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產映像
-
2 # 強子農村事
近段時間以來,天氣陰晴不定,總是頻頻下雨,加上又是高溫季節,不少飼料出現的發黴,結塊的現象,這是黴菌毒素滋生嚴重的現象。其實在飼料貯存過程中,黴菌毒素時時刻刻都在產生,只是開始的時候表面是看不出的。

黴菌是生命力和繁殖力都非常強的一種真菌微生物,喜愛溫暖潮溼的環境,一有合適的環境就會大量繁殖,在我們生活和生產中無處不在。夏季是養殖魚類生長最快的時期,同時夏季高溫多雨,天氣潮溼更是為黴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在水產養殖中飼料儲存不當或儲存時間太久都會導致黴菌毒素的滋生。很多時候,雖然表面上看不出飼料、飼料原料已經發黴了,但是實際上已經被黴菌毒素汙染了。

黴菌毒素的對於養殖動物的危害是挺大的,在水產養殖中對魚的危害主要有:
1.損傷肝臟和腎臟等實質器官。由於肝臟是動物機體的主要物質代謝器官和解毒器官,黴菌毒素經腸道消化吸收進入機體內,首先是對肝臟造成損傷,造成肝細胞的受損,壞死,影響肝臟的正常生理功能,經過血液迴圈系統到達身體各處的黴菌毒素還可造成腎臟等其他實質器官的損傷。
2.動物的生長速度放緩,餌料係數增大,影響經濟效益:一是黴菌本身是腐生真菌,生長繁殖需要利用飼料及原料的營養物質,這樣就會造成飼料的營養被破壞,從而導致餌料係數增大,二是黴菌毒素能夠影響機體正常的吸收功能。黴菌毒素的存在還會損傷腸道內壁的黏膜細胞,造成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造成生長速度放緩,餌料係數增大。
對於飼料中的黴菌毒素我們一般是使用脫黴劑來吸附,來降低飼料中黴菌毒素的數量,減少黴菌毒素造成的傷害,但這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雖然減少黴菌毒素的含量,但並不能完全的清除。
如何減少黴菌毒素對魚類的傷害?
首先在購買飼料的時候選擇生產日期是近期的飼料,在飼料存放的時候控制儲存場所的環境條件如:溫度、溼度以及水分,抑制黴菌毒素的滋生。
其次在投餵飼料的時候新增保肝護膽的膽汁酸。膽汁酸可以促進肝臟的解毒和排毒,刺激肝臟分泌膽汁,透過腸肝迴圈,把體內的毒素、黴菌毒素隨著膽汁排出體外,恢復肝臟健康,增強肝臟功能;還可以修復腸道粘膜損傷,恢復腸粘膜損傷,恢復粘膜上皮細胞的緊密結構,增強粘膜的機械屏障功能,抑制腸道有害菌的繁殖,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
在飼料原料的生產和儲存,飼料成品的儲存各個環節,均會造成黴菌毒素的產生,黴菌毒素無處不在,做好飼料保管措施,減少黴菌毒素的滋生,增強動物肝臟排毒和解毒能力,才能降低黴菌毒素的危害。
-
3 # 代駕段鵬
1 黴菌毒素的危害
儘管已知的黴菌毒素有幾百種,主要的黴菌毒素有黃麴黴毒素、玉米赤黴烯酮、單端孢黴烯族毒素、煙麴黴毒素、赭麴黴毒素A和麥角生物鹼6大類。根據其毒性和出現機率,對水產養殖最重要的黴菌毒素還是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是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產生的一類毒性極強、可致突變和致癌的物質(Deiner等,l987;Kurtzman等,1987)。產毒黃麴黴菌可產生黃麴黴毒素B1和B2,產毒寄生麴黴菌可產生黃麴黴毒素B1、B2、G1和G2(Cotty等,1994)。通常動物中毒的後果表現為生長緩慢、貧血、產生血液凝塊、淤血、肝臟及一些器官受損、免疫功能降低、死亡率增加。玉米、花生、樹生堅果、棉籽和其他食物的黃麴黴毒素汙染,一直就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在全世界使用的很大一部分玉米是作為魚類飼料的主要成分,據報道受汙染後含有多達6 000μg/kg的黃麴黴毒素。花生仁和棉籽仁最容易受黃麴黴毒素汙染,棉籽和玉米在蟹和鯰魚中是常見的成分,而且佔飼料配方中的25%~30%,因此黃麴黴毒素傳染到魚類的可能性較大。20世紀50年代末,整個美國和歐洲養殖的虹鱒發生了肝癌,發現與日糧配方中使用了黴變的棉籽仁有關(Wales,1970)。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黴菌毒素對水產養殖種類的危害與陸生種類相似。近幾年,很多的工作都是研究黃麴黴毒素對魚類的危害,而僅有少量是研究黴菌毒素對其他種類比如蝦類的危害。
