礎,就是專權。那麼,他是如何一步步做到的呢?

    這就需要提到當時國家系統中最重要的三省六部。三省指負責行政的尚書省,負責制定詔書及向下發文的內史省(唐代也稱中書省),負責稽核詔書及簽署下對上奏章的門下省。儘管隋代還設有秘書省、殿內省(合稱五省),但最重要還是前面提到的三省。六部是指隸屬於尚書省下面的吏部、兵部、戶部、禮部、工部、刑部,負責從不同領域執行尚書省最高長官下達的政務。

    毫無疑問,三省之中,規模最大,權力最重的是尚書省。在楊廣登基的大業初年,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尚書令)與第一副官(左僕射)分別由楊素與蘇威擔任。不過,楊素在大業二年便去世了,蘇威在大業三年被免職。之後,楊廣便有意空缺了尚書令與僕射職務,直接接受戶部、工部、刑部等尚書的彙報,這就把最重要的尚書省大權牢牢握到了自己手中。

    對於門下省與內史省,楊廣的策略是重用副官,弱化權臣的影響力。例如,原職務為尚書左僕射的蘇威被免職後不久,又被楊廣委任為納言,這是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但實際上,楊廣還同樣重用了門下省的副官(黃門侍郎)裴矩,兩人相互構成了制衡。當蘇威再次被免去職務後,楊廣索性讓副官裴矩直接幹正職的活,卻維持其副職身份。同樣,在內史省挑大樑的也是副官(內史侍郎)虞世基,正職則有意空缺。如此,門下省、內史省的長官就比正常官秩要低一整級(正職為正三品,相當於正部級; 副官只有正四品,相當於正廳級),在皇帝面前也更為弱勢,更易被掌控。

    此外,楊廣還讓自己的死忠,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蘊參預朝政,以進一步分散臣子的權力。透過這一步步的運作,楊廣漸漸實現了對國家機構的大權獨攬,成為大隋說一不二的人物。

    那麼,這時候就可以回到題主的問題:楊廣這麼做的動機,或者說政治需要是什麼呢?

    一般來說,皇帝集權通常有兩大目的:一是提高執行效率;二是避免大權旁落。從楊廣的動機看,二者都具備。

    首先,楊廣要創立大業,不提高效率不行。而他利用自己的絕對控制力,也確實幹成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挖掘京杭大運河,比如打破上百年南北朝造成的隔閡,促進長江南北進一步互通往來。

    其次,因隋代的皇位篡自北周,從父親隋文帝開始,到楊廣這一代,都對權臣充滿了防備。所以楊廣對大臣的打壓其實是一種傳承。

    不過,集權也有兩大弊端:一是皇帝決策次數越多,出錯機會也越多;二是皇帝權力越大,大臣對其的糾偏能力也越差。

    事實上,越到大業末年,楊廣與大臣之間的權力不對稱性也越強。這時候,擁有超強控制力的楊廣便能夠根據自己喜好,在一片反對聲中三次動員上百萬的兵力與兩倍於此的民夫,發動徵高麗戰爭。而他身邊的大臣因過於弱勢,除了逢迎之外,很難有勇氣與力量去糾正。

    也正是因這三次戰爭對士兵與平民傷害太大,最終引發天下大亂的局面。大隋因之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琦受傷確定缺席夏季聯賽與騎士隊的比賽,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