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器世界

    航空戰列艦由來已久,英國瑟斯頓爵士最早提出類似概念,但是日本在二戰時期將伊勢號和日向號改裝成航空戰列艦絕對是無奈之舉!因為聯合艦隊在戰前不注重航母部隊的建設,導致主力航母大量損失之後,聯合艦隊艦隊嚴重缺乏航母裝備,在國內船塢裡的航母短時間內無法完工、大戰又迫在眉睫的情況下,只能把兩艘老式戰列艦改裝成航空戰列艦湊數,企圖彌補航母數量的不足。(正規航母的大量損失催生出航空戰列艦)

    其實,一開始日本海軍提出的要求是把戰列艦改裝成直通甲板航母,就像用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改裝而來的赤誠、加賀兩艦那樣,但是時間和成本上不允許。可以說,如果有充足改裝時間和足夠資源,日向號和伊勢號將會變成直通甲板的航母,退而求其次的改裝成航空戰列艦隻是為了縮短工期儘快補充給部隊而已,同時節省出材料加快新航母的建設。(中途島海戰沉沒的蒼龍級航母)

    伊勢級戰列艦原本是日本設計的第一代超無畏艦扶桑級的後續型號,由於前兩艘扶桑號、山城號下水後發現諸多問題,大改之後成了新的設計,這就是伊勢級了。伊勢級共有兩艘二號艦叫做日向號,你沒聽錯,日本今天的兩艘最大直升機母艦沿用了這兩個名字,可見伊勢級航空戰列艦在日本海軍歷史中的地位之高。(扶桑級航速僅有23節基本派不上用場,原本打算將其改裝成航母,請注意它中間兩座炮塔的位置,但是日向號炮塔事故讓伊勢級更沒用了,最終被改造的是伊勢級)(扶桑和伊勢的辨識技巧是中間的炮塔位置)

    選用伊勢級進行改裝也有巧合在裡面,當中途島海戰之後改裝航母的要求提上議程之時,伊勢級二號艦日向號的艦尾炮塔受損,明知道戰列艦作用不再重要的海軍認為,花時間修復不如將其改裝成航母使用,碰巧戰列艦艦尾的火炮在改建成航母時是被拆除的物件,於是並沒有選擇問題不斷、航速僅有23節的扶桑級戰列艦進行改裝工作,而選擇了多次改良後效能稍好的伊勢級。(注意伊勢級中間炮塔位置與扶桑級的區別)

    伊勢級排水量36000噸、航速25.3節比扶桑級23節的航速稍快一些!而且伊勢級中間部位的炮塔是揹負式,而不是像扶桑級那樣分別佈置在煙囪前後,這就決定它拆除3、4、5、6號炮塔之後將獲得更多的空間加裝甲板,因此海軍欣然接受了伊勢級改裝方案!但是當改裝開始後發現,完全拆除後四座炮塔僅剩下兩座4門355.6毫米主炮無法完成戰列決戰的任務,而保留三座的計劃即使能省出一座炮塔的空間,也是無法利用起來的!既然多拆除兩座不行、少拆除一座又沒用,乾脆就不拆了節省出時間早日完工。就這樣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的最終形態確定為一段長70米的飛行甲板和四座炮塔8門355.6毫米主炮。設計本意是讓其獲得航母與戰列艦的雙重作戰能力。(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的最終形態)

    但是實際上,這是不切實際的要求。首先是後部短小的甲板受到巨大艦橋的影響不可能回收艦載機,建成後的伊勢級航空戰列艦隻能搭載水上飛機,而笨拙的水上飛機僅能用於偵察活動,與地方艦載機作戰則是不可能的。而且狹小的後部空間僅能設定一個長40米、最寬處20米、最窄處11米的小型機庫,容納飛機只有可憐的9架而已!為了增載入機量又在甲板上固定存放了13架,這就帶來安全性問題,因為艦載機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爆炸危及整艘戰艦。(可以看到伊勢級後部甲板被燒的面目全非)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不僅不方便使用艦載機,實際上它從未擁有過自己的艦載機。原本計劃使用的彗星艦載轟炸機因為產量不足,且要優先供應給航空母艦使用,伊勢級只能退而求其才選擇瑞雲式水上轟炸機,由於嚴重質疑這種水上飛機的作戰效能,它的研發工作相當遲緩以至於伊勢級錯過了馬里亞納海戰。海軍也曾經湊齊了35架彗星和瑞雲,打算裝備到伊勢級航空戰列艦上在最後決戰中使用,但是菲律賓之戰爆發前這批飛機就損失殆盡了。(瑞雲水上飛機即使有也起不了太大作用)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的最終命運是加入小澤治三郎的機動艦隊,充當吸引哈爾西航母艦隊北上的誘餌,好在無艦載機可用的伊勢級在空曠的甲板上安裝了大量的防空武器,面對美軍的絕對空中優勢也無懈可擊,最終兩艘航空戰列艦平安回國。在戰爭最後時光裡充當運輸艦搶運南方地區的物資回國。搞笑的是由於沒有艦載機讓辛苦改裝而來的機庫、甲板和彈射器毫無疑義,日本又花力氣拆除這些裝置以便使用艦炮,迴歸戰列艦本能後的伊勢級也只是用於運輸和基地防空作戰,並最終被炸沉在了基地當中。(盟軍佔領吳港後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的狀態)

  • 2 # 陳悅漫步海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之所以會弄出航空戰列艦,和中途島海戰的關係極大,說白了就是在急需航母的情況下,現造已經來不及,於是拿一些大型軍艦進行改造。結果又捨不得徹底廢棄到大型軍艦的戰艦功能,結果弄出了個戰艦和航母雜交混血的四不像。

    下面大致介紹一下二戰時期日本航空戰艦的情況。

    1942年中途島海戰中,海軍航空兵的威力展現,而日本在此戰中損失了“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等4艘主力航母,既有的航空戰力損失嚴重。

    因而戰後如何急速補充艦隊的航空戰力,成了日本海軍的當務之急。在這一背景下,想出了用現成的老戰艦、重巡洋艦等快速改造為航空戰艦、航空巡洋艦的主意。

    日本海軍經過選擇後,計劃將“扶桑”級和“伊勢”級戰艦改造為航空戰艦,先以“伊勢”級作為試驗進行改造。

    (戰艦狀態的“伊勢”)

    “伊勢”級戰艦,是日本大正時代建造的老軍艦,屬於超無畏艦,共建造兩艘,1號艦“伊勢”1917年竣工,2號艦“日向”1918年竣工。2艘軍艦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過現代化改裝,排水量29900噸,艦長208.2米,寬28.7米,吃水8.7米,裝備356毫米口徑雙聯裝主炮6座(軍艦前後、中部、尾部各2座炮塔)。

    (改造為航空戰艦後的“伊勢”,可以注意艦尾改造出的飛行甲板)

    根據海軍軍令部的要求,“伊勢”級必須保留3座主炮,改造必須在1年多時間裡完成。為此,最終決定把艦尾的2座主炮塔拆掉,在艦尾改出一層飛行甲板。其飛行甲板長70米,下方是長40米,寬28至11米的機庫,裝有升降機。由於飛行甲板過短,飛機不足以從飛行甲板直接起飛,在飛行甲板末端安裝了兩座大型的彈射機(“一式二號”型)。

    按照這一改造,“伊勢”可以同時搭載22架飛機(機庫裡存放9架,飛行甲板上堆11架,兩座彈射機上各放1架),設計透過彈射機起飛,每座彈射機30秒可以起飛1架飛機。

    (計劃用於“伊勢”級搭載的水上爆擊機“瑞雲”)

    在解決了飛機搭載和起飛問題後,“伊勢”的飛行甲板同樣不足以接納飛機的降落著艦,對此的設計非常古怪。即“伊勢”“日向”起飛的飛機,返回時降落到其他正規航母上,再設法轉運回“伊勢”級軍艦。後來則決定乾脆搭載水上飛機(水上爆擊機“瑞雲”),這樣不僅利於使用彈射機起飛,更可以直接在水面上降落回收。

    (改造為航空戰艦後的“伊勢”)

    (改造為航空戰艦後的“日向”)

    由此,所謂的航空戰艦,實際上變成了前半段是戰艦,後半段是水上飛機母艦的格局。因為設計過於另類,實際效用並不明顯,加上配套的飛機產量不足,最終只有“伊勢”和“日向”改成了航空戰艦,計劃中的“扶桑”級則沒有再進行改造,帶有應急抱佛腳性質的航空戰艦就沒有繼續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匆匆過客語錄?