黃麴黴毒素B1對魚的生物學影響與飼料中毒素水平及魚的年齡和品種直接相關。有報道表明,不同魚類對黃麴黴毒素(AFB)的敏感性差異很大(表1),魚類對毒素的易感性依賴於其生長環境的溫度,冷水魚類對AFB1的易感性要低於暖水魚類(Lovell,1989)。幼齡魚類比成年魚更易感。虹鱒魚是對黃麴黴毒素最敏感的魚種之一(Hendricks,1994),海水和淡水養殖的虹鱒魚對AFB1都極為易感,因此有研究將虹鱒魚作為檢測環境致癌物的魚模型。50g重的虹鱒魚對黃麴黴毒素的半數致死量為500~1 000 μg/kg,其嚴重中毒的症狀是:肝損壞、鰓變蒼白、紅細胞減少。而其他魚類,如河鯰魚,只有很高劑量才有影響,相比較羅非魚對AFB1引起的生長抑制更為敏感(Jantrarotai & Lovell,1990;Jantrarotai等,1990)
-
4 # 踏火逍遙說魚
飼養過程中,如何降低黴菌毒素對魚體的傷害?
黴菌毒素也就是黴菌在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毒素,這種在飼料中很易出現,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黃麴黴所產生的黃麴黴素。有時飼料在儲存過程中出現回潮或是別的不當因素而引起飼料長黴,這種黴一般都是黃麴黴從而產生黃麴黴素在飼料中。這種飼料如果用來餵魚,飼料中所含的黃麴黴素會直接傷害魚的肝臟,嚴重的會引起魚中毒而死。
那麼在水產飼養過程中,如何降低黴菌素對魚體的傷害呢?對於這一問題,踏火個人以為可以從下面這些方面來處理好黴素對魚體的傷害。
拒絕喂黴變飼料,這個是從根源上來處理黴菌素對魚的危害,在餵魚的過程中如發現飼料已長黴時一定不要用來餵魚,這種情況不能抱有僥倖的心裡,黃麴黴的黴菌素其毒性比同等分量的氰化鉀還強,魚吃下去不死也會對肝造成大的傷害。所以說在飼料儲存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飼料黴變的問題並做好防黴措施。
如果魚不慎吃了黴菌素汙染的飼料,其對魚的肝臟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也就是說是好不了的,因此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可以在飼料中加入一些乳酸菌或EM菌之類的益生菌或是膽汁酸之類的讓魚將那體內的毒素儘快排出,同時這些益生菌、膽汁酸之類的可以起到促進魚消化的吸收飼料的作用,從而減輕肝臟的負擔,降低肝臟的二次傷害的機率。
回覆列表
黴菌毒素對養殖動物來說危害是挺大的,在水產養殖中對魚的危害主要有:
1、損傷肝臟和腎臟等實質器官。肝臟是動物的排毒和解毒器官,黴菌毒素首先會對肝臟造成損傷,經血液迴圈到達身體各處,造成腎臟等其他實質器官的損傷。
2、黴菌毒素對造成動物生長放緩、餌料係數增大,影響經濟效益
如何減少黴菌毒素對魚類的傷害?
首先在購買飼料的時候選擇近期日期的飼料,在飼料存放的時候控制儲存場所,溫度、溼度以及水分,抑制黴菌毒素的滋生。
其次在投餵飼料的時候新增保肝護膽的膽汁酸。膽汁酸可以促進肝臟的解毒和排毒,刺激肝臟分泌膽汁,透過腸肝迴圈,把體內的毒素、黴菌毒素隨著膽汁排出體外,恢復肝臟健康,增強肝臟功能;膽汁酸還可以腸道粘膜損傷,恢復粘膜上皮細胞的緊密結構,增強粘膜的機械